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交流

陈平原:书有书的命运,该出手时就出手

2018年10月31日 08:57:59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北京三联书店近日出版一本大书,名为《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作者是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从副题“晚清画报研究”一望可知此书所阐述的内容,而与学界众多以《点石斋画报》为入口的晚清画报研究不同,陈教授的这本书是晚清画报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牵涉从晚清到民国初年的画报120种左右,重点论述了其中的三四十种。书中通过各自独立但又内在关联的十篇文章,将近代启蒙、新知传播、女子学堂、科幻小说、帝京想象等诸多内容,配以300多幅图片,生动再现晚清画报缤纷的面目。而书中兼及新闻史、绘画史与文化史的论述,尤其关注图文之间的缝隙,对读者深刻了解晚清社会风尚、文化思潮以及审美趣味的复杂性,会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也为后来者在晚清画报研究方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多元的角度。

  从1996年起笔,至去年夏天收工,陈平原教授这部书的写作前后历时21年,这其中为材料的东奔西走,为发现新问题的苦思冥想,为结构全书的殚精竭虑,均不为外人所知。日前,本报记者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专访了陈平原教授,请他细述写作此书的前前后后。

  01

  20年东奔西走,利用到各地访学的机会,在各大图书馆寻找资料

  谈及此书20年的写作历程,陈教授首先提及:“不能说20年我都在写这个,我还同时在做别的,中间穿插了好几部别的著作。但确实是一直在关注这个话题。之所以拖的时间这么长,很大程度是因为资料的问题。”

  资料之收集,是学者共同面对的难题,具体到画报,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早年画报属于通俗类读物,图书馆不怎么收藏,所以相对于其他出版物来说,画报的散失最为严重。”被国内外学者研究得最多的《点石斋画报》,因出版时间早、影响大,且很早就有重刊,所以在全世界各大图书馆能比较方便地找到。但即使这样,陈教授也说:“到目前为止,严格意义上,我还没有找到完整的一套初刊本,要不重刊本,要不不完整。”

  陈平原教授的晚清画报研究从1884年创刊的《点石斋画报》开始,一直到1913年的《真相画报》,他将这30年间中国的画报做了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所以牵涉的画报数量就要多得多,从晚清到民国初年,大概在120种左右,比较关键的、影响比较大的、保存状态比较好的有几十种。”

  陈教授为资料收集在20年中东奔西走,利用到各地访学的机会,在各大图书馆寻找。当然,利用比较多的是北京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之外还有香港大学图书馆、广州中山图书馆,国外利用比较多的是日本东洋文库、东京大学图书馆、东京都立中央图书馆,还有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德国海德堡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图书馆、剑桥大学图书馆等。”

  在这些地方,陈平原找到了一些在北京没有见到过的资料,印象特别深的是:“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那里收藏的《点石斋画报》,每幅图像的题目都用英文做了翻译,很认真的,估计是这个书刚进来的时候,有人做了要自己用的。《点石斋画报》是国内国外学者都关注的,从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起就开始有研究成果了。”

  陈平原曾在2008年香港三联书店版《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的前言中简要记述过一件事,这次他又特别提到。1997年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看到一套1907年出版刊行于北京的《益森画报》,共有12期,品相很好。陈平原仔细看过,做了笔记,也影印了若干。他以为国内应该有这个画报,但是回国以后,却发现国内各图书馆都没有收藏这本杂志,用各种各样的检索都找不到。于是赶快请他在哥大读书的学生去复印,却无论如何找不到。“我知道那个书在哪个地方哪一层,学生把那个地方全找了一个遍,就是没有。”陈平原分析,要不插错地方了,要不就是被人拿走了。我们都知道,在大图书馆里,书一旦放错地方很难找到,被人拿走那就更是难寻其踪了,“那个杂志当初我全部复印下来就好了,那时候是可以这么做的。”这件事让陈平原觉得特别遗憾。

  后来,国家图书馆影印了一批晚清画报,题为《清末民初报刊图画集成》,这让陈平原大为感叹,找资料方便多了。但是,其中也有不足之处,“第一,他们只印自己馆藏的,不是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有意识地征集,所以残缺得很厉害;第二,他们的甄别有问题,因为编者不是做研究的,在编排上会有不少错误,除了页码跳来跳去,有些杂志换一个名字重复出现,再就是体例上比较乱。”但陈平原还是反复感念:“不管怎么样,有这样的提供还是好的。”

  陈平原特别提到,他最要感谢的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他说他是从这个地方起步,才能走到世界的各个地方。“北大图书馆有很不错的收藏,不说宋元善本,旧报刊也比较多。”

