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晴隆山(作者:杨浩)
春游晴隆山
杨浩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新春佳节,山城晴隆天气出奇的晴好。时逢春节长假,拂去冬的严寒,初春的晴隆山该是怎样的景致呢,左右闲着无事,约上三五好友,前去看个究竟。
晴隆山,海拨1799米,为县城所在地——莲城镇最高峰,晴隆县因之得名。
一脚踏进进山公路,山野清风扑面而来。公路两旁,李花、梨花在初春阳光的沐浴下竞相绽放,成片成片的油菜花随风摇曳,似乎向前来晴隆山观景的八方游客点头致意。春回大地,阳光普照,加之春节长假,到晴隆山自驾游的县内外游客数倍于往常。但见成串的车辆或上或下,把原本狭窄的景区路挤压得直喘粗气,痛苦不堪。车子一路停停走走,走走停停,好不容易来到半山腰,山城晴隆全貌早已尽收眼底。蔚蓝色的天幕下,县城静谧祥和,一幢幢高楼拨地而起,远处是“印象莲城”超出百米高程的三幢高大建筑物鹤立鸡群,近处,刚落成投用的天盛时代广场建筑群顾盼自雄,预示着晴隆城市化进程的日新月异。县城东北面的歪山与晴隆山遥相呼应,守望千年。小时候,听大人们摆谈,晴隆山与歪山本是兄弟俩,自小晴隆山身材高大伟岸,歪山矮小墩实,一日,兄弟俩发生口角,情急之下,晴隆山狠狠抽了歪山一大耳括子,至此,歪山成了歪脖子,一“歪”至今,再也无法扭正。这个传说无从考证,想来不过是大人们逗我们小孩一笑罢了。极目远眺,连绵的群山如莲花花瓣将县城簇拥,县城一如莲花的花蕊,确实象极了一朵硕大无匹的莲花,这或许便是莲城的由来了。
思绪浮想联翩,不知不觉间,车行近至晴隆山山顶,公路折而向右,向观景台延展开去。
一路阳光,一片春色。透过车窗,公路两旁,是密密匝匝的层林,松树、槐树,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树木在春光里挺拔身姿,枝头吐绿,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无数的小草野花使劲拉长身子,吮吸阳光雨露。山林间,偶称传来清脆的鸟鸣声,很有些“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了。
临近观景台,好家伙,映入眼帘的是数百辆各款式的自驾车缓慢推进,呈现出假日旅游里独有的拥堵“盛况”。为避免车子陷入车流里难以抽身,我们只得把车子停放在较为宽敞处,步行至观景台。
如果说,用人山人海来形容观景台上的人流量,似乎不算夸大其词。在观景区维护秩序、疏通车流,义务捡拾垃圾,年逾5旬的易师博热心的向我们讲起了这几天的景区盛况:“初一那天,景区游客怕是有1.3万人之多,初二、初三人流量也在8千人次左右,整个春节长假,到观景台观赏24道拐美景的游人都不会少。”
放眼望去,观景台上游人如织。湛蓝天空下的24道拐,如巨龙腾飞,气势磅礴。弯道上,一辆辆各型车辆迎着春风自第一拐向最高处急驰而上。自驾车友们重走抗战路,感受那早已远去的抗战岁月,感受中华民族众志成城,抗击外敌的艰辛与不易,感受“驱除鞑虏,还我河山”的浩然正气。一州内媒体记者感言:遥想相年,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修建出如此雄伟壮观、几近完美的24道拐,是何等的艰苦卓绝,晴隆上万民众参与24道拐的修建,晴隆人民为抗战胜利付出了太多的汗水以至生命,确实令人肃然起敬!
游客们在观景台,或静静赏景,或拍照留念,或默然肃立,都想把闻名遐迩的抗战公路24道拐留在镜头里,存放在心灵的最深处。
观景台旁,是晴隆山万亩草场。青翠的牧草铺满山坡,成群的肥壮的羊儿正旁若无人悠然食草,蓝天、白云、草场、羊群与24道拐交相辉映,在春阳的普照下构织出一幅绝美的动人画卷。
沉醉美景间,时光已至下午4时,仍有车辆、游人不断涌向观景台。据县文联光伦主席介绍,24道拐的夕照甚为壮美,能让人真切体会到“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之意境,一青年摄影家为拍摄到最为理想的24道拐夕照图,居然在观景台蹲点守候了三天,最终拍摄成功夕照下24道拐震撼人心的瑰丽瞬间。
本想拍摄24道拐的夕照图,但因不便耽搁同行者的返程时间,只得恋恋不舍挥别24道拐,驱车驶向归途。
回头想想,人生本多缺憾,唯其缺憾,更能记忆深刻。他日若有闲暇,当再游晴隆山,再与夕照下的24道拐来一次亲密结触。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