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遗臣钱邦芑湄潭拾遗
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统治中国276年的朱明王朝灭亡。不久,镇守山海关明朝大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贵州人马士英等人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当了皇帝,年号“弘光”。1645年5月,清军攻破南京,朱由崧被清豫王多铎押解北京斩于宣武门外。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年号“隆武”。1646年,朱聿键逃至汀州被俘遇害,同年,桂王朱由榔在贵州人何腾蛟、广西巡抚瞿式耜等人的拥立下在广东肇庆监国,1647年号“永历”,(以上崇祯十七年(1644年)大顺军陷北京至康熙三年(1664年)夔东十三家进攻重庆之役最后败亡为止,史称南明史。顾诚:《南明史》)。朱由榔是南明朝廷当皇帝最长的一个,共当了15年皇帝。1647年,清军攻进广州,永历帝先逃到梧州,再逃平乐,后又逃到桂林、全州、武冈、靖州、柳州、象州、南宁等地。1652年,逃到了贵州安隆所(现黔西南州安龙县),因贵州山高路遥,永历帝才有了一个相对安稳的住所,在安龙一住就是4年。朱由榔在安龙当皇帝的这几年,南明朝政由权臣孙可望把持。永历帝朱由榔的左右踌躇,使得朝臣奸党拉帮结派,孙可望原是大西王张献忠手下义子,张献忠死后降明,后又降清,为人专横狠毒,擅杀十八大学士,一些大臣为避灾祸,逃出是非,忠君守节又不愿降清为官,就一个个逃出安龙。湄潭因山水秀美、环境相对稳定成了人们避乱的隐世之地,在清顺治时期,忽然涌来了一批南明朝廷官员。
这批官员大有来历,有南明弘光、隆武、永历朝的各级官吏。有当过贵州巡抚又出家为僧自称大错和尚的钱邦芑;一品光禄大夫、大学士相国范旷;大学士兼兵部、礼部尚书程精一(天目和尚);礼部尚书郑逢元、进士李之华,工部主侍郑之珖,威武将军曹仲,提督黎佐清,惠國公胡钦华等南明重臣,这些当过总理、部长、省长、军区司令或专员的大人物来到湄潭,当然有极大的影响,他们隐居湄潭或开馆授徒,或著书立说,留下了大量诗文,开湄邑教育文化传播之先河。以后,狮山书院、湄水书院建立,学风日盛。“湄水桥边、半鸣弦之室;狮山城畔,皆读书之灯。夏则诵而冬则宏,生徒祁祁讲舍;春以椒而秋以桂,学者侃侃文坛”,湄潭至此成为黔北文化名邑,明末至清朝三百年间,湄潭出了6位进士,近百名举人,在周围各县当属前列。
钱邦芑(1599~1673年),字开少,江苏丹徒(今镇江)人。明崇祯时秀才,南明唐王时以选贡上书言事,召对授监察御史。桂王称帝,以原官巡按四川,联络川中诸将,占守有功,晋右佥都御史。后为权臣马吉翔辈所妒,兼之孙可望与永历朝臣不协,称王自恣,孙封他高官,坚决拒绝,清顺治七年(南明永历四年,1650年)隐居余庆蒲村山中(今余庆县松烟镇境),将山取名“他山”,于山巅盖一茅庵,名曰“小年庵”。常游瓮安、湄潭、平越(今福泉)、兴义等地。顺治十一年(南明永历八年,1654年),祝发为僧,自号大错和尚,改寺名为“大错庵”。先后随其出家者有古心、古月等11人。后移湄潭朝阳庵,栽花种竹,自成幽趣,便改寺名为“西来庵”。与隐士范旷、李之华等常慷慨悲歌,连床同饮。永历帝走云南,仍授右都御史,兼掌巡抚云南。在奔缅甸途中,君臣相失,进至腾越,仍僧服隐鸡足山。撰《鸡足山志》10卷。清康熙三年(1664年)隐居湖南衡山。九年(1670年),永州太守刘道经聘修郡志。十二年,宝庆(今邵阳)太守李益阳亦延修郡志,仅半年即病殁,终年74岁。着述有《他山易诗》24卷、《史初》20卷、《焦书》24卷、《随笔》60卷、《甲申纪变录》1卷、《甲申奸佞纪事》1卷、《谈高士传》6卷、《古乐府》8卷、《十言堂诗文集》16卷、《诗话》20卷、《话溪志》、《鸡足山志》10卷、《九嶷志》若干卷。
