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民族文化

七夕将至|看诗词佳话里的鹊桥故事

2018年08月16日 10:13:55来源:文艺星青年 作者:

  这周五就是一年一度的七夕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七夕一直被称作中国“情人节”。七夕的美丽传说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促使一代一代的文人都为之泼墨作诗。

  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和西方国家有所不同,中国人较为含蓄,有些话或许不好意思说出口,那不如就借着七夕这浪漫的节日,用一句寓意深刻的古诗词把“爱意”大声说出来吧!

  七夕节由来

  说到七夕,人们的第一反应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把七夕等同于中国的情人节。在古代,七夕的确和牛郎织女传说关系密切,但它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这一日女子会访闺中密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儿节”的称谓。女性欢天喜地竞技娱乐的日子,男子也凑个热闹在一旁欣赏,男女定情只是“女儿节”盛会中的副产品。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在东汉时就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牛郎织女的传说

  相传织女是王母的孙女,她心灵手巧,善织,能用一双灵巧的手织出五彩缤纷的云朵。而牛郎是一个孤儿,他勤劳但贫穷,与老牛相依为伴。

  一次,在老牛的指点下,牛郎取走了在湖中洗澡的织女的衣裳,织女也喜爱牛郎,两人就结成了夫妻。从此,男耕女织,生下一儿一女,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然而此事被王母知道,她大发雷霆,派天兵将织女捉回天宫。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箩筐装着儿女,挑着追到天上。王母见牛郎追来,就用头上的金钗在织女和牛郎之间划出一道大河,这就是银河。

  银河水无情地把牛郎和织女隔在两岸,他们只能隔河痛哭相望。王母见他们哭得伤心,动了恻隐之心,命喜鹊传话让他们每隔七日相见一次。谁知喜鹊传错了话,说成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一次。于是王母就罚喜鹊给牛郎织女搭桥。

  农历七月七日夜晚,仰望群星闪烁的夜空,人们能看到银河两岸有着两颗遥遥相对的亮星——即牛郎星和织女星。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七夕节风俗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

  古人的七夕爱意

  十首七夕诗词,体验一下,那个没有手机的时代,人们对于爱情的告白: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品读】牛郎织女的传说几乎是中国爱情文学中一个典型的母题。从《诗经》开始,到《汉乐府》,到《古诗十九首》里的《迢迢牵牛星》,到曹丕的《燕歌行》,到柳永,到欧阳修,到苏轼,很多人都写过这个题材,但多不脱欢少离多的窠臼。所谓“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所谓“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唯有秦观却道出,“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终于盼到了一年一度的七七相会,这样一个夜晚,“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品读】杜牧这首诗,宛如一幅秋夜深宫小景。宫中秋夜,银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的画面抹上了冷冷的色彩;一个宫女正手持轻罗小扇扑打飞来飞去的萤虫。“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少女花一样的年华,被幽禁在深宫之中,没有温暖,没有自由,只有孤凄阴冷。在这样的气氛中,她百无聊赖,便拿起扇子扑打飞萤,一只又一只,仿佛又回到了童年,也许只有这才能使她暂时忘却忧愁。然而,扑打累了,夜已深了,“天阶夜色凉如水”,她仍不想入眠,“坐看牵牛织女星”——含情脉脉地凝视那银河两岸遥遥相对的牛郎织女星。

  《七夕》

  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

  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

  年年并在此宵中。

  【品读】诗人以咏叹的抒情笔调写道:“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每年七夕,苦苦等待的有情人终于相聚在一起,说不尽绵绵情话,道不完思念爱慕之意。遗憾的是短暂的欢聚后,留给他们更多的则是无尽的相思和难耐的凄寂。相会的欢乐,离别的痛苦,这一切都发生在七月七,由牛郎和织女来品味。

  《鹊桥仙·七夕》

  宋·苏轼

  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品读】上阕写七夕之事,紧贴词牌之意,为友人离别之愁思开怀。下阕以晋人遇仙的典故人词,写和友人欢聚的快乐及离别的感慨。全词格调上用飘逸超旷取代缠绵悱恻之风,读起来清晰明快,韵味十足。全词不但摆脱了儿女艳情的旧套,借以抒写送别的友情,而且用事上紧扣七夕,格调上用飘逸超旷取代缠绵悱恻之风,读来深感词人的超凡脱俗以及卓而不群的姿态。

  《沉醉东风·七夕》

  元·卢挚

  银烛冷秋光画屏,

  碧天晴夜静闲亭。

  蛛丝度绣针,

  龙麝焚金鼎。

  庆人间七夕佳令。

  卧看牵牛织女星,

  月转过梧桐树影。

  【品读】在这支小令中,作者化用唐杜牧《秋夕》,绘制成一幅静夜(望天河)图,并赋予新的内容、新的意境。七夕之夜,月明风清,人们焚起香来庆贺节日。渴望着心灵手巧的女子也拿出了针钱在梧桐树影下乞巧,看牛郎织女相会。因此此曲具有一定的民俗学价值。

