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新闻情缘
——谨以此文纪念第十五个记者节
蔡家友
弹指一挥间,从1984年6月第一篇稿件在中国电力报见报至今与新闻结缘已有三十多个年头。情缘,乃情结与缘分,值得珍惜和眷念。回首30年新闻情缘,有许多感慨。
1984年由于个人爱好,便试着向《中国电力报》邮寄了一篇稿件,文稿是以《读者来信》写的,寄出后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默默地等待,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我开始有些失望。突然有一天,同事们拿着报纸嚷着,蔡家友,你的文章上报了!还是北京的报纸刊登的!当看到散发着墨香的报纸赫然印着自己的名字时,心里快乐得像吃了蜂蜜!从此与新闻结缘,并常有“豆腐块”见诸报刊。
2006年从一名县局变电站值班员,借调到州局任《黔西南供电》报编辑、记者,从事专业新闻工作。在新闻采访中始终坚持“三贴近”,保持着为电力改革和发展高歌、鼓劲,热情讴歌榜样,把先进人物身上的火花点燃成为激励干部员工奋进的火把。在我采访报道每一个先进人物的时候,不只一次地强烈感受到,弘扬先进精神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净化自己心灵、升华自己精神的过程,是他们的精神净化了我的心灵,激励着我拼搏进取。已经数不清多少次采访归来深夜赶稿,多少次加班,为了一句话、一张图片、一个版面、一个创意,反复琢磨。做到时刻不忘身份,落笔不忘责任。
期间,我不断加强政治学习和业务知识学习,由于工作勤劳,得到领导的关心,选派到广东暨南大学参加《新闻采编高级研修班进修》学习,在湖南参加《全国电力网络高级研修班》进修,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稿件上稿率不断上升。
回眸30年走过的新闻生涯,与我先后起步的人也不少,到现在依然坚持新闻写作的人却屈指可数,原因多种多样,根本一点就是,新闻宣传工作走的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要想平坦顺利的走下去,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勤奋吃苦的精神、没有浓厚的兴趣和饱满的激情以及对新闻工作的热爱,是很难坚持下去的。作为一名新闻通讯员,特别是基层通讯员,首先要随时了解大到国家、小到本企业的中心工作,要通过不断学习,增强政治敏锐度,进一步提高新闻敏锐度。要学会在平凡的事件中提炼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增强自己分析和判断能力,以达到完成新闻采写的目的。要想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必须深入第一线去寻觅捕促,要学会在头绪繁多的事件中提炼出“最有价值”的东西。而面对众多的题材或者同类题材,从不同角度,对不同题材进行深入采访,精心组织素材,反复推敲、修改,才能在常见的题材中提炼出与众不同的好新闻。通过30多年来的新闻宣传写作,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写好新闻稿件,要提高自己的新闻写作水平,必须做到多读、多走、多听、多写。多读就是要多读报刊杂志,及时了解和吃透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用新的思想武装头脑,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从中受益。多走,就是要多到基层生产岗位去采访,有重点地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寻找新闻线索,采集新闻“素材”。
30年来,我未必是最优秀,最出色的新闻工作者,但我可以说算是最能吃苦的。天道酬勤,30年间,我先后在国家级、省部级媒体发表各类稿件1000多篇幅。一些奖在不经意间收获,多次被贵州电网公司评为先进新闻工作者,被中国电力报评为优秀通讯员,2008年被中国南方电网公司评为《优秀宣传工作者》。撰写的稿件多篇被评为好新闻好作品奖。2009年6.17睛隆煤矿透水事故,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贵州省委、省政府、贵州电网公司等各级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关注,为此自己不怕艰辛,三次深入煤矿事故现场,撰写了很有份量的长篇通讯专稿,《56天大营救,共创人间奇迹——贵州省晴隆县“6.17”煤矿透水事故保电纪实》,先后被《人民网》、《中国电力报》、《中国南方电网》报等多家报刊大篇幅配图刊用,受到了各级领导和员工的好评,荣获中国电力报刊协会2009年度最高新闻奖一等奖。特别令人可喜的是撰写的《黔西南州农电;历经风雨见彩虹》在共和国辉煌60周年暨第九届新世纪之声“和谐中国”征文评选活动中荣获(通讯内)银奖。2013中外名流出版社出版个人散文集《岁月留声》。今年8月在第十二届“新世纪之声·美丽中国”证评活动中荣获“‘建设美丽中国·传递正能量’优秀新闻人物”优秀作者奖,受邀晋京参加第十二届“新世纪之声·美丽中国”表彰大会,受到国家有关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与颁奖鼓励。当我站在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国家领导人给我颁奖时,内心是多么的无比高兴和自豪。
岁月催人老,壮志未消沉。如今我年过五十五,虽无建树,但新闻写作与我风雨同舟、心心相印半甲子的真诚情缘,令我终身难忘。在新闻的道路上,我将继续努力前行,写好新闻,为改革与发展鼓与呼,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