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民族文化

贵州丹寨民族文化:从村落走向世界

2012年05月16日 09:03:04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张新雨 王小梅

 目前,由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主办,贵州师范大学田野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贵州日报小梅访谈栏目共同执行,在清迈大学的精心安排下,花旗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组对清迈手工艺品市场进行了全面考察。包括丹寨蜡染、织锦、手工纸、百鸟衣、土法造纸、锦鸡苗等6个协会的农民代表和项目小组成员一行12人赴泰国清迈考察当地手工业发展情况、市场运作,品牌建构及国际市场沟通情况,并与清迈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学院及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就如何沟通手工技艺者与市场,如何建立本土村民与设计师、艺术家、高校及媒体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项目团队访问了清迈大学纺织技术研究中心,WEAVE(妇女教育及能力建设)组织机构、TTC(泰国部落工艺)组织、银匠村、制陶村,并参观、考察当地纺织小组工作流程、蜡染制作流程、棉花种植基地及本地市场等,在手工艺品生产技术、学习及培训机制、村落和社区内部分工与协同合作机制、市场建立机制、市场链对接、与国际高端市场的沟通等方面受到了深刻启发。

  传统文化是根本,基于文化的产品开发才是具有独特性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只有将文化、经济、环境和谐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保存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适应今天经济与环保并重的需要,促进可持续综合发展,将民族文化价值转变为世界性的核心价值;建构文化品牌,传播贵州文化,实现贵州文化旅游发展的市场路径。

  “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获两项中国公益慈善大奖

  近日,上海“扶轮社”(The Rotary Club of Shanghai)举行首届领袖奖(Rotary Leadership Award)颁奖仪式,贵州师范大学田野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和贵州日报小梅访谈栏目共同实施的“贵州丹寨蜡染手工业发展项目”摘扶轮领袖奖。此前,此项目获“2011中国公益奖年度最佳公益创新奖"

  花旗非常重视中国西部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并以实际行动支持西部建设。花旗与贵州田野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贵州日报小梅访谈栏目组、丹寨县政府、合作启动了“贵州原生态蜡染发展项目”。通过为丹寨县1000家低收入的苗族手工艺家庭提供技术培训,提高传统的苗族手工艺蜡染的生产和营销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并推动对蜡染传统手工业的传承和生产。

  该项目于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先后在丹寨县的三个村开展第一期活动,即丹寨蜡染价值链实地调查分析、蜡染手工业发展研讨会、蜡染手工技艺培训、蜡染优秀产品评选、蜡染书籍编写等项目。截至2011年8月,通过参加该项目1200个苗族家庭,每户平均产出蜡染作品3至7件,平均每户增收20%至40%。

  2011年底,花旗贵州手工业发展二期项目启动,将持续在丹寨县六个村寨支持蜡染、手工纸、香草酒、织锦、百鸟衣、锦鸡苗等六个协会开展培训、信息库建立、交流访问、产品二次设计、出国考察、协助农民协会在贵阳、西江等地开实体店等工作。并积极建构联合政府、高校、设计、媒体、当代艺术等多方群体的整合平台,促进其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与成功模式的复制及传播,探讨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的手工艺品发展模式。

  村级基地提供环保型国际手工材料

  Fai Gaem Mai是依托清迈大学科学与技术研究学院成立的研究泰国北部纺织工艺的机构,2000年以来,该机构已经通过多元途径和渠道对泰国北部17个省的182个纺织生产小组提供了技术及学术上的支持。

  该机构通过提供学术信息及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实现了对纺织生产小组内部能力和潜力的管理与发展,最终实现了其生产过程与产品本身的多元性,并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建立了供给链条。

  为目标团体、教育机构及其他组织提供学术支持与服务是该项目的合作机制,也是其得以发展的基础。项目通过长期与当地纺织生产小组合作,即专家与当地村民的互访与交流,完成了有关纺织生产与质量发展的学术知识及资料信息的统筹与建立。知识与培训机制的建立同样对本土村民生产小组开放,这让本土纺织生产成为一个健全经济体的一部分,也让本土纺织生产小组制作出高质量产品,在动态市场的竞争中幸存甚至脱颖而出。参观中,我们了解到乡土知识可持续运用到原料种植、生产和制作当中;而运用自然原料,如树干、树皮、野生果子、果皮、泥巴等获取自然染料,不仅增加了产品的环保价值,也极大地增强了原料的质感和品质;利用多次清洗、精细分工及自然原料碳酸钠来固色,即可解决原材料丝线等脱色问题。这为解决丹寨蜡染褪色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多元产品尽显本土文化的核心价值