钱邦芑青年时期,才华便与写作《五人墓碑记》的张溥齐名,被任继愈先生尊为“贵州历代唯一名僧”的大师,工诗文书画,世不多见,书法洒脱俊逸,取法二王及怀素,明末清初文学家冒襄(字辟疆)在他一部著名的作品《兰言》一书中,把钱邦芑喻为鸡足山雪兰。书中曰:“又乙卯初春,于梅公行笥得大错所修鸡足山志,读之鸡足产兰,有紫有朱有蜜色.碧玉色,而以雪兰为第一。开于深冬,其色如雪,鲜洁可怜。大错为吾友钱开少,亦可与雪兰丽其芳洁者矣。”
“十八”学士之变后,据光绪《湄潭县志》卷8考证,钱邦芑在《湄潭水源洞记》中记述曰:“余自甲午祝发,移居眉水之阴,挂锡西来庵,与吴扶灵望衡对宇,动静相闻。时曹子寿宇,自夹江解组归来,隐居水源洞之左,授徒自给;冯仲立兄弟隐居宝洞;黄月子亦授徒十里溪;祝子雨苍在客楼屯;龚子上之则结屋马头山下。皆湄水有志之士。或率妻子躬耕,或教授自晦,与哦眉道人、凫庵居士游止略同。春朝秋暮,月夕花时,或诸子命酒过西来庵,或余提琴相访,连床夜话,风雨无愆,慷慨悲歌,逸清洙上。夫荒裔遐陬,当孙氏偏居时,士大夫俯首困辱,意味善类几尽,而我辈尚得山水琴书,啸傲天地。嗟乎!士君子亦在乎自致耳,孰谓时势能困人哉!”。钱邦芑虎口余生,心存余悸,加之吴扶灵、曹寻宇、冯仲立、黄月子、祝雨苍、龚上之等一大帮同朝墨友聚居湄潭,遂于1654年秋冬时节移居西来庵。
西来庵始建于明代万历后期,原名朝阳庵,在湄潭南11里湄水之阴,钱邦芑来此隐居后,更名西来庵,笔者少时常游玩此地。庵依山就势而建,由正殿、厢房、阁楼组成,占地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存摩崖石刻数方。“风云乡”摩崖,位于曲径转角崖壁上,楷书阴刻“风云乡”3字,每字0.3米见方,行草阴刻小字4行,记“本乡……以风云命名,盖南岸有青龙嘴,北岸有白虎山,取‘龙虎风云’之义也”。抗日战争时期,浙大师生常在西来庵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水源洞位于湄潭县城西北8公里的五里坡半山,据清代康熙、光绪两版《湄潭县志》记载,“水源洞天”瀑布属湄潭县境著名老八景之一。该处自古就有一泓山泉,从半山洞涧倾泻而下,形成瀑布,瀑高近70米,其流量一年四季如水桶般大,且常年如此,因而被当地人称为水桶沟。在该瀑布谷地,因三面环山,形如水桶,故而得名。大错和尚钱邦芑常携友游历会聚于水源洞下寺庙宝地,寄情山水琴书,啸傲天地,赋诗自娱,流连忘返。曾写下著名的《水源洞记》,收入《大错遗集》和《红楼佛影》等书中,《水源洞记》中对该洞有详细描述:“……其洞之广,可容数千人。其顶石乳流注,四周上下凝结,有如人物、花草、器用之,不可名状。其洞口转入之路极险,一失足即颠仆,其下尤深,幕测底。……中有潭甚深,其水涌沸,冬夏不息…”
纵观大错和尚钱邦芑1654年在湄潭县避祸隐居匆匆数月时间,正值明末清初国破家亡、南明小朝廷内部尔虞我诈之际,钱邦芑愤然逃禅出家,剃发明志,秉承明士大夫东林精神,“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洁身自省,秉守操节,不事权贵,汇聚一批南明遗臣慷慨悲歌人士,寄情山水,赋诗唱和,相互激励,在湄潭县留下了《悬绳堡记》、《西来庵记》、《水源洞天》、《柏扬坝琴洲记》等传世篇章,为湄潭县的人文教化、诗书传承乃至清末黔北“沙滩文化”的兴起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文化辐射作用。(作者 陈朗)
- 黔西南明天有阵雨 局地有雷电、大风、冰雹 气温明 2013-04-04 16:24:36
- 南明古都 300多年间兴义首府 安龙引来人大教授考察 2013-03-23 09:31:38
- 南明古都 300多年间兴义首府 安龙引来人大教授考察 2013-03-23 09:31:38
- 人大教授毛佩琦考察安龙南明历史文化(图) 2013-03-22 14:36:28
- 黔西南明天晴 后天有雷阵雨 注意防范雷电灾害 2013-03-11 14:55:03
- 黔西南明天晴 后天有雷阵雨 注意防范雷电灾害 2013-03-11 09:00:26
- 黔西南明天开始降温10-13℃ 春节期间以阴雨天气为 2013-02-07 15:38:19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