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电大队发展芭蕉于加工生产的调查
第一编
(1980 年 12 月~1997 年 7 月)
作者张奇麟,遵义进修.1987 年 5 月
安龙龙广区龙广公社顾电大队有 5 个生产小队,205 户、1055 人, 耕地 面积 607 亩,人均耕地面积 0.5 亩。 1980 年粮食总产 48.56 万斤,平均亩产 800 斤,人均口粮 380 斤,是个人多地少,吃粮困难的生产大队。 在集 体所有制时期,每年完成公余粮征购任务后,大多数社员的口粮只够吃半年,生活十分困难。 改革开放实行“双包”后,虽然粮食有了大幅度的 增产,但一年种的粮食仍只够吃 10 个月,还有两个月的口粮需到市场 上购买,社员迫切需要发展副业生产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顾电大队位于龙广坝子中间,地势平坦,水源丰富,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具有发展农副产业的良好条件。 其中加工生产粉条己有 30 多年 的历史,全大队有 90%以上的农户都参与这项副业。 1971 年以前主要 以绿豆、小豆为原料加工生产粉条,1971 年以后开始以芭蕉芋为原料加 工生产粉条,由于芭蕉芋粉条生产成本低,生产设备简单、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很快便在全大队范围内推广开来,每年总收入在 10 万元左 右。
实行“双包”后顾电大队一年可加工芭蕉芋 400 万斤,其中 320 万 斤芭蕉芋加工成粉条,可生产粉条 46 万斤,每斤单价 0.5 元,实现收入23 万元;80 万斤芭蕉芋加工后,可生产淀粉 26 万斤,每斤单价 0.2 元,
实现收入 5.2 万元,合计收入 28.2 万元,是大集体时收入的近 3 倍,增 收的主要原因:
一是党的农村政策放开,广大社员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放开 于脚大搞多种经营;
二是信用社积极贷款支持。 顾屯大队每年芭蕉芋加工生产需流动 资金 3 万多元, 社员自筹仅 1 万元, 其余 2 万多元均由信用社贷款支持,户均 100 元;
三是原料有保障。 顾屯大队每年自种60万斤芭蕉芋,在本地区周 边的郑屯、鲁屯、万屯、顶效和马岭收购 240 万斤,到广西购进 100 万
斤。
四是市场放开销路广。 1979 年以前主要由当地供销社收购,1980 年以后市场放开,打通了三个销售渠道:1、销给广西、云南等外省区集体单位销售量占总额的 70%。 2、外地商人到队收购,占总额的 10%。 3、 队里组织销售队伍自己运出去销售,占总额的 20%。
顾屯大队通过发展芭蕉芋加工生产,显著地增加了社员的收入,改 善了社员的生活。 据不完全统计,社员中依靠芭蕉芋加工生产每年增加 收入 1500~2000 元的占 15%;每年增加收入 700~800 元的占 70%;每 年增加收入 350~450 元的占 15%。
(1980年12月20日)
(注:《银海追梦》—张奇麟金融作品选集,已由云南出版公司出版)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