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旧石器时代的第一件原始、质朴而又粗糙的串饰开始,到现代那些做工精致、技艺高超的饰物,服饰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经过了漫长的历程。服饰作为一个民族最易判明的外部形象的显著标志和一种非语言的文化形式,它和绘画、雕塑、版画、石刻、木刻、陶器艺术、青铜艺术以及各种器物、装潢等民族艺术作品一样,都是民族审美心理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
近年来,民族风大行其道,以色彩缤纷的印花和色块为主的波西米亚风、追求野性味道的皮纹色彩风格的非洲动物风、随着欧美电影风靡的罗马风……然而,少数民族首饰却总在时尚界遭遇一些尴尬。近日,记者在兴义市区转了一圈,发现并没有过多首饰能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解读,走访一些首饰店也没有看见专门的柜台经营本地最富特色的苗族和布依族的首饰,只有一些零星的缺乏艺术感和设计感的民族首饰生硬地陈列在角落,无人问津。看来,我州民族首饰未能在民众的时尚风潮中形成气候。
我省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继承,相对临近的省份云南和湖南较晚。近年来,我州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服饰、风俗文化开始成为打造民族牌的城市名片,但是民族首饰却只是多在少数民族节日的表演舞台上看见,或是在一些民族博物馆及一些展销会上作为艺术品成列。民族首饰专业的制作、设计、产销并未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民族饰品靠的是几个民间艺人相传,许多时候还面临缺乏继承人,同时,在设计上也缺乏创新,在推广上不够力度,所以,民族饰品对于当地的普通民众而言总是“艺术化”的饰品而非“生活化”的饰品。
记者曾在兴义街头遇见几位衣着苗族服饰,用簸箕装着银制首饰摆摊的苗族姑娘,其中一位跟记者聊到她们的无奈:她们来自黔东南州,因为近年来少数民族服饰渐渐受到大家的热捧,几个姐妹就相约来到黔西南州,想开一个银饰手工坊,却因为没有足够的投资,最后只能是“单个作战”,自产自销,做的银饰也只是镀银的。在记者跟姑娘交谈的短短数分钟里,也有人来问问银饰的价格,但更多的是有人要求与姑娘合影,或是围观着欣赏姑娘的衣着。这些现象让记者有些纳闷:我州少数民族的首饰是否开始在某种程度上远离了民众的视线?大家是否都是抱着欣赏艺术品的心态来看待民族首饰呢?苗族姑娘一席话道出其中缘由:如今,一件手工制品的价格都很昂贵,首饰动辄就是上千,所以衣服首饰渐渐脱离了普通的民众,只是一些外国人购买当成艺术品带走。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兴义几家大型的首饰专卖店中,具有浓烈的民族风格的首饰,由于造型夸张,喜欢的人不少,可购买的人却不多。在一家首饰店,店员告诉记者,他们专卖店曾经也想过开一个民族饰品的专柜,但是在试运行中销售很不理想,最后只有几件饰品作为陈列之用,当记者问到为何民族饰品不叫卖时,店员分析,一般买民族饰品的有三种人:一是本身就是少数民族,在家乡仍然保留着佩戴首饰的习惯,而有的人虽然不佩戴但要有一套自己民族特色的首饰作为珍藏品。二是作为礼物送人,多数作为贵重物品赠送给贵宾之类的朋友。三是这些民族饰品在材料上很讲究,所以非常贵重,加上多数首饰都是手工制作,因此价格比较贵,一般人很难承受。
或许在儿时的记忆中,在赶集时经常能看到许多妇女身着民族服饰前来县城赶集,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渐渐脱掉本民族的服饰,我们已经不能再从服饰来辨别民族,在赶集时偶尔也只能看到几位年纪稍大的老人身着民族服饰。其实,民族饰品取决于民族文化,更应该将其推向生活,在把民族文化“艺术化”之后,还是应该往“生活化”上进行引导,这样才能保持一种原生态,才更能让民族文化真实自然地流露,让更多的人接受,从而形成一种生活化的民族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