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社会文化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真”(作者:蒋文彬)

2015年01月05日 09:01:48来源:亮点黔西南 作者:蒋文彬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真”

蒋文彬

资料图。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365-427)留诗一百二十多首,其中田园诗有三十多首,它突破了东晋形式主义诗风的束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田园诗,笔调自然流畅,明隽清新。他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刻划纯朴幽美的田园风光和春种秋收的劳动生活,表达自己归田躬耕中恬静的心境,赞美农村淳朴的民风。这一切构成陶渊明田园诗一个最主要的特点——自然真率。下面浅析陶诗的三真:“真想”、“真意”、“真风”。

一、思想真

思想真,即其以自然为美,崇尚自然的思想。

陶渊明少年时代,曾经抱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宏大理想,试图走儒家济世的道路。然而从二十九岁起,虽几次出仕,却无法实现平生的抱负。在冷酷的现实中,他感到“有志不获骋”,于是由彭泽任上拂袖辞归,“躬耕自资”,直到老死。这是当时的黑暗现实与诗人求真的主观愿望不相容的必然结果。“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夜行涂口》)。诗人以歌代哭发泄忧愤,从此与官场决裂,隐居田园,力求保持个人的高洁;寄情山水,到大自然中寻找人生的真谛。这一执着求真的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生活和创作中,达到人品与诗品的完美统一。

《归园田居》五首抒发了诗人初返田园,如释重负的狂喜。诗人把官场视为禁锢自由的樊笼,涉足仕途是“误落尘网”,因此,一旦摆脱了这种羁绊,从此得以放浪形骸,优游卒岁,他便欣喜若狂,犹如获得新生一般,他毫不犹豫地要“守拙归田园”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的感情沉浸于新的平静与闲适,而有以对旧日田园好梦重温。正如诗人在《归去来兮辞》写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返归田园,呼吸到大自然清新的空气,泥土的温馨,稻麦的芳香,草木的清华,沁人心脾,他那自然的本性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陶渊明思想真,还体现在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上。“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熟是都不菅,而以求自安”。(《于西田获早稻》)对儒家的“忧道不忧食”发出了挑战。这也表现了陶渊明率直,不要假高雅。“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怀古田舍》)他甘为老农,自食其力,晚年还过着“朝为灌园,夕偃蓬庐”的生活,乐此不疲。

二、生活真

陶渊明的生活真,表现在他不只在思想上热爱田园,崇尚自然,而且真正地“躬耕自资”,与农民结成友邻。

陶渊明从一个士大夫走向农村的躬耕者,不仅要耐得劳苦,还要耐得寂寞,得与山石竹木结为亲邻,得与贫困的劳动者打一辈子交道,并建立血肉关系。没有与劳动人民结合的真思想、真情感作坚强支柱是不行的。陶渊明经受了种种考验。其田园诗中生活画面,洋溢着他对大自然的亲切气氛。“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就是陶渊明生活真的最高境界。

首先,陶渊明田园诗所描绘的农村风貌。寄托着他的一片真情。翻开他的这类作品,如同展开一卷巨型画轴。静穆的农舍,幽曲的崖穴,篱边的黄菊,日暮的归鸟,……这些千姿百态的田园景色就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使人仿佛走进那“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幽静世界。

诗人从繁杂喧嚣的官场回到田园,便把整个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自然之景无一不牵动诗人的情愫,使他为之歌唱,与之亲近。他喜欢写松、写菊、写幽兰、孤云,象征首自己孤高傲世的崇高品格。他还喜欢描写林中小鸟,流露出对自由生活的执着追求。“鸟弄欢新节,冷风送余善”。(《怀古田舍》)“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山中的归鸟象征着回归自然的诗人,找到了人生的真正归宿。其次,陶诗真实反映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和诗人的固穷守节。

“夙晨装吾驾,启途情已缅”(《怀古田舍》),表达了诗人劳动伊始的喜悦。写得神清气爽,风情摇曳。欢唱的小鸟,和熙的晨风,锄者的身影,春耕的繁忙,这自然怀抱中的一切,使生活在沉闷污浊官场中的诗人感到特别新鲜,特别欣喜。而当劳动成为诗人生活中经常性的活动时,诗中的描绘就深刻得多了。他的《归园田居其三》、《于西田获早稻》等诗,就是自己农忙时节,早出晚归,辛勤耕作的生动写照。“种豆南山下”(《归园田居其三》)一诗,仅仅八句,就把一个勤于耕作,并在其中获得自然所赐予的无限乐趣的诗人形象逼真地勾勒出来。