  1997年前后,陈平原曾在哈佛大学做过一个演讲,说到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训练有一个特点——特别注重看旧杂志,要求所有研究生亲手在图书馆里至少摸过一两个杂志,自己做研究、写文章。那种感觉,与只是读全集和选集是很不一样的。当场就有人开玩笑说:“那是因为你们学校有这个条件。”

  ▷当年《点石斋画报》对于战争擅报“捷音”

  陈平原称:“这个条件,确实以前很多地方没有。可最近十几年,经由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的努力,很多晚清民国的期刊可在网上阅读。虽然不是很理想,但比起我以前走遍千山万水去寻访,还是方便很多。”但在陈平原看来,寻访有寻访的好处,那是一个让你边找资料边反省和思考的过程,如今资料一下子就得到,反而缺少了这一层趣味。

  02

  “左图右史”是出版形式,“西学东渐”是出版的内容和动力

  资料难找只是一个方面,如何面对画报这么一种出版形式,开展有效的研究,这更是陈平原长期思考的话题。“画报既不是传统的文学研究,也不是美术研究,它是很特殊的以新闻报道及图像叙事为主的出版物,到底该用什么样的理论来描述它,又如何结构全书呢?”

  对此,陈平原认为:“应该在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框架中,从文化史的角度研究画报。不是专门研究艺术史,若纯粹是艺术史,只能从插图的角度来说,那么画报在整个中国美术史上意义并不大。”基于此类思考,陈教授在书中讨论了诸如石印术的引进、报章的兴起、插画家的自我定位、画报和中国传统插图,比如绣像小说和典籍中的插图的关系,还有画报在讲述新闻时与报纸、书籍等的差别,读来都是饶有趣味。

  另外,从《点石斋画报》开始,晚清画报的最大特点是一幅图中同时有文。那么,图文之间是怎样对话的,当初是如何生产、传播过程怎么变异,以及什么人在阅读这些东西,也是书中论述的重要话题。

  ▷此幅图明显带有小说戏曲中杨门女将的印记

  陈教授认为,晚清画报首先是对于民众的低调启蒙,也有家国情怀,但更注重日常生活。画报主要是给老人、妇女、孩子以及不太识字的人看的,因而讲究浅俗、有趣。“它有不少神鬼的故事,也有很多讲因果报应的,但更多的是对晚清最后30年西学如何进入中国的直观呈现。这些图画比起文字来更为直观,更形象,也更注重细节,对于今人进入历史理解晚清特别有用。”

  以娱乐为主的画报比一般报纸调子都低,所以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以《点石斋画报》为例,刊行15年,共出品4000多幅带文的图画,其关注时事,传播新知,呈现出的是“风情万种、五彩缤纷”的晚清风貌。“对于当时人来说,一幅一幅地看,也许觉得没什么,但是我们现在综合起来,大量看下去,就会对那个时代有很直观的感觉。所以说,晚清画报既是对一个新生世界热情的接纳和欢迎,也是对一个古老世界的包容与怀想。”

  陈教授的研究更看重新的一面,这也是这本书名为《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的原因。“左图右史”是出版形式,“西学东渐”是出版的内容和动力。陈教授的侧重点便是在西学东渐这里,“因为画报不可能产生在乡村里面,都是诞生在城市,它是伴随着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市民生活方式以及阅读趣味的改变,而逐渐成长起来的一种出版形式。这个生产及流通的过程,注定了画报的兴起和整个城市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二者都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对于陈教授来说,这本书的思路是逐渐完成的,“第一章其实是最后写的,因为通过多年摸索,论述思路逐渐清晰,要通过导论把整个书的构架立起来。不仅看到晚清报人如何用图文记录历史,讲述故事,呈现人生,还要有今人的立场与思考。”

  对晚清画报之于民众的作用,陈教授用了一个词——低调启蒙。《申报》创办人美查在《点石斋画报》导言中特别强调,让民众了解世界发生的变化,了解世间的道理和人生。可以这么说,“开启民智”乃所有晚清画报的共同宗旨。“而低调启蒙是相对于高调启蒙而言的。面对读书人的刊物,比如《新民丛报》《民报》《新青年》等,都是高调的论述,谈政治,谈理想,是精英读物,或者说属于精英的自我启蒙。也正因此,容易过于高调,不接地气,会有拔高的倾向。”

  所以陈教授才会在总论中强调,从这些晚清画报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政治、时事、科技、学术以及日常生活,它提供了清末30年无数琐碎但充满感性的资料,这样触摸到的中国历史情景,比纯粹依靠文字更加精细。他相信,以后很多人会用此等丰富且有趣的资料来做进一步的研究。

