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
豆沙粑是贵州兴义市兴仁县苗族传统美食,历史悠久,乃贵州八大名小吃之一。其主要原料选用优质糯米、巴山豆、鲜猪肉、油等,系贵州名、特、精、优小吃。糯米又名江米,糯米、巴山豆均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和B1、维生素和B2、烟酸就淀粉等。营养丰富,软绵糍糯,富含人体所需各种微量元素,逢年过节苗族人都要打粑粑,现在成为不可少的日常特色食品,贵州打粑粑的不少,数兴仁县做的最地道,而兴仁刘家做粑粑已经有两代人,全人工操作,软绵糍糯,主要没有添加剂和防腐剂,安全健康。
在黔西南,普遍流行着一种过年“打粑粑”的习俗。粑粑,有纯糯米做的,有小米做的,也有糯米与小米拌和做的,还有包米与糯米拌和打成的。此外,还用粘米与糯米磨成粉,倒在一种用木雕模做的,模内刻有图案花纹,俗称“脱粑”。有些讲究的土家人,还用蓼竹叶包成一对一对的,在粑粑内放有芝麻和糖,吃起来又甜又香,俗名叫“蓼叶子粑粑”。布依族跟苗族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说法。每逢春节来临,农历腊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所谓打糯米糍粑,据当地乡土志记载:“系糯米饭就石槽中杵如泥,压成团形,形如满月,大者直径约尺五,寻常者约四寸许,三至八分厚不等”。打糯米糍粑是一项劳动强度较大的体力活,一般都是后生男子汉打,两个人对站,先揉后打,即使冰雪天地也要出身汗。做粑粑也很讲究,手粘蜂蜡或茶油,先出驼,后用手或木板压,要做得玉圆光滑,讲究美观。吃粑粑也有讲究,一般是用炭火烤,叫烤粑粑;用青菜汤下粑粑片,叫煮粑粑,一时吃不完的就用清水浸泡在水缸内,可以贮藏2、3个月不坏,到插秧时候都有粑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