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网络辩论脱口秀,第五年还能“秀”什么?
媒介的发展使得受众偏好更加视觉化,面对视觉的强烈冲击,语言艺术的魅力如何通过屏幕展现,谈话类节目如何发展引发更多思考。加之,近几年国内脱口秀节目成为荧屏与网络综艺的蓝海,吸引了众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关注。追溯脱口秀这一形式,它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发展于20世纪的美国;随着广播媒介的普及,聚焦社会问题的脱口秀节目赢得了听众的关注与追捧;之后,电视脱口秀节目逐渐成为时尚,也成为当下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剪影。而在中国的荧屏中,20世纪90年代诸如《实话实说》等谈话类节目逐步发展,脱口秀的节目形式真正走入观众视野始于2012年,以《今晚80后脱口秀》为代表的综艺节目兴起,以娱乐的形式展现语言的魅力。2014年“现象级网综”《奇葩说》横空出世,成功将脱口秀移植到网络当中,在“说话”的基础上加以开创性的辩论形式和奇特的辩论角度让语言类自制网综大放异彩。
作为爱奇艺打造的首档纯网自制脱口秀,《奇葩说》以观点奇葩却不失真实的特点,吸引了无数年轻拥趸,如今《奇葩说》也已步入了第五个年头,一直坚持以创新来维持节目活力与热度影响力,然而面对《偶像练习生》《中国新说唱》等爆款网综的竞争,《奇葩说》第五季的开播挑战重重。
然而开播后的《奇葩说》让人眼前一亮,创新和改变让第五季变得活力四射。辩手是辩论节目的灵魂,《奇葩说》作为典型的表演式辩论,辩手需要有舞台展现力的唇枪舌剑。正因如此,2014年开始肖骁、马薇薇、颜如晶、姜思达等具有鲜明性格与人物设定的“奇葩”辩手们演绎了全新的“辩论说理”,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走到第五季,更多辩手变为“老奇葩”,观众在熟知他们的同时也渐渐产生审美疲劳。《奇葩说》也不再让他们停留在安全的舒适区中,新奇葩与老奇葩1V1对决的全新形式让新鲜血液融入,也振奋了老辩手的斗志。此番的“新奇葩”,除了继续寻求特立独行、夸张搞怪之外,还引入了诸如熊浩、庞颖、詹青云等名校辩论精英,感性与理性的碰撞、幽默与逻辑的相遇让观众能够接受更多的触动。不仅如此,导师团队还加入的经济学者薛兆丰与脱口秀怪才李诞,让辩题的解读能够拥有更多全新的视角、更加多样的话语体系。
环节与阵容在不断改变,而以话题触达人心的追寻却不曾改变。《奇葩说》第五季的辩题不打擦边球、不架空事实,而是聚焦于身边常见的问题,让观众领略话语的交锋、语言的艺术之后,还能更深入的思考社会和人生。节目中更多的辩题聚焦社会、生活与情感,正反方观点本质上并无对错之分,而是多种价值观的现实呈现。比如其中一道辩题是“键盘侠算不算侠”,“奇葩们”列举了许多键盘侠的故事,或是令人忍俊不禁、或是让人笑中带泪,但在欢笑过后还能有更深的思考:一方面,当利用网络发声的成本越来越低,人们不需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导致了网络环境的不断恶化;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中的言论自由的确为监督社会做出了越来越多的贡献。《奇葩说》在语言魅力的基础上,将辩题的表面的对立回归于人性的本质:不论如何评价键盘侠,这个社会需要让人们逐渐意识到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同时也需要容错,让这个社会有一种正向的“弹性”。不单纯追求搞笑与话题度,以幽默和逻辑展现语言的魅力,以此引发观众在热闹之后的深思,是《奇葩说》第五季更加明确的坚持。
《奇葩说》第五季的成功,印证了网络综艺需要以不停的创新与改变来维持自身的活力与热度。曾经的“爆款网络原生综艺”不是昙花一现,经过五季的发展,它依然“在路上”步履不停。这也让内地原创综艺看到了未来与希望,内地综艺可以不单纯凭借引进与模仿,而是靠自己的思考尝试持续吸引观众的关注。认准节目的意义本质,顺势改变展现方式,在坚守与改变之中,为观众呈现出更多元的风景。因此《奇葩说》的第五年,“秀”的是琐碎平实的话题背后回归人性的思考,“秀”的是对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话语体系和价值观的冲击影响,“秀”的是原创网络综艺发展的路径与无限的潜力。 (牛梦笛 汤嫣)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