  《辛未七夕》

  唐·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别离,

  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

  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

  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

  惟与蜘蛛乞巧丝。

  【品读】碧落银河之畔,正是“牛郎”与“织女”相会的良好场所,何必一定要待金风玉露之七夕才相会呢?大约正是由于仙家之好别离吧?疑而不解,正反映出诗人苦闷难释的孤寂心态,语意感伤,心境难堪。本诗从猜测仙家的心思入手,指出有离别之苦,才有佳期之乐。然后转到描写佳期的喜庆气氛,以及期盼团圆的心情。最后想到民间风俗,问:“既奉出食品,让蜘蛛代为乞巧,那又如何答谢搭鹊桥的乌鹊呢?”

  《二郎神·炎光谢》

  北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飚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品读】这是一首咏七夕佳期的作品。作者一反以往七夕诗词的伤感情调,把天上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和人间李隆基杨玉环马嵬死别的动人故事,演绎、融汇为一个纯情浪漫、晶莹剔透的意境,抒发了对纯真爱情的美好祝愿和热烈向往。全词语言通俗易懂,形象鲜明生动,情调闲雅欢娱,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

  《他乡·七夕》

  唐·孟浩然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登秋。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品读】在异地他乡适逢七夕佳节,更增加旅人的思乡思亲的情怀。可是远离家乡,看不见妻子在月下穿针乞巧,对月怀人,诗人生起无限羁旅穷愁、去国怀乡之感。孟浩然诗歌大胆抒发个人的理想愿望,给开元诗风注入了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

  《行香子·七夕》

  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品读】牛郎和织女一年只有一度的短暂相会之期,其余时光则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此词在艺术造诣上很有特色。词中托出牛郎织女爱情悲剧之生生不已,实为匪夷所思。以嫦娥风姨之相妒情节,反衬、凸出、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则是独具匠心的。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品读】《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声明:转载此文的目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ldqxnw@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谢谢!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相关信息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七夕将至|看诗词佳话里的鹊桥故事

文艺星青年 | 2018年08月16日 10:13:55 | 

  这周五就是一年一度的七夕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七夕一直被称作中国“情人节”。七夕的美丽传说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促使一代一代的文人都为之泼墨作诗。

  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和西方国家有所不同,中国人较为含蓄,有些话或许不好意思说出口,那不如就借着七夕这浪漫的节日,用一句寓意深刻的古诗词把“爱意”大声说出来吧!

  七夕节由来

  说到七夕,人们的第一反应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把七夕等同于中国的情人节。在古代,七夕的确和牛郎织女传说关系密切,但它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这一日女子会访闺中密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儿节”的称谓。女性欢天喜地竞技娱乐的日子,男子也凑个热闹在一旁欣赏,男女定情只是“女儿节”盛会中的副产品。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在东汉时就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牛郎织女的传说

  相传织女是王母的孙女,她心灵手巧,善织,能用一双灵巧的手织出五彩缤纷的云朵。而牛郎是一个孤儿,他勤劳但贫穷,与老牛相依为伴。

  一次,在老牛的指点下,牛郎取走了在湖中洗澡的织女的衣裳,织女也喜爱牛郎,两人就结成了夫妻。从此,男耕女织,生下一儿一女,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然而此事被王母知道,她大发雷霆,派天兵将织女捉回天宫。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箩筐装着儿女,挑着追到天上。王母见牛郎追来,就用头上的金钗在织女和牛郎之间划出一道大河,这就是银河。

  银河水无情地把牛郎和织女隔在两岸,他们只能隔河痛哭相望。王母见他们哭得伤心,动了恻隐之心,命喜鹊传话让他们每隔七日相见一次。谁知喜鹊传错了话,说成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一次。于是王母就罚喜鹊给牛郎织女搭桥。

  农历七月七日夜晚,仰望群星闪烁的夜空,人们能看到银河两岸有着两颗遥遥相对的亮星——即牛郎星和织女星。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七夕节风俗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