归田前期,诗人的家境还较殷实,只是负担一些“晨出肆微勤“的轻松的农活,劳动在更大程度上是追求一种“真”的意趣,因此其诗也就带着一种怡然自得的情调。当诗人勤勉劳动,然而还是“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的时候,就逐渐休会到了农事的艰辛,感到山中风霜袭人。到了晚年,劳动的艰辛对诗人已习以为常,所担忧的风旱虫涝造成歉收,难以养家活口。它与早年“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的那种对收成好坏漫不经心,只把劳动看成一种乐事大不相同,表明陶渊明在思想感情上又向农民靠近了一步。

最后,陶渊明的田园诗还表现了他与农民所建立的真挚的感情。

归田以后,诗人与农民平等相待,和睦共处,毫无矫饰之情,完全抛弃了官场中的“相欺以为高”的一套。“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话桑麻的共同语言,使诗人与农民的感情距离忽然缩短,变得亲密融洽,因而朴直,热情的邻居时与往还,乐于与诗人开怀畅饮。“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这是一幅农家宴乐图,是那么朴素、热情、亲切、逼真。“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诗人余心未尽,只恨时间过得太快。黎明带走了一夜的欢乐,然而他们还有第二、第三次的聚会。“农务各自归,闲暇则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乡邻老友常不期而至。这种纯朴的交往,是人的自然天性的流露,与诗人追求自由、返朴归真的人生观是一致的,表现了思想真和生活真的完美统一。

三、语言真

由于陶渊明长期生活在劳动人民中间,因此他大量吸收了人民中间的生活素材和生动活泼的语言成份,进行加工提练,增强表现力,从而与当时“俪采百字之偶,价争一字之奇“的诗风迥异,形成了陶渊明来淡自然的语言风格。陶诗语言真,不仅表现在用词造句的朴实无华、自然浑成上,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真”的诗之意境,达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诗作于归田后期,而被后代诗家誉为田园诗中的绝唱。诗的前四句,以问答形式,真抒胸意。“结庐”二句,回顾归田生活,欣慰虽结庐人境,却远避喧扰,实又隐寓了“凝霜殓异类,卓然见高枝”的孤芳自赏。三、四两句,显然是受了乐府民歌的影响,句式和情调都显得轻松欢快,含蓄而幽默地道出了自己所以能洁身自好的秘诀——“心远地自偏”,只有在心境上淡泊到了极处,才能不受人事的干扰,彻底抵制功名利禄的蛊惑,而世俗的一切烦恼也自然地远离了自己。我们知道,渊明隐居后的生活有过挫折,但他却能率任自然和宠辱皆忘的态度坦然处之,心情异常平静。所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自然静穆、毫无机心的诗句便随口而出。那种“不期而遇”、“邂逅相逢”的惊喜,表现得如此真率和平淡自然。最后四句,貌似写景,实是遣怀,是渊明生活真的最高境界,也表现了其语言真的精湛的艺术造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达到了“神与物游”的高妙境地。夕阳返照的黄昏,显得澄澈而怡静;结伴而还的鸟群,这一切与尽心归来的诗人同一步调!诗人从“飞鸟相与还”的忘我之境里得到启示,猛然领悟到了生活真谛和与世无争的个人归宿。这种返朴归真的深意,只有身临其境的陶渊明才能深刻领会,陶醉于中,所谓“口不能言心自省”。这种只为陶渊明所探索到静谧世界,借助任何语言表达都是无力的。然而从全诗的语言的形象看来,却又揭示了那个“真”的世界。此中的“真”意,包含了语言的真与美,使人回味无穷。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不多,但却在中国古代诗坛开拓了一个新的处女地。其率真自然的本性与思想,渐近自然的美学观,使陶渊明不屑致力错彩镂金,涂脂抹粉。特别是陶诗的语言色彩,自然本色到了连“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样的烘托点染也没有。它朴素,就像真理一样朴素;它平淡,如一眼清泉潺缓流过。它用最扑拙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内涵,就像一个美人,以她天然的容颜和风姿使人惊叹。正如苏轼所评价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肥腴“,表现了诗人的内在本质与外在形式完美结合。这种艺术上的“淡”,来源于生活上的浓,如同艺术上的“拙”得力于生活上的“巧”一样。这“浓”后之淡,“巧”后之“拙”是要花费诗人更多心血的。

陶渊明田园诗达到了思想真、生活真、语言真的高度统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公认为我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而陶渊明高尚的品格,对后代刚直不阿的士大夫陶冶性情崇尚气节,更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晋宋以后的不少诗人禀赋了他的那股浩然正气,面对腐败的政治,采用遁世逃名手段表示对黑暗统治的反抗,具有进步意义。当然陶诗也有消极的一面,它给生活的落荒者、颓废者甚至叛逃者以借口,因此我们应当有批判地继承这份优秀的文化遗产。

 
声明:转载此文的目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ldqxnw@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谢谢!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真”(作者:蒋文彬)

亮点黔西南 | 2015年01月05日 09:01:48 | 蒋文彬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真”

