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库|教育|房产|旅游|公告|汽车|财经|健康
你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社会文化

唐诗中的重阳节

唐诗中的重阳节 

韩成武 

       重阳节是何时有的,先秦的文献中找不到记载,但不能因此而断定那个时代没有这个节日。就现在能够见到的文献记载是在汉魏时期。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就有了记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在唐代,重阳节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上自天子,下及庶民,都要参与节日活动。《唐会要》记载了唐代皇帝过节的情况,一般是在曲江岸边的亭子里举行,皇帝赐宴文武百官,还要即兴作诗,臣子应制唱和。例如,贞元四年的重阳节,唐宣宗在曲江亭宴饮群臣,宣宗把诗作成之后,群臣蜂拥唱和,当场交上来诗的有36人,宣宗还把这36首诗评出三个等级:甲等4人,乙等4人,剩下的是丙等。君臣尽欢而散。

       从唐人的诗作来看,当时的过节活动主要有三项:一是登高,一是赏菊采菊,一是饮菊花酒。有的地方习俗还佩带茱萸。茱萸是一种落叶乔木,有浓烈香味,是中药材。古人认为茱萸可以辟邪去恶,使人延年益寿。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细把茱萸仔细看。”杜甫写诗善用细节来抒情,仔细看手里的茱萸,这个细节有忧生之意,有寄希望于茱萸的意思。

       唐诗写重阳节的作品有200多首。李白、杜甫、王维、岑参、白居易、杜牧等诗人都有这个题材的诗作。

       表现重阳节习俗的诗写得最简洁的要属李白的《九月十日》:“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登高、举觞(即饮酒)、赏菊,三件事都写到了。唐人以九月十日为“小重阳”,故李白有“两重阳”之说。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五引《岁时杂记》:“都城士庶,多于重九后一日再集宴赏,号小重阳。”李白叹息菊花两遭采掇,活得太苦,是调侃的口吻,颇能表现他的玩笑取乐的风神面貌。

       借重阳的习俗表现无聊的心情,写得最绝妙的是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想登高而实未能登,想喝酒而无人来送,想赏菊而菊花远在故乡。三件习俗都写了,却一件也没如愿,何其失落!

       重阳诗写得最苦的是杜甫的《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甫晚年诸病缠身,不能尽兴饮酒,只能喝“杯中”少量的酒。而抱病“登台”,境况之艰难自不必说。既然如此,也就无心赏菊了,所以请求菊花不要再开。自己身在荒凉的夔州,日落之时,但闻黑猿哭啼;故乡远隔,音信不通,霜降之前,但见白雁飞来。弟弟妹妹远在他乡,生死不明。而战火频仍,诸病作祟,真像两个催命之鬼!此诗题目平常,却典型地揭示出作者晚年的心境。

       重阳诗写得最洒脱、爽快的应属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上翠微”就是登上青翠的齐山,背着酒壶登山,其状可笑,其情可喜。想到人生多难,当此佳节自应将菊花插个满头,尽情作乐。还要尽情饮酒,一醉方休,何必面对落晖而感慨迟暮呢?人生苦短,古来如此,谁也逃脱不了,想那齐景公登临牛山,为生命短促而泪洒衣襟,真是徒劳之举。全诗格调高爽,令人眼新。

       唐诗的妙处在于写同一个题目,而面目各异,绝不雷同。根本原因是他们敢于写出个人的生活感受,缘情而发,避免人云亦云,弃绝假大空话。这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

 

 

了解黔西南更多资讯,尽在亮点黔西南网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阅读。
亮点黔西南欢迎投稿,投稿邮箱:ldqxnw@163.com
 网友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姓名: (文明上网,从理性发言)
匿名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

亮点黔西南 版权所有 Ldqx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859-3224873 网站地图 投稿邮箱:ldqxn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