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州直

中国文化之旅走进黔西南(图)

2014年07月07日 08:09:25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洪虹

图为中国文化之旅队员亲身体验牙舟陶器制作过程。

行走是一种体验,更是一种思考。3天来,2014“BMW中国文化之旅”一行浩浩荡荡,穿梭于青山绿水中,行走在古朴村镇里,聆听芦笙铜鼓声,探寻陶器制作精;大家观摩了平塘牙舟古陶,欣赏了毛南打猴鼓舞;探寻了黔中屯堡文化,拜访了安顺蜡染艺术。黔西南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让人惊叹,多彩多姿的民族技艺更使人心醉。

牙舟陶艺 独树一帜

在弯弯曲曲的盘山路上开了两个多小时,车队来到距离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城26公里的牙舟镇。这座位于群山环抱中的古朴小镇,因牙舟陶而远近闻名。牙舟陶器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福高告诉大家,这项古老的制陶技艺始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主要传承者据载已有8代人。队员们除了欣赏牙舟陶器的古朴神韵外,还在张福高、张禄麒父子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了牙舟陶器的制作过程,再一次与这些深藏于大山之中的文化瑰宝零距离接触。

打猴鼓舞 追忆祖先

"绿水绕邦,青山护寨,自古祖先择胜地”,作别牙舟陶器,车队走进全国唯一的毛南族卡蒲乡。

毛南族是人口不足10万的少小民族,同时也是平塘县卡蒲乡居住历史悠久的土著民族。除了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与风俗民情外,队员们还着重探访了毛南族独特的民间舞蹈—打猴鼓舞。据随行专家介绍,历史上,打猴鼓是毛南族由巫师表演的民间舞蹈,全舞分为猴王出世、猴子敲桩、猴王引路三段,主要用于丧事习俗中。

屯堡文化 明代活化石

位于安顺市附近的天龙屯堡,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他们都是明代屯军的后裔。这里的人至今依然恪守着明朝文化和生活习俗,被称为汉族文化的“活化石”,是世界上最后的明代古村。

屯堡文化自成一格,在这里,能听到600年前的明代官话的南京口音和原始的戈阳腔,能看到依旧是宝蓝色长衣大袖、尖头的绣花鞋的祖制汉装。屯堡人仍然顽强地保留着祖先留下的生活传统、服饰习惯、饮食口味甚至语音腔调。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屯堡地戏就是由明朝的军傩演变而来。

安顺蜡染 民族瑰宝

7月的黔中,天气一时一变。刚刚还是烈日当空,突然,豆大的雨点就噼啪落下,搞得我们这些“外乡人”常常措手不及。昨天下午,车队顶着雨点来到安顺福远蜡染博物馆。同行的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齐老师告诉我们,蜡染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汉唐,兴盛于宋元。是我国古代三大纺染技术之一。安顺素有“蜡染之乡”的美誉。千百年来,这里居住的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都同用一种古老的染织工艺技术—蜡染,装饰、美化着自己的一生。1987年在安顺市平坝县桃花村苗族刘姓的一座洞葬群棺中,首次发掘了宋代彩色蜡染褶裙,灿然如新,图案为“鹭丝鸟纹”,款式与现代苗族褶裙相差无几,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非遗保护 刻不容缓

2014“BMW中国文化之旅”对贵州省近4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探访,并对其中8项亟待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给予总计100万元的捐助,以切实的行动守护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瑰宝。正是由于持续多年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宣传和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BMW也于近期获得了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高权威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所颁发的“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奖”,成为了中国汽车行业中首家、也是唯一一家荣膺这一国家级最高殊荣的企业。(洪虹)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中国文化之旅走进黔西南(图)

北京晚报 | 2014年07月07日 08:09:25 | 洪虹

图为中国文化之旅队员亲身体验牙舟陶器制作过程。

行走是一种体验,更是一种思考。3天来,2014“BMW中国文化之旅”一行浩浩荡荡,穿梭于青山绿水中,行走在古朴村镇里,聆听芦笙铜鼓声,探寻陶器制作精;大家观摩了平塘牙舟古陶,欣赏了毛南打猴鼓舞;探寻了黔中屯堡文化,拜访了安顺蜡染艺术。黔西南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让人惊叹,多彩多姿的民族技艺更使人心醉。

牙舟陶艺 独树一帜

在弯弯曲曲的盘山路上开了两个多小时,车队来到距离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城26公里的牙舟镇。这座位于群山环抱中的古朴小镇,因牙舟陶而远近闻名。牙舟陶器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福高告诉大家,这项古老的制陶技艺始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主要传承者据载已有8代人。队员们除了欣赏牙舟陶器的古朴神韵外,还在张福高、张禄麒父子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了牙舟陶器的制作过程,再一次与这些深藏于大山之中的文化瑰宝零距离接触。

打猴鼓舞 追忆祖先

"绿水绕邦,青山护寨,自古祖先择胜地”,作别牙舟陶器,车队走进全国唯一的毛南族卡蒲乡。

毛南族是人口不足10万的少小民族,同时也是平塘县卡蒲乡居住历史悠久的土著民族。除了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与风俗民情外,队员们还着重探访了毛南族独特的民间舞蹈—打猴鼓舞。据随行专家介绍,历史上,打猴鼓是毛南族由巫师表演的民间舞蹈,全舞分为猴王出世、猴子敲桩、猴王引路三段,主要用于丧事习俗中。

屯堡文化 明代活化石

位于安顺市附近的天龙屯堡,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他们都是明代屯军的后裔。这里的人至今依然恪守着明朝文化和生活习俗,被称为汉族文化的“活化石”,是世界上最后的明代古村。

屯堡文化自成一格,在这里,能听到600年前的明代官话的南京口音和原始的戈阳腔,能看到依旧是宝蓝色长衣大袖、尖头的绣花鞋的祖制汉装。屯堡人仍然顽强地保留着祖先留下的生活传统、服饰习惯、饮食口味甚至语音腔调。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屯堡地戏就是由明朝的军傩演变而来。

安顺蜡染 民族瑰宝

7月的黔中,天气一时一变。刚刚还是烈日当空,突然,豆大的雨点就噼啪落下,搞得我们这些“外乡人”常常措手不及。昨天下午,车队顶着雨点来到安顺福远蜡染博物馆。同行的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齐老师告诉我们,蜡染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汉唐,兴盛于宋元。是我国古代三大纺染技术之一。安顺素有“蜡染之乡”的美誉。千百年来,这里居住的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都同用一种古老的染织工艺技术—蜡染,装饰、美化着自己的一生。1987年在安顺市平坝县桃花村苗族刘姓的一座洞葬群棺中,首次发掘了宋代彩色蜡染褶裙,灿然如新,图案为“鹭丝鸟纹”,款式与现代苗族褶裙相差无几,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非遗保护 刻不容缓

2014“BMW中国文化之旅”对贵州省近4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探访,并对其中8项亟待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给予总计100万元的捐助,以切实的行动守护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瑰宝。正是由于持续多年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宣传和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BMW也于近期获得了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高权威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所颁发的“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奖”,成为了中国汽车行业中首家、也是唯一一家荣膺这一国家级最高殊荣的企业。(洪虹)

 
推荐阅读
廉洁普安  2024-09-17
黔西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09-16
亮点黔西南  2024-09-20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普安县融媒体中心  2024-09-21
黔西南州人民检察院  2024-09-19
黔西南日报   2024-09-17
黔西南公安交警  2024-09-18
亮点黔西南  202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