蒋文彬

资料图。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365-427)留诗一百二十多首,其中田园诗有三十多首,它突破了东晋形式主义诗风的束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田园诗,笔调自然流畅,明隽清新。他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刻划纯朴幽美的田园风光和春种秋收的劳动生活,表达自己归田躬耕中恬静的心境,赞美农村淳朴的民风。这一切构成陶渊明田园诗一个最主要的特点——自然真率。下面浅析陶诗的三真:“真想”、“真意”、“真风”。

一、思想真

思想真,即其以自然为美,崇尚自然的思想。

陶渊明少年时代,曾经抱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宏大理想,试图走儒家济世的道路。然而从二十九岁起,虽几次出仕,却无法实现平生的抱负。在冷酷的现实中,他感到“有志不获骋”,于是由彭泽任上拂袖辞归,“躬耕自资”,直到老死。这是当时的黑暗现实与诗人求真的主观愿望不相容的必然结果。“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夜行涂口》)。诗人以歌代哭发泄忧愤,从此与官场决裂,隐居田园,力求保持个人的高洁;寄情山水,到大自然中寻找人生的真谛。这一执着求真的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生活和创作中,达到人品与诗品的完美统一。

《归园田居》五首抒发了诗人初返田园,如释重负的狂喜。诗人把官场视为禁锢自由的樊笼,涉足仕途是“误落尘网”,因此,一旦摆脱了这种羁绊,从此得以放浪形骸,优游卒岁,他便欣喜若狂,犹如获得新生一般,他毫不犹豫地要“守拙归田园”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的感情沉浸于新的平静与闲适,而有以对旧日田园好梦重温。正如诗人在《归去来兮辞》写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返归田园,呼吸到大自然清新的空气,泥土的温馨,稻麦的芳香,草木的清华,沁人心脾,他那自然的本性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陶渊明思想真,还体现在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上。“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熟是都不菅,而以求自安”。(《于西田获早稻》)对儒家的“忧道不忧食”发出了挑战。这也表现了陶渊明率直,不要假高雅。“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怀古田舍》)他甘为老农,自食其力,晚年还过着“朝为灌园,夕偃蓬庐”的生活,乐此不疲。

二、生活真

陶渊明的生活真,表现在他不只在思想上热爱田园,崇尚自然,而且真正地“躬耕自资”,与农民结成友邻。

陶渊明从一个士大夫走向农村的躬耕者,不仅要耐得劳苦,还要耐得寂寞,得与山石竹木结为亲邻,得与贫困的劳动者打一辈子交道,并建立血肉关系。没有与劳动人民结合的真思想、真情感作坚强支柱是不行的。陶渊明经受了种种考验。其田园诗中生活画面,洋溢着他对大自然的亲切气氛。“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就是陶渊明生活真的最高境界。

首先,陶渊明田园诗所描绘的农村风貌。寄托着他的一片真情。翻开他的这类作品,如同展开一卷巨型画轴。静穆的农舍,幽曲的崖穴,篱边的黄菊,日暮的归鸟,……这些千姿百态的田园景色就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使人仿佛走进那“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幽静世界。

诗人从繁杂喧嚣的官场回到田园,便把整个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自然之景无一不牵动诗人的情愫,使他为之歌唱,与之亲近。他喜欢写松、写菊、写幽兰、孤云,象征首自己孤高傲世的崇高品格。他还喜欢描写林中小鸟,流露出对自由生活的执着追求。“鸟弄欢新节,冷风送余善”。(《怀古田舍》)“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山中的归鸟象征着回归自然的诗人,找到了人生的真正归宿。其次,陶诗真实反映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和诗人的固穷守节。

“夙晨装吾驾,启途情已缅”(《怀古田舍》),表达了诗人劳动伊始的喜悦。写得神清气爽,风情摇曳。欢唱的小鸟,和熙的晨风,锄者的身影,春耕的繁忙,这自然怀抱中的一切,使生活在沉闷污浊官场中的诗人感到特别新鲜,特别欣喜。而当劳动成为诗人生活中经常性的活动时,诗中的描绘就深刻得多了。他的《归园田居其三》、《于西田获早稻》等诗,就是自己农忙时节,早出晚归,辛勤耕作的生动写照。“种豆南山下”(《归园田居其三》)一诗,仅仅八句,就把一个勤于耕作,并在其中获得自然所赐予的无限乐趣的诗人形象逼真地勾勒出来。

归田前期,诗人的家境还较殷实,只是负担一些“晨出肆微勤“的轻松的农活,劳动在更大程度上是追求一种“真”的意趣,因此其诗也就带着一种怡然自得的情调。当诗人勤勉劳动,然而还是“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的时候,就逐渐休会到了农事的艰辛,感到山中风霜袭人。到了晚年,劳动的艰辛对诗人已习以为常,所担忧的风旱虫涝造成歉收,难以养家活口。它与早年“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的那种对收成好坏漫不经心,只把劳动看成一种乐事大不相同,表明陶渊明在思想感情上又向农民靠近了一步。