  古人的七夕爱意

  十首七夕诗词,体验一下,那个没有手机的时代,人们对于爱情的告白: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品读】牛郎织女的传说几乎是中国爱情文学中一个典型的母题。从《诗经》开始,到《汉乐府》,到《古诗十九首》里的《迢迢牵牛星》,到曹丕的《燕歌行》,到柳永,到欧阳修,到苏轼,很多人都写过这个题材,但多不脱欢少离多的窠臼。所谓“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所谓“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唯有秦观却道出,“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终于盼到了一年一度的七七相会,这样一个夜晚,“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品读】杜牧这首诗,宛如一幅秋夜深宫小景。宫中秋夜,银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的画面抹上了冷冷的色彩;一个宫女正手持轻罗小扇扑打飞来飞去的萤虫。“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少女花一样的年华,被幽禁在深宫之中,没有温暖,没有自由,只有孤凄阴冷。在这样的气氛中,她百无聊赖,便拿起扇子扑打飞萤,一只又一只,仿佛又回到了童年,也许只有这才能使她暂时忘却忧愁。然而,扑打累了,夜已深了,“天阶夜色凉如水”,她仍不想入眠,“坐看牵牛织女星”——含情脉脉地凝视那银河两岸遥遥相对的牛郎织女星。

  《七夕》

  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

  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

  年年并在此宵中。

  【品读】诗人以咏叹的抒情笔调写道:“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每年七夕,苦苦等待的有情人终于相聚在一起,说不尽绵绵情话,道不完思念爱慕之意。遗憾的是短暂的欢聚后,留给他们更多的则是无尽的相思和难耐的凄寂。相会的欢乐,离别的痛苦,这一切都发生在七月七,由牛郎和织女来品味。

  《鹊桥仙·七夕》

  宋·苏轼

  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品读】上阕写七夕之事,紧贴词牌之意,为友人离别之愁思开怀。下阕以晋人遇仙的典故人词,写和友人欢聚的快乐及离别的感慨。全词格调上用飘逸超旷取代缠绵悱恻之风,读起来清晰明快,韵味十足。全词不但摆脱了儿女艳情的旧套,借以抒写送别的友情,而且用事上紧扣七夕,格调上用飘逸超旷取代缠绵悱恻之风,读来深感词人的超凡脱俗以及卓而不群的姿态。

  《沉醉东风·七夕》

  元·卢挚

  银烛冷秋光画屏,

  碧天晴夜静闲亭。

  蛛丝度绣针,

  龙麝焚金鼎。

  庆人间七夕佳令。

  卧看牵牛织女星,

  月转过梧桐树影。

  【品读】在这支小令中,作者化用唐杜牧《秋夕》,绘制成一幅静夜(望天河)图,并赋予新的内容、新的意境。七夕之夜,月明风清,人们焚起香来庆贺节日。渴望着心灵手巧的女子也拿出了针钱在梧桐树影下乞巧,看牛郎织女相会。因此此曲具有一定的民俗学价值。

  《辛未七夕》

  唐·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别离,

  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

  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

  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

  惟与蜘蛛乞巧丝。

  【品读】碧落银河之畔,正是“牛郎”与“织女”相会的良好场所,何必一定要待金风玉露之七夕才相会呢?大约正是由于仙家之好别离吧?疑而不解,正反映出诗人苦闷难释的孤寂心态,语意感伤,心境难堪。本诗从猜测仙家的心思入手,指出有离别之苦,才有佳期之乐。然后转到描写佳期的喜庆气氛,以及期盼团圆的心情。最后想到民间风俗,问:“既奉出食品,让蜘蛛代为乞巧,那又如何答谢搭鹊桥的乌鹊呢?”

  《二郎神·炎光谢》

  北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飚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品读】这是一首咏七夕佳期的作品。作者一反以往七夕诗词的伤感情调,把天上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和人间李隆基杨玉环马嵬死别的动人故事,演绎、融汇为一个纯情浪漫、晶莹剔透的意境,抒发了对纯真爱情的美好祝愿和热烈向往。全词语言通俗易懂,形象鲜明生动,情调闲雅欢娱,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

  《他乡·七夕》

  唐·孟浩然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登秋。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品读】在异地他乡适逢七夕佳节,更增加旅人的思乡思亲的情怀。可是远离家乡,看不见妻子在月下穿针乞巧,对月怀人,诗人生起无限羁旅穷愁、去国怀乡之感。孟浩然诗歌大胆抒发个人的理想愿望,给开元诗风注入了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

  《行香子·七夕》

  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品读】牛郎和织女一年只有一度的短暂相会之期,其余时光则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此词在艺术造诣上很有特色。词中托出牛郎织女爱情悲剧之生生不已,实为匪夷所思。以嫦娥风姨之相妒情节,反衬、凸出、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则是独具匠心的。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品读】《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声明:转载此文的目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ldqxnw@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谢谢!

推荐阅读
廉洁普安  2024-09-17
黔西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09-16
亮点黔西南  2024-09-20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州人民检察院  2024-09-19
普安县融媒体中心  2024-09-21
黔西南日报   2024-09-17
黔西南公安交警  2024-09-18
亮点黔西南  202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