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山城的崛起之路 从兴义看改革开放40年黔西南州城市建设
宜居山城的崛起之路
——从兴义看改革开放40年黔西南州城市建设
“那时(1986年,记者注),兴义城区只有一条叫盘江路的大路。路旁的房子比较低矮,路灯昏暗,街道冷清。我们沿着盘江路向东走了10多分钟就到了郊外。这里到处是农田……今年(2010年,记者注)4月3日,当我再次来到兴义市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先低矮落后的小城已发展成为一个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兴义城区现在的面积比1986年拓展了4倍多,城区人口增长近3倍……灯火辉煌的盘江路上,商铺林立,十分热闹。原先那个村庄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
这是国务院原总理温家宝《再回兴义忆耀邦》(2010年4月15日人民日报,记者注)一文对兴义的描述,时间跨度为24年。往前八年,是1978年,改革开放初始之年;往后八年,是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
温总理当年“沿着盘江路向东走了10多分钟就到了郊外”,所见“到处是农田”。如今,沿着盘江路,无论朝哪个方向走,半个小时恐怕也出不了城,往东则更远,靠脚走,两个小时也未必能看到农田。
40年来,偏居祖国西南一隅的兴义山城,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回顾这40年来山城兴义的崛起之路,不同凡响——
解放初期到1988年兴义撤县建市,兴义的城市建设在曲折中进行。到1979年,兴义才有了第一个城市建设的全面规划——《兴义县城镇总体规划》。这个规划对兴义城区作了定位:“地、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拟发展为造纸、酿酒、食品为主的轻工业城镇。”直到1982年成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才开始进行有序的建设。这38年间,兴义城区从0.9平方公里扩展到7平方公里,人口从1万多人增长到6万多人,街道也在原来13条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络。
1989年至2000年,是兴义城市化建设的起步阶段。1988年,修编后的总体规划——《兴义市中心区总体规划》应运而生,充分考虑鲁布革电站和天生桥电站投产、南昆铁路规划建设、马岭河峡谷被列为全省十大风景区、兴义被列为对外开放城市的良好机遇,以及地处黔滇桂三省(区)接合部的良好区位优势、独有资源禀赋,将城区规划控制区扩大到城南、城北、桔山、坪东以及顶效、丰都。以老城(黄草坝)为依托,逐步建成桔山、坪东、下午屯等新城区。期间,新建了瑞金大道、峰林大道、坪东大道、遵义路、北京路、延安路及将台营隧道,将老城和新城紧密有机地连接起来,城区面积随之大幅扩张,从7平方公里增长到19.5平方公里,人口从6万多人发展到14万人。至此,兴义实现了华丽转身,由小镇变成了小城。
2001年至今,兴义城市建设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期间,2006年和2011年,分别对《兴义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两轮修订,将兴义定位为“为黔滇桂三省(区)接合部人口超百万现代化中心城市”进行打造。
2006年5月,州委州政府出台“州市共建兴义城”的决策。州市两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贴息5000万元,其中州级财政安排2000万元、市级财政安排3000万元,为兴义的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此外,黔西南州还成立城市规划委员会,对兴义城市建设重大项目进行规划审查和指导,加强州、市对兴义城市规划、建设的衔接,有力地推动城市建设的科学发展,同时在融资和用地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经营、高水平管理”的总体思路,根据“扩大规模、完善功能、美化环境、提高品质”的具体要求,一手抓旧城改造,一手抓新城建设,城市建设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
到北京路、延安路、遵义路、南环路等围成的外环路,再到民航路、东环线、西南环线、景峰大道、宜化大道等连接贯通的三环。目前,作为四环的兴义环城高速公路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全长近62公里。从内环到四环,兴义的“周长”扩展了30多倍!