最后,陶渊明的田园诗还表现了他与农民所建立的真挚的感情。

归田以后,诗人与农民平等相待,和睦共处,毫无矫饰之情,完全抛弃了官场中的“相欺以为高”的一套。“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话桑麻的共同语言,使诗人与农民的感情距离忽然缩短,变得亲密融洽,因而朴直,热情的邻居时与往还,乐于与诗人开怀畅饮。“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这是一幅农家宴乐图,是那么朴素、热情、亲切、逼真。“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诗人余心未尽,只恨时间过得太快。黎明带走了一夜的欢乐,然而他们还有第二、第三次的聚会。“农务各自归,闲暇则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乡邻老友常不期而至。这种纯朴的交往,是人的自然天性的流露,与诗人追求自由、返朴归真的人生观是一致的,表现了思想真和生活真的完美统一。

三、语言真

由于陶渊明长期生活在劳动人民中间,因此他大量吸收了人民中间的生活素材和生动活泼的语言成份,进行加工提练,增强表现力,从而与当时“俪采百字之偶,价争一字之奇“的诗风迥异,形成了陶渊明来淡自然的语言风格。陶诗语言真,不仅表现在用词造句的朴实无华、自然浑成上,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真”的诗之意境,达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诗作于归田后期,而被后代诗家誉为田园诗中的绝唱。诗的前四句,以问答形式,真抒胸意。“结庐”二句,回顾归田生活,欣慰虽结庐人境,却远避喧扰,实又隐寓了“凝霜殓异类,卓然见高枝”的孤芳自赏。三、四两句,显然是受了乐府民歌的影响,句式和情调都显得轻松欢快,含蓄而幽默地道出了自己所以能洁身自好的秘诀——“心远地自偏”,只有在心境上淡泊到了极处,才能不受人事的干扰,彻底抵制功名利禄的蛊惑,而世俗的一切烦恼也自然地远离了自己。我们知道,渊明隐居后的生活有过挫折,但他却能率任自然和宠辱皆忘的态度坦然处之,心情异常平静。所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自然静穆、毫无机心的诗句便随口而出。那种“不期而遇”、“邂逅相逢”的惊喜,表现得如此真率和平淡自然。最后四句,貌似写景,实是遣怀,是渊明生活真的最高境界,也表现了其语言真的精湛的艺术造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达到了“神与物游”的高妙境地。夕阳返照的黄昏,显得澄澈而怡静;结伴而还的鸟群,这一切与尽心归来的诗人同一步调!诗人从“飞鸟相与还”的忘我之境里得到启示,猛然领悟到了生活真谛和与世无争的个人归宿。这种返朴归真的深意,只有身临其境的陶渊明才能深刻领会,陶醉于中,所谓“口不能言心自省”。这种只为陶渊明所探索到静谧世界,借助任何语言表达都是无力的。然而从全诗的语言的形象看来,却又揭示了那个“真”的世界。此中的“真”意,包含了语言的真与美,使人回味无穷。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不多,但却在中国古代诗坛开拓了一个新的处女地。其率真自然的本性与思想,渐近自然的美学观,使陶渊明不屑致力错彩镂金,涂脂抹粉。特别是陶诗的语言色彩,自然本色到了连“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样的烘托点染也没有。它朴素,就像真理一样朴素;它平淡,如一眼清泉潺缓流过。它用最扑拙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内涵,就像一个美人,以她天然的容颜和风姿使人惊叹。正如苏轼所评价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肥腴“,表现了诗人的内在本质与外在形式完美结合。这种艺术上的“淡”,来源于生活上的浓,如同艺术上的“拙”得力于生活上的“巧”一样。这“浓”后之淡,“巧”后之“拙”是要花费诗人更多心血的。

陶渊明田园诗达到了思想真、生活真、语言真的高度统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公认为我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而陶渊明高尚的品格,对后代刚直不阿的士大夫陶冶性情崇尚气节,更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晋宋以后的不少诗人禀赋了他的那股浩然正气,面对腐败的政治,采用遁世逃名手段表示对黑暗统治的反抗,具有进步意义。当然陶诗也有消极的一面,它给生活的落荒者、颓废者甚至叛逃者以借口,因此我们应当有批判地继承这份优秀的文化遗产。

 

声明:转载此文的目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ldqxnw@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谢谢!

推荐阅读
廉洁普安  2024-09-17
黔西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09-16
亮点黔西南  2024-09-20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普安县融媒体中心  2024-09-21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州人民检察院  2024-09-19
黔西南日报   2024-09-17
黔西南公安交警  2024-09-18
亮点黔西南  202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