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水利建设成绩斐然
普安县楼下镇补者村一座雄伟的大山上,一个名叫凉水井的地方,一泓清澈的泉水,从山洞里涌流而出,欢快地穿过草丛,向北流入山沟,九曲十八弯后,钻进山洞,成为伏流,然后又露出地表,注入马岭河上游支流石桥河。
这股泉水源于补者村北坡荒无人烟之地,一直以来,几乎是白白流淌。如果切开山口,修建一条两百米长的引水渠,就可使它改变流向,居高临下地,流入人口密集的村寨,解决半山腰上、缺水严重的补者村的人畜饮水和灌溉问题,结束长期挑水吃的历史,让上千亩旱地变成良田。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村民们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利用农闲时间,开始了引水渠的建设。青壮年劳力,一个不少,全部抽调到工地,全力以赴,掀起了大力兴修水利的热潮。时值“农业学大寨”时期,村民们干劲十足,兢兢业业,满怀信心,期望尽快完工,把梦想变成现实。当时十来岁的陶先生,也跟着父亲,来到工地,见证了那段挖了又塌、塌了又挖、反复多次,始终没有修通的引水渠。
因为是利用盛夏和隆冬的农闲时间,用锄头和箩筐等简单工具,一锄一锄地挖,一筐一筐地抬,效率原本极低,又是断断续续地施工,没有一鼓作气一次成型,上次挖开的缺口,不久就被塌陷的砂石掩埋,只能重新开始。结果引水渠未能挖通,便迎来了彻底改变中国农村落后面貌的一声春雷——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自己的责任地里,那条引水渠的事情,也就被忘到了九霄云外。
如果放到现在,交给挖掘机和铲车等设备作业,也许还不用一个月,即可梦想成真,可惜,那个年代,人们只有一双结满老茧的双手。
为何现在没有考虑重启凉水井引水工程?据说不知什么原因,水量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失去了引用的价值。
凉水井引水渠的建设,是改革开放前夜,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我州水利建设的一个缩影,以至于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库容不足一千万立方米的兴义兴西湖、围山湖和普安的幸福水库,竟号称全州三大水利工程。就拿普安的幸福水库一期工程来说,不仅动员了全县所有的青壮年劳力参与建设,而且历时二十多年,如今六七十以上的农村老人,都清楚的记得,当时在工地上,寒来暑往,顶风冒日,挥舞锄头和铁锹的往事。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生命将不复存在。缺少水,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将受到影响。为了得到水,为了变水害为水利,自古及今,人类可谓不遗余力。大禹治水的传说,充分说明了水利建设在人类生活中的极端重要性。
进入新世纪以后,尤其是“十二五”以来,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喀斯特地质地貌发育成熟、缺水少土的我州,水利建设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不仅投入力度空前加大,而且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采用挖掘机、推土机、铲车等现代化机械设备作业,施工质量和效率更是大为提高。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从红水河畔的望谟,到乌蒙山麓的普安,从北盘江西岸的贞丰,到黄泥河东侧的兴义,全州各地,掀起了真正的水利建设高潮,大中型和小微型水利工程,小山塘、小水窖等人畜饮水工程一起上,功能涵盖了蓄水、发电、灌溉、人饮、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休闲度假等各个方面。不说南盘江和北盘江上,因为电站建设崛起的万峰湖、鲁布革、龙滩、平班、光照湖、董箐、马马崖库等库区水面,光是各县市最近几年,开工建设的具有相当规模的水库,就足以让人发出今非昔比的感叹。比如兴义市的马岭水利枢纽、木浪河水库扩容、小龙滩水库,以及普安五戛冲水利枢纽、兴仁崩土山水库、晴隆西泌河水库、册亨水库,望谟桑郎水库、贞丰大山水库等等,无论投资规模、库容、经济和社会价值等综合效益,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和跨越。
据州水利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全州竣工和开工的水利工程,初设总投资145.2727亿元,总库容6.8566亿立方米,设计总灌溉面积84.0786万亩,设计年总供水量8.2472万立方米,坝后电站总装机容量9.1万千瓦,能解决10万城镇人口、30万农村人口和30万头(匹)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其中,大型水库一座,即正在紧张建设的马岭水利枢纽工程,总投资26.6亿元,总库容1.29亿立方米,坝后电站装机容量4.5万千瓦,设计灌溉面积13200亩,设计水平年总供水量21156万立方米。该工程自2015年底开工以来,工程量已完成大半,预计明年竣工投用。该工程的建成,不仅使“西电东送”基地的黔西南,新增了一处电源点,解决了周边乡镇的工业用水、良田灌溉问题,还为兴义打造百万人口规模城市,作好了用水方面的充分准备。另外,我州还有中型水库15座,小型水库27座,农村人畜饮水工程数以千计。
在水源点建设成绩斐然的同时,全州所有的城镇和乡村,都修建了水厂、蓄水池,安装了自来水管,或以户为单位修建了小水窖,结束了长期以来人畜饮水依靠人挑马驮的历史。尤其是农村,作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自来水管安装到了每家每户,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农村的生活水平,更为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喀斯特地形地貌突出的黔西南,缺水少土的自然环境,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尽管我们在水利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使水利基础设施得到了彻底改变,但由于土地涵养水源的能力较差,每年冬春时节,许多地方还是不可避免的要闹水荒,如果遇到连续干旱,情况就会更加严重,抗旱保民生也就成了每年春季的当务之急。为此,从州到县,从政府到水利等部门,仍然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不断优化和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不断拓展水源点建设,确保城乡居民安全用水,确保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进程中,充分发挥水利建设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来源:黔西南日报 记者 陶昌武 实习记者 田 倩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