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州直

花江峡谷大桥长成记

2024年12月25日 08:59:48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刘力维

  花江峡谷大桥长成记

  建设中的花江峡谷大桥 通讯员 刘朝富 摄

  花江峡谷大桥正一天天“长大”。

  望着这座横亘峡谷之上的钢铁巨龙,刘豪感慨万千——

  “我是看着贵州的桥一点一点长高的。”

  他是贵州的“路桥三代”。

  “小时候,寒暑假,我都在工地度过。”

  “在祖辈、父辈那个年代,修桥技术比较落后,40米高的桥都很少见,现在上百米高的大桥随处可见。”

  在他的记忆中,爷爷、父亲很少回家:“那时候,在贵州修一条路、一座桥,要四五年甚至七八年的时间。”

  现在,刘豪是花江峡谷大桥的总工程师。在他的“手上”,一座大桥两三年就能修好,几十米高的“小桥”,几个月就能拔地而起。

  贵州桥梁不断“长高”的背后,是桥型的逐渐丰富,更是贵州造桥工艺的日趋先进与成熟。

  成功挑战北盘江大桥565米的高度后,贵州路桥建设者在下游约180公里处,决定筑一座更高的桥。

  “桥位和桥型绝不是为了破纪录而选择,更不是简单地拍脑袋。”花江峡谷大桥设计负责人叶洪平说。

  花江大峡谷纵贯80公里,有“地球裂缝”之称。建设者从地形、地质等多角度综合分析后,决定向云端发起新的挑战。

  这是贵州桥梁建设者的胆识和智慧。

  登上200多米高的花江峡谷大桥主塔,脚下的北盘江宛若一条碧绿丝带。

  山高谷深,在这建桥,首先要解决抗风难题。

  为减轻大桥受风力等因素造成的摇摆,项目团队从2022年起就开始寻找最优的抗风结构形式。

  要抗风,首先得“捕风”。团队与同济大学合作,采用多普勒激光雷达测风,成本降低、精度提升,还能24小时自动采集传输。

  积累了海量数据,团队以等比缩放方式建模,开展风洞实验,主梁首次采用水平稳定板抗风,同时可作为桥旅融合空中竞速跑道。

  考虑到山区峡谷风速变化快,有着很强的突发性,团队还研发了山区峡谷超高索塔竖向移动工厂整体式爬模系统。

  这项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工艺,能实现一人控制所有爬架同步提升,让花江峡谷大桥实现了工业化、高精化、智能化建造。

  把指针拨回主缆架设的时候,对建设者来说,那段时间注定是不眠的。凌晨2点,峡谷风力逐渐稳定,他们要把握黄金时间,调整索股。

  对于悬索桥而言,几乎所有承重都依靠两根主缆。

  花江峡谷大桥的两根主缆均由217根索股组成,一根索股43.4吨重,2378米长。在600多米高空逐一精准架设,难度可想而知。

  精确定位第一根索股,就整整耗时一天,为的就是打好基础,让其余几百根索股得到精确参考。

  毫米级品控,让建设者必须对同一位置变化情况持续观测一周,直至相对高差稳定在2毫米以内,才可陆续架设其他索股。

  智慧和汗水换来亮眼成绩。今年6月,花江峡谷大桥智慧缆索成功安装,让主缆有了“神经系统”,可自动进行“健康监测”。

  让人点赞的是,这项监测技术在大跨径悬索桥上的运用还属国际首创。

  不畏难、敢挑战,花江峡谷大桥一天天“成长”——

  2023年4月21日,花江峡谷大桥安龙岸6号主塔顺利封顶;

  2023年10月24日,六枝岸5号塔主墩混凝土浇筑完成,标志着大桥主塔全部封顶;

  2024年7月30日,主缆架设全部完成;

  2024年11月5日,钢桁梁首件吊装圆满成功;

  2024年12月5日,大桥钢桁梁吊装过半;

  ……

  锁定“2025年建成”目标,花江峡谷大桥还做着另一篇大文章——“桥旅融合”。

  在大桥建设现场一块大展板上,“桥旅融合”的蓝图展现眼前——建成“桥梁观光+桥梁运动体验+旅游服务”为一体的桥旅融合综合体。

  峡谷之上,大桥建设正酣;峡谷之中,小花江村的村民也在盘算着,如何才能接住这世界第一高桥带来的泼天流量。

  今年国庆假期,林国权的民宿开业,因正对大桥,视野极好,生意红火。

  “我每天都要拍大桥的视频,点赞很多。”他拿出手机打开视频号,“你看,前几天还有个外国的ip在我账号下留言,但关注最多的还是咱老乡,尤其在外地生活工作的,等到大桥建成后,关注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来玩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现在的林国权俨然成了一名摄影和短视频博主。他用照片和视频,让世界“桥”见贵州,宣传了家乡,也为自家拉来了客人。

  入夜,峡谷风起,越过江面,拂过林国权的脸颊,他抬头望向大桥,眉飞眼笑。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记者 刘力维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相关信息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花江峡谷大桥长成记