  来自丹寨农民协会的几位代表对清迈手工艺品市场表达自己的观点。

  扬武乡蜡染合作社的杨丽认为,清迈市场上的手工艺品多样化,产品质量好。民间机构和组织参与设计、运作和销售的手工艺产品上档次,与低端市场产品形成区别。

  排调镇锦鸡织锦协会的杨光芝说,清迈市场上的手工艺品很好地迎合旅游者的使用和审美需求,在产品创新的基础上保持了“原生态”。

  来自丹寨县排调镇酿酒协会的岑其华说,丹寨排调镇的酿酒工艺制作工序复杂,且为自己酿酒仅作为日常饮用,没有大规模开发市场;考察清迈市场之后,她才意识到需要简化酿酒工艺,分工精细,实现原料的工艺分流,让每一个村民都参与进来,才能更快更好地把酒做成产业,推向世界。同时,岑其华提到,由于丹寨地域偏远,仅凭农民自身无法实现文化和技艺的可持续传播与发展,因此需要外界的认同与帮助。

  清迈考察让花旗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受益匪浅,需要完善从下端(农民合作社)到上端(花旗项目及外围团队)的协调合作,做好信息系统建构、产品设计、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

  文化身份认同是强大的内部驱动力

  在参观银匠村时,为银匠们提供工作场域的寺庙主持说,“不需要政府和外界的影响力与资金赞助作为支撑,我们做的一切事情都由内部精神来驱动,一切都来自内部的强大凝聚力”。

  对于“不靠外界帮助,市场无法拓展,那村民的收入自然不多,如何保障日常生活”的问题,他说到,“我们对于幸福与富裕的理解不同于其他人,我们自给自足,挣钱虽然不多,但完全能丰衣足食;我们的幸福感很强,因为我们的工作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劳心也不劳力。”

  泰国少数民族内部存在强烈的身份认同感,具有高度文化自觉性,群体内部存在一种不会瓦解的驱动力;他们不仅仅是市场产品的提供者,更是日常生活的实践者;生产产品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产品直接以物质的实用性、功能性和文化性参与进他们自己的生活,而这同样也是文化认同的大型话语表述。因认同,社区内部建立起强烈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村民和手工艺者专注本土技艺及文化传承。

  泰国朋友咪咪的养母是个专门研究傈僳族的人类学家,荷兰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她一度放弃工作,只身来到泰国一个傈僳族村落,与当地人生活了六年。“他们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他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当我回到清迈,打开箱子看到那些物件,我居然彻底忘记曾拥有过它们”。咪咪母亲进入另一种全然不同的生活空间与秩序,是她对“他者”文化的敬畏,走向真实的生活体验,最后演化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命记忆。

  咪咪母亲在清迈傈僳族群中的精神性文化互动和日常性交往,正是贵州民族手工艺者正在失去的精神家园。对于市场的盲目崇拜,也导致了暂时性自我遗失,而来自外部的力量还不足以推动这样的身份重构。建构手工艺者内部激励,需要外来文化精英的文化反思和行为改变。

  公益机构商业化运作沟通村民与市场

  TTC(Thai Tribal Crafts)组织于1973年成立,旨在为泰国北部山区部落村民提供公平收入以改善其生活质量。TTC于2002年成为世界公平贸易组织的永久成员,并在2006年正式成立了“泰国部落工艺公平贸易有限公司”。

  TTC组织有超过三十年的外贸出口经验,产品出口至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的相关商业机构和公平贸易组织。

  TTC组织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证机制,从原材料选取到设计风格,都有专门的团队进行把关与监控。产品发售之前有专业团队对质量进行最终的审核。TTC的产品百分之八十出口到国外高端市场,不与低端市场竞争。虽然品牌没有正式注册,但组织拥有自己的设计师和艺术家团队,对产品的创新与设计提供了美学意义上的保障,同时也增强了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组织负责人告诉我们,他们对于“品牌”这一概念的理解,并不是要“注册”,而是打造出产品的独特、独一和不可复制性。这同时也解决了知识产权的问题。一切由内部精神和本土智慧创作出来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因为"“观念”永远不会被偷盗"。

