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是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人民群众普遍掌握,广泛流行的一种短小的歌唱艺术”(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国的民歌历史源远流长,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文学的起源便是劳动人民在劳作时发出的“杭育杭育”声。民歌,可说是中国文学的发轫。从“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集为《诗经》始,民歌经过数千年的兴衰更迭,表现形式多有变化,内容题材越加丰富,历朝历代都有着新的内涵和外延。却总保留了原始时期“诗、舞、乐”三位一体的特征,是将文学、音乐、舞蹈直接息息相连的文艺形式,更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独为此,民间艺术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一定程度上可说是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在文艺领域的直接映射,是民心所向,教化所染。正如班固所说,是可以“观风俗,知得失”(《汉书.艺文志》)的。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居住了逾50种不同民族的人民。贵州民歌种类丰富,体裁多样,民族宗教文化的多元,自然环境风光的优美,是贵州民歌产生和发展的天然温床。山谷水畔,田间地头,居住着勤劳善良热情的各族儿女,他们用民歌这种形式传递各自的历史、文明的信息,用以表达他们的情感思想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布依族八音坐唱、土家族高歌、彝族“火把节”对歌、水族双歌……他们歌唱生活,歌唱家乡,歌唱爱情,歌唱四时美景。许多辈人的口耳相传,继承发扬,最终成为多彩贵州文化中一颗璀璨耀目的明珠。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越是具有现代的传播价值。多彩和谐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推动贵州省文化繁荣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最鲜明的贵州印记、贵州特色、贵州标志。贵州的民歌应该走出贵州,走向世界的大舞台。《贵州民歌艺术论》是我省研究民歌领域的第一本专著,理清了贵州民歌的历史、现状、种类、特征、功能,深入研究了各类型民歌的艺术特点,进而思考贵州民歌的传承及保护、发展,是一部翔实完备的研究著作。本书将贵州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等主要民族的民歌作了深入的分析,将其艺术特征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其关于民歌的保护以及侗族大歌走向世界的思考,深谋远虑,极具参考价值。两位作者是我省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其中,刘大泯同志是民进贵州省委副主委、贵州师范学院教授。他们长期从事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研究,积淀颇深,在撰稿期间深入全省的各个地区采风,走村访寨,收集整理了许多民歌歌谱歌词。这对于贵州本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可以说,本书既是研究贵州民歌的学术里程碑,也是贵州民歌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为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前,中央和贵州省委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发繁荣。贵州灵山秀水孕育出的多彩民族民间文化,是先辈遗留给子孙后代的瑰宝。《贵州民歌艺术论》一书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必将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贵州民歌,关注贵州文化事业的发展。刘大泯和王义同志作为民进的优秀会员,对贵州本土文化非常热爱,两位学者撰写的另外一部专著《贵州傩戏文化研究》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研究者参与贵州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宣传,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插上双翼,飞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声明:转载此文的目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ldqxnw@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谢谢!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