  在研究中,陈教授会关注画家是什么样的人,为何介入到画报事业中。“一般情况下,画家资料不太好找,但是参与画报的画家可以找到好多。这里必须特别关注画家和文人的合作,我毕竟是中文系出身,对文和图之间的缝隙以及它们之间的对话都会比较敏感,也会给予更多的关注。”

  “晚清画报的研究,在我之前已有不少人做,国外像瓦格纳教授他们都做得很好,但他们关注的只是《点石斋画报》,像我这样认真论述三四十种画报的,还没有。”陈教授说,“我希望给后面的研究建立起一个框架、一个基本的资料状态和若干个关键的主题,以便后来人进入。我希望这本书是一个好的起头。”

  “一份画报的价值,主要不仅以画家个人的才华而论的,更以它对外部世界的呈现角度、视野的开阔程度以及表达是否丰满这些方面来做评判。”陈教授特意说,“所以,画报更合适于做综合研究。这本书出版后,后面的人就会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去,也许从中读出女性地位升降,读出建筑风格变化,读出服饰的演变,以及宗教的问题、城市的问题、教育的问题、饮食的问题等等,一系列的话题,都值得认真经营。当然,这里也有绘画本身的话题,比如郑振铎所说的与‘诗史’相对应的‘画史’。不过,那是别人来做的学问了。”

  03

  可以成为一个模式,别人可以据此来做,那是最理想的状态

  很多人以为做画报很容易,因为看每一幅图都觉得好玩,都有话想说,但真正把画报作为研究对象,其实很不容易。陈老师解释:“做画报没那么容易,因为不是纯粹谈画报。纯粹谈画报,是很难做出好成果的。首先你要对这一段历史很熟悉,要判断画报的生产和它所表现的世界,以及它跟外部世界上下左右的联系,将它们做全面的梳理。这方面,必须有比较好的史学修养。”

  确实,读《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这本书,可以分明观察到作者文史双方面的基础和视野,功力深在其中。

  这份功力的修成,当然非一日之功。在《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出版之前,陈平原已经出版过不少晚清画报的研究著作,其中流传最广的是2001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研究》,发行了几万册,对研究者非常有用。

  那本书是他和夫人夏晓虹合作完成的,两人的研究领域相近,资料也都熟悉。他们挑了《点石斋画报》呈现的十几个方面,每一幅图找与其相关的档案等搭配在一起,比如皇帝的诏书,或者是新闻报道、文人笔记,乃至小说诗文等,左面一幅图,右面是相关资料。“那本书的导论是我写的,框架是我定的,但是具体到查哪些资料,大都是夏老师做的。”

  那是2000年,陈、夏二人因各自工作的原因分居德国和日本。“她当时在东京大学教书,我在海德堡大学讲学。东京大学很信任老师,为了方便老师们查看资料,给夏老师汉籍中心的钥匙,所以夏老师做起来很顺手。那时已有了互联网,联系变得方便起来。虽然我们人在两地,但是她查东大的资料,我查海德堡的资料,这两个地方都是这方面资料比较丰富的,我们每天通邮件,报告各自的发现与收获。”这样每天邮件的往还,不仅使二人完成了著述,也排除了异国生活的寂寞。

  后来有些资料陈平原回国后找不到,东京各图书馆藏有的,便都是夏晓虹老师去复印了。《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研究》对陈、夏二人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夏老师利用这些资料在东京大学开过一个学期的课,后来写《晚清上海片影》也用到了《点石斋画报》的资料。“她就做了那一块,没有像我这样全面来做,但是,她仍然不时鼓励我。”陈教授说着笑了起来。

  陈平原与这本书搏斗了20年,对他来说,还有另一个层面的特殊意义,那就是关于资料的应用。写作的人都知道,与某方面资料的长时间纠缠,非常累人,不单资料在家里堆得到处都是,更重要的是在写另一章时需要重新温习,再把思路贯通,每新写一章都必须这样操作一遍。“所以我才会说差不多了,可以结束了。不能说那么完满,就个案来说,本来还可以给《图画日报》再写一章,后来发现可以不写了,因为《图画日报》上海古籍出版社前些年影印出版,这样资料就很容易找到了,好些硕士及博士论文已经开始做了,所以,这一章我不写也问题不大。”“书有书的命运,犹如人一样,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陈教授此书后记中的一句话。