  TTC组织始终遵守“公平贸易”框架内的所有原则,即公开透明,与合作伙伴沟通,就业实现性别平等,使用环保材料,尊重生产者的文化身份。

  该机构注重与其他机构、媒体、设计师和艺术家团队的全方位合作。并拥有自己的实体商店,分部在泰国四个不同的省份,定期由商店职工去到乡村将村民做成的产品带入市场进行销售或展卖。世界公平贸易组织作为平台支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本土部落、村民生产小组及市场之间搭建了桥梁,让产品带着文化的价值进入消费社会。

  本土手工艺者持续创新幸存市场

  在最后一天与清迈大学老师、学生的交流会上,清迈大学社会科学与地方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Chayan教授对泰国的手工艺产品创新、市场开拓及手工技艺者生存状况向我们做了简要概述。

  Chayan教授介绍,在泰国,本地手工艺者和艺术家结合的本土市场的生长力很强,靠自己的能力幸存。很多产品都是村民自己和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他们每隔两周就有新的产品研发出来。生存的唯一技巧是做高品质的产品,做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实际上,很多农民更知道市场在哪里,他们也许比NGO和其他专门研究市场营销的学者更了解市场。

  Chayan教授还提到,泰国的手工艺品发展的成功,依托于本土文化和中产阶级消费能力提升而崛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收入增加,他们用购买地方性文化产品的方式来作为身份和品味的表征。因为在现代社会,“风格”已不仅仅是时尚,更是区别于其他群体空间和人群的身份表达,甚至指涉一种独立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

  Chayan教授最后提到,在泰国有很多独立研究者正在做许多有关手工技艺方面的研究,这些独立研究者不来自高校。我们项目团队的访问也启发了清迈大学,需要对公益的项目和手工艺产业进行深度研究,更多发掘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
 

声明:转载此文的目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ldqxnw@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谢谢!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相关信息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贵州丹寨民族文化:从村落走向世界

贵州日报 | 2012年05月16日 09:03:04 | 张新雨 王小梅

 目前,由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主办,贵州师范大学田野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贵州日报小梅访谈栏目共同执行,在清迈大学的精心安排下,花旗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组对清迈手工艺品市场进行了全面考察。包括丹寨蜡染、织锦、手工纸、百鸟衣、土法造纸、锦鸡苗等6个协会的农民代表和项目小组成员一行12人赴泰国清迈考察当地手工业发展情况、市场运作,品牌建构及国际市场沟通情况,并与清迈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学院及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就如何沟通手工技艺者与市场,如何建立本土村民与设计师、艺术家、高校及媒体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项目团队访问了清迈大学纺织技术研究中心,WEAVE(妇女教育及能力建设)组织机构、TTC(泰国部落工艺)组织、银匠村、制陶村,并参观、考察当地纺织小组工作流程、蜡染制作流程、棉花种植基地及本地市场等,在手工艺品生产技术、学习及培训机制、村落和社区内部分工与协同合作机制、市场建立机制、市场链对接、与国际高端市场的沟通等方面受到了深刻启发。

  传统文化是根本,基于文化的产品开发才是具有独特性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只有将文化、经济、环境和谐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保存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适应今天经济与环保并重的需要,促进可持续综合发展,将民族文化价值转变为世界性的核心价值;建构文化品牌,传播贵州文化,实现贵州文化旅游发展的市场路径。

  “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获两项中国公益慈善大奖

  近日,上海“扶轮社”(The Rotary Club of Shanghai)举行首届领袖奖(Rotary Leadership Award)颁奖仪式,贵州师范大学田野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和贵州日报小梅访谈栏目共同实施的“贵州丹寨蜡染手工业发展项目”摘扶轮领袖奖。此前,此项目获“2011中国公益奖年度最佳公益创新奖"

  花旗非常重视中国西部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并以实际行动支持西部建设。花旗与贵州田野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贵州日报小梅访谈栏目组、丹寨县政府、合作启动了“贵州原生态蜡染发展项目”。通过为丹寨县1000家低收入的苗族手工艺家庭提供技术培训,提高传统的苗族手工艺蜡染的生产和营销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并推动对蜡染传统手工业的传承和生产。