与此同时,兴义市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为突破口,以“迷人夜色靓起来”为目标,着力对市区道路、城区公园、河道、桥梁、立交桥等公共设施实施亮化。形成了以主要街道、道路亮化为框架,以两侧建筑亮化为重点,以公园、广场亮化为点缀,先后投入2500万元,对139幢楼宇实施亮化;先后建成北京路立交桥、那坡立交桥、内环路人行天桥等;投入近2000万元,规划打造了一批小吃街,建成了富兴不夜城、伴山猫猫城,丰富了市民的“夜生活”,活跃了“夜市经济”;投入850万元,将富兴二街、富兴东路、香江路等五条道路打造成彰显民族特色、多元化聚集的休闲娱乐中心;加快完善公交系统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截至2017年,新增城市公交车辆75台,新开通公交线路8条,目前全市已有公交车辆286台,开通公交线路27条,其中城市公交18条,城乡公交6条,景区公交3条;规划新建综合停车场,仅2016年就建成7座,可停放6000余辆机动车;设置摩托车专用道,设置道路隔离桩,杜绝车辆在人行道上行驶和占道停车;在车辆、行人流动量大的盘江南路(州医院门口)、穿云洞公园等路段增设了触摸式红绿灯,确保了车辆、行人的安全。
先后投入资金10.8亿元建成兴义体育中心;投资2亿余元,建成健康步道50公里、景区步道200余公里、健康主题公园1座、慢性病防控示范街1条;投资8亿元对湾塘河进行综合治理,建成的中央水景公园、马岭河峡谷湿地公园、栖霞路人工湖,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投资2亿多元对城区68处背街小巷实施油化;投资2亿多元对城区市政设施进行改造、新建,城区照明设施实现远程智能控制,路灯亮化率达98%以上;景区城区新建、改建公厕50余座,城区旱厕全面消除;实施立体垂直绿化工程,采取乔、灌、草,高、中、低相结合,投入资金3亿元,新增绿地4.28平方千米,城市绿化率达40.0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51平方米;投入资金941.25万元,对吉祥农贸市场、酱菜厂农贸市场、老城农贸市场等具备改造条件的12家农贸市场进行了改造,并新建了新场农贸市场、克马山农贸市场。
……
一大批优化城市格局、提升城市品位的项目,使兴义的城市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省际周边的辐射能力明显增强。加上外围铁路、高速公路、飞机场等交通优势,让兴义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西南小城逐步成为吸引更多世界目光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改革开放40年来,兴义先后获全国先进文化市、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中国羊肉粉之乡、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中国观赏石之乡、中国十佳最美丽风景城市、中国十佳宜居生态城市、中国最美的地方、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创建资格城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永久承办地等荣誉。
40年来,兴义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截至2017年,兴义城区面积达73.4平方公里,是1988年的10.5倍;城镇人口45万人,是1988年的3.2倍;道路总长达355公里,是1988年的28倍;城镇化率57%。
2017年11月,《兴义市城市总体规划》再一次修订并获省政府批准。这一轮《总体规划》的宗旨,是牢固树立和始终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识、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质量,统筹做好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按照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统筹安排市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市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及供水、供电、通讯、防灾等基础设施体系,尽快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功能明确、发展协调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提出了具体的指标——市域城镇化水平:2020年为70%,城镇常住人口70万人;2030年为88%,城镇常住人口110万人。中心城区规划人口规模:2020年67万人,2030年104万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规模:2020年67平方公里,2030年104平方公里。若这些目标如期实现,兴义将真正成为黔桂滇三省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珠江—西江经济带上的新兴工贸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国际化旅游目的地。
兴义作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其城市建设的过程和取得的辉煌成果,是全州九县市(新区)的突出代表,作为各县市(新区)政府(管委会)所在地的城市建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据《再回兴义忆耀邦》一文记述,1986年2月4日,胡耀邦、温家宝同志一行乘飞机到贵阳,而后乘面包车途径安顺,“沿着曲折的山路在黔、滇、桂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中穿行”,2月7日傍晚才到兴义,“入住在州府低矮破旧的招待所”。
如果温家宝总理再次莅临兴义,不需要这样辛苦了,直接乘飞机到兴义,3个小时便可直达,相信看到这个宜居山地城市发生的巨大变化,定会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发出更大的感慨。
(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文建秋 陈茜茜)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