黔西南日报 | 2024年12月25日 08:59:48 | 刘力维

  花江峡谷大桥长成记

  建设中的花江峡谷大桥 通讯员 刘朝富 摄

  花江峡谷大桥正一天天“长大”。

  望着这座横亘峡谷之上的钢铁巨龙,刘豪感慨万千——

  “我是看着贵州的桥一点一点长高的。”

  他是贵州的“路桥三代”。

  “小时候,寒暑假,我都在工地度过。”

  “在祖辈、父辈那个年代,修桥技术比较落后,40米高的桥都很少见,现在上百米高的大桥随处可见。”

  在他的记忆中,爷爷、父亲很少回家:“那时候,在贵州修一条路、一座桥,要四五年甚至七八年的时间。”

  现在,刘豪是花江峡谷大桥的总工程师。在他的“手上”,一座大桥两三年就能修好,几十米高的“小桥”,几个月就能拔地而起。

  贵州桥梁不断“长高”的背后,是桥型的逐渐丰富,更是贵州造桥工艺的日趋先进与成熟。

  成功挑战北盘江大桥565米的高度后,贵州路桥建设者在下游约180公里处,决定筑一座更高的桥。

  “桥位和桥型绝不是为了破纪录而选择,更不是简单地拍脑袋。”花江峡谷大桥设计负责人叶洪平说。

  花江大峡谷纵贯80公里,有“地球裂缝”之称。建设者从地形、地质等多角度综合分析后,决定向云端发起新的挑战。

  这是贵州桥梁建设者的胆识和智慧。

  登上200多米高的花江峡谷大桥主塔,脚下的北盘江宛若一条碧绿丝带。

  山高谷深,在这建桥,首先要解决抗风难题。

  为减轻大桥受风力等因素造成的摇摆,项目团队从2022年起就开始寻找最优的抗风结构形式。

  要抗风,首先得“捕风”。团队与同济大学合作,采用多普勒激光雷达测风,成本降低、精度提升,还能24小时自动采集传输。

  积累了海量数据,团队以等比缩放方式建模,开展风洞实验,主梁首次采用水平稳定板抗风,同时可作为桥旅融合空中竞速跑道。

  考虑到山区峡谷风速变化快,有着很强的突发性,团队还研发了山区峡谷超高索塔竖向移动工厂整体式爬模系统。

  这项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工艺,能实现一人控制所有爬架同步提升,让花江峡谷大桥实现了工业化、高精化、智能化建造。

  把指针拨回主缆架设的时候,对建设者来说,那段时间注定是不眠的。凌晨2点,峡谷风力逐渐稳定,他们要把握黄金时间,调整索股。

  对于悬索桥而言,几乎所有承重都依靠两根主缆。

  花江峡谷大桥的两根主缆均由217根索股组成,一根索股43.4吨重,2378米长。在600多米高空逐一精准架设,难度可想而知。

  精确定位第一根索股,就整整耗时一天,为的就是打好基础,让其余几百根索股得到精确参考。

  毫米级品控,让建设者必须对同一位置变化情况持续观测一周,直至相对高差稳定在2毫米以内,才可陆续架设其他索股。

  智慧和汗水换来亮眼成绩。今年6月,花江峡谷大桥智慧缆索成功安装,让主缆有了“神经系统”,可自动进行“健康监测”。

  让人点赞的是,这项监测技术在大跨径悬索桥上的运用还属国际首创。

  不畏难、敢挑战,花江峡谷大桥一天天“成长”——

  2023年4月21日,花江峡谷大桥安龙岸6号主塔顺利封顶;

  2023年10月24日,六枝岸5号塔主墩混凝土浇筑完成,标志着大桥主塔全部封顶;

  2024年7月30日,主缆架设全部完成;

  2024年11月5日,钢桁梁首件吊装圆满成功;

  2024年12月5日,大桥钢桁梁吊装过半;

  ……

  锁定“2025年建成”目标,花江峡谷大桥还做着另一篇大文章——“桥旅融合”。

  在大桥建设现场一块大展板上,“桥旅融合”的蓝图展现眼前——建成“桥梁观光+桥梁运动体验+旅游服务”为一体的桥旅融合综合体。

  峡谷之上,大桥建设正酣;峡谷之中,小花江村的村民也在盘算着,如何才能接住这世界第一高桥带来的泼天流量。

  今年国庆假期,林国权的民宿开业,因正对大桥,视野极好,生意红火。

  “我每天都要拍大桥的视频,点赞很多。”他拿出手机打开视频号,“你看,前几天还有个外国的ip在我账号下留言,但关注最多的还是咱老乡,尤其在外地生活工作的,等到大桥建成后,关注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来玩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现在的林国权俨然成了一名摄影和短视频博主。他用照片和视频,让世界“桥”见贵州,宣传了家乡,也为自家拉来了客人。

  入夜,峡谷风起,越过江面,拂过林国权的脸颊,他抬头望向大桥,眉飞眼笑。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记者 刘力维

推荐阅读
亮点黔西南  2024-11-27
普安人社  2024-11-27
黔西南日报  2024-11-29
安龙县纪委监委  2024-11-30
兴义公路  2024-12-03
黔西南日报       2024-12-01
贵州检察  2024-12-04
亮点黔西南  2024-11-30
黔西南日报       2024-11-27
黔西南日报  202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