  该项目于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先后在丹寨县的三个村开展第一期活动,即丹寨蜡染价值链实地调查分析、蜡染手工业发展研讨会、蜡染手工技艺培训、蜡染优秀产品评选、蜡染书籍编写等项目。截至2011年8月,通过参加该项目1200个苗族家庭,每户平均产出蜡染作品3至7件,平均每户增收20%至40%。

  2011年底,花旗贵州手工业发展二期项目启动,将持续在丹寨县六个村寨支持蜡染、手工纸、香草酒、织锦、百鸟衣、锦鸡苗等六个协会开展培训、信息库建立、交流访问、产品二次设计、出国考察、协助农民协会在贵阳、西江等地开实体店等工作。并积极建构联合政府、高校、设计、媒体、当代艺术等多方群体的整合平台,促进其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与成功模式的复制及传播,探讨以本土文化为基础的手工艺品发展模式。

  村级基地提供环保型国际手工材料

  Fai Gaem Mai是依托清迈大学科学与技术研究学院成立的研究泰国北部纺织工艺的机构,2000年以来,该机构已经通过多元途径和渠道对泰国北部17个省的182个纺织生产小组提供了技术及学术上的支持。

  该机构通过提供学术信息及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实现了对纺织生产小组内部能力和潜力的管理与发展,最终实现了其生产过程与产品本身的多元性,并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建立了供给链条。

  为目标团体、教育机构及其他组织提供学术支持与服务是该项目的合作机制,也是其得以发展的基础。项目通过长期与当地纺织生产小组合作,即专家与当地村民的互访与交流,完成了有关纺织生产与质量发展的学术知识及资料信息的统筹与建立。知识与培训机制的建立同样对本土村民生产小组开放,这让本土纺织生产成为一个健全经济体的一部分,也让本土纺织生产小组制作出高质量产品,在动态市场的竞争中幸存甚至脱颖而出。参观中,我们了解到乡土知识可持续运用到原料种植、生产和制作当中;而运用自然原料,如树干、树皮、野生果子、果皮、泥巴等获取自然染料,不仅增加了产品的环保价值,也极大地增强了原料的质感和品质;利用多次清洗、精细分工及自然原料碳酸钠来固色,即可解决原材料丝线等脱色问题。这为解决丹寨蜡染褪色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多元产品尽显本土文化的核心价值

  来自丹寨农民协会的几位代表对清迈手工艺品市场表达自己的观点。

  扬武乡蜡染合作社的杨丽认为,清迈市场上的手工艺品多样化,产品质量好。民间机构和组织参与设计、运作和销售的手工艺产品上档次,与低端市场产品形成区别。

  排调镇锦鸡织锦协会的杨光芝说,清迈市场上的手工艺品很好地迎合旅游者的使用和审美需求,在产品创新的基础上保持了“原生态”。

  来自丹寨县排调镇酿酒协会的岑其华说,丹寨排调镇的酿酒工艺制作工序复杂,且为自己酿酒仅作为日常饮用,没有大规模开发市场;考察清迈市场之后,她才意识到需要简化酿酒工艺,分工精细,实现原料的工艺分流,让每一个村民都参与进来,才能更快更好地把酒做成产业,推向世界。同时,岑其华提到,由于丹寨地域偏远,仅凭农民自身无法实现文化和技艺的可持续传播与发展,因此需要外界的认同与帮助。

  清迈考察让花旗贵州手工业发展项目受益匪浅,需要完善从下端(农民合作社)到上端(花旗项目及外围团队)的协调合作,做好信息系统建构、产品设计、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

  文化身份认同是强大的内部驱动力

  在参观银匠村时,为银匠们提供工作场域的寺庙主持说,“不需要政府和外界的影响力与资金赞助作为支撑,我们做的一切事情都由内部精神来驱动,一切都来自内部的强大凝聚力”。

  对于“不靠外界帮助,市场无法拓展,那村民的收入自然不多,如何保障日常生活”的问题,他说到,“我们对于幸福与富裕的理解不同于其他人,我们自给自足,挣钱虽然不多,但完全能丰衣足食;我们的幸福感很强,因为我们的工作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劳心也不劳力。”

  泰国少数民族内部存在强烈的身份认同感,具有高度文化自觉性,群体内部存在一种不会瓦解的驱动力;他们不仅仅是市场产品的提供者,更是日常生活的实践者;生产产品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产品直接以物质的实用性、功能性和文化性参与进他们自己的生活,而这同样也是文化认同的大型话语表述。因认同,社区内部建立起强烈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村民和手工艺者专注本土技艺及文化传承。

  泰国朋友咪咪的养母是个专门研究傈僳族的人类学家,荷兰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她一度放弃工作,只身来到泰国一个傈僳族村落,与当地人生活了六年。“他们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他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当我回到清迈,打开箱子看到那些物件,我居然彻底忘记曾拥有过它们”。咪咪母亲进入另一种全然不同的生活空间与秩序,是她对“他者”文化的敬畏,走向真实的生活体验,最后演化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命记忆。

  咪咪母亲在清迈傈僳族群中的精神性文化互动和日常性交往,正是贵州民族手工艺者正在失去的精神家园。对于市场的盲目崇拜,也导致了暂时性自我遗失,而来自外部的力量还不足以推动这样的身份重构。建构手工艺者内部激励,需要外来文化精英的文化反思和行为改变。

  公益机构商业化运作沟通村民与市场

  TTC(Thai Tribal Crafts)组织于1973年成立,旨在为泰国北部山区部落村民提供公平收入以改善其生活质量。TTC于2002年成为世界公平贸易组织的永久成员,并在2006年正式成立了“泰国部落工艺公平贸易有限公司”。

  TTC组织有超过三十年的外贸出口经验,产品出口至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的相关商业机构和公平贸易组织。

  TTC组织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证机制,从原材料选取到设计风格,都有专门的团队进行把关与监控。产品发售之前有专业团队对质量进行最终的审核。TTC的产品百分之八十出口到国外高端市场,不与低端市场竞争。虽然品牌没有正式注册,但组织拥有自己的设计师和艺术家团队,对产品的创新与设计提供了美学意义上的保障,同时也增强了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组织负责人告诉我们,他们对于“品牌”这一概念的理解,并不是要“注册”,而是打造出产品的独特、独一和不可复制性。这同时也解决了知识产权的问题。一切由内部精神和本土智慧创作出来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因为"“观念”永远不会被偷盗"。

  TTC组织始终遵守“公平贸易”框架内的所有原则,即公开透明,与合作伙伴沟通,就业实现性别平等,使用环保材料,尊重生产者的文化身份。

  该机构注重与其他机构、媒体、设计师和艺术家团队的全方位合作。并拥有自己的实体商店,分部在泰国四个不同的省份,定期由商店职工去到乡村将村民做成的产品带入市场进行销售或展卖。世界公平贸易组织作为平台支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本土部落、村民生产小组及市场之间搭建了桥梁,让产品带着文化的价值进入消费社会。

  本土手工艺者持续创新幸存市场

  在最后一天与清迈大学老师、学生的交流会上,清迈大学社会科学与地方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Chayan教授对泰国的手工艺产品创新、市场开拓及手工技艺者生存状况向我们做了简要概述。

  Chayan教授介绍,在泰国,本地手工艺者和艺术家结合的本土市场的生长力很强,靠自己的能力幸存。很多产品都是村民自己和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他们每隔两周就有新的产品研发出来。生存的唯一技巧是做高品质的产品,做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实际上,很多农民更知道市场在哪里,他们也许比NGO和其他专门研究市场营销的学者更了解市场。

  Chayan教授还提到,泰国的手工艺品发展的成功,依托于本土文化和中产阶级消费能力提升而崛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收入增加,他们用购买地方性文化产品的方式来作为身份和品味的表征。因为在现代社会,“风格”已不仅仅是时尚,更是区别于其他群体空间和人群的身份表达,甚至指涉一种独立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

  Chayan教授最后提到,在泰国有很多独立研究者正在做许多有关手工技艺方面的研究,这些独立研究者不来自高校。我们项目团队的访问也启发了清迈大学,需要对公益的项目和手工艺产业进行深度研究,更多发掘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
 

声明:转载此文的目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ldqxnw@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谢谢!

推荐阅读
廉洁普安  2024-09-17
黔西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09-16
亮点黔西南  2024-09-20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普安县融媒体中心  2024-09-21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州人民检察院  2024-09-19
黔西南日报   2024-09-17
黔西南公安交警  2024-09-18
亮点黔西南  202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