  但还是有遗憾和可惜,“关于晚清画报中日益增加的漫画,我原本想做专门的论述,现在只是在里面带了过去。当然可以说,中国的漫画史已经有人写过,也是从晚清画报开始做起,但是我仍然觉得如果就漫画这一块再写一章的话,可能效果更好一点。但也无关大局,那就算了,所以我说,基本上该说的都说了。”

  谈到做学问,陈教授坦言:“最低层次的学问就是把资料收集到了,论述能自圆其说;第二个层次,是把关键问题讲清楚了,而且能够说服别人,给大家一个基本确认的定论;再高的层次是,你这个活做得很漂亮,而且可以发凡起例,也就是说可以做榜样,可以成为一个模式,别人可以据此来做,那是最理想的状态。”说到这里,陈教授低头略略沉思后,接着说:“我自己认为,我的有些书可以做到第二乃至第三个层次,有些则做不到。而这本书是基本做到的,所以我才会对自己说,这本书自己用的心思较大,完成状态也较好。”

  让我意料之外的是,陈教授谈到交稿时的心理状态,一方面真的很开心,终于完成了;另一方面也觉得有点难过,因为以后就不会再跟这些材料亲密相伴,跟它长期对话了。

  问到他的老同学们是否看到了这本书,陈教授颇为开心:“书前几天和老钱(钱理群)、赵园聚会时才送给他们,他们肯定还没看。而且赵园眼睛不好,她自己的书也正到了关键时候,所以我跟她说:‘你不用看,但我必须送。’她很高兴。老钱也正忙自己的,我们都有各自关心的话题,看与不看,都随意。”

声明:转载此文的目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ldqxnw@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谢谢!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相关信息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陈平原:书有书的命运,该出手时就出手

北京青年报 | 2018年10月31日 08:57:59 | 

  北京三联书店近日出版一本大书,名为《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作者是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从副题“晚清画报研究”一望可知此书所阐述的内容,而与学界众多以《点石斋画报》为入口的晚清画报研究不同,陈教授的这本书是晚清画报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牵涉从晚清到民国初年的画报120种左右,重点论述了其中的三四十种。书中通过各自独立但又内在关联的十篇文章,将近代启蒙、新知传播、女子学堂、科幻小说、帝京想象等诸多内容,配以300多幅图片,生动再现晚清画报缤纷的面目。而书中兼及新闻史、绘画史与文化史的论述,尤其关注图文之间的缝隙,对读者深刻了解晚清社会风尚、文化思潮以及审美趣味的复杂性,会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也为后来者在晚清画报研究方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多元的角度。

  从1996年起笔,至去年夏天收工,陈平原教授这部书的写作前后历时21年,这其中为材料的东奔西走,为发现新问题的苦思冥想,为结构全书的殚精竭虑,均不为外人所知。日前,本报记者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专访了陈平原教授,请他细述写作此书的前前后后。

  01

  20年东奔西走,利用到各地访学的机会,在各大图书馆寻找资料

  谈及此书20年的写作历程,陈教授首先提及:“不能说20年我都在写这个,我还同时在做别的,中间穿插了好几部别的著作。但确实是一直在关注这个话题。之所以拖的时间这么长,很大程度是因为资料的问题。”

  资料之收集,是学者共同面对的难题,具体到画报,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早年画报属于通俗类读物,图书馆不怎么收藏,所以相对于其他出版物来说,画报的散失最为严重。”被国内外学者研究得最多的《点石斋画报》,因出版时间早、影响大,且很早就有重刊,所以在全世界各大图书馆能比较方便地找到。但即使这样,陈教授也说:“到目前为止,严格意义上,我还没有找到完整的一套初刊本,要不重刊本,要不不完整。”

  陈平原教授的晚清画报研究从1884年创刊的《点石斋画报》开始,一直到1913年的《真相画报》,他将这30年间中国的画报做了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所以牵涉的画报数量就要多得多,从晚清到民国初年,大概在120种左右,比较关键的、影响比较大的、保存状态比较好的有几十种。”

  陈教授为资料收集在20年中东奔西走,利用到各地访学的机会,在各大图书馆寻找。当然,利用比较多的是北京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之外还有香港大学图书馆、广州中山图书馆,国外利用比较多的是日本东洋文库、东京大学图书馆、东京都立中央图书馆,还有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德国海德堡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图书馆、剑桥大学图书馆等。”

  在这些地方,陈平原找到了一些在北京没有见到过的资料,印象特别深的是:“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那里收藏的《点石斋画报》,每幅图像的题目都用英文做了翻译,很认真的,估计是这个书刚进来的时候,有人做了要自己用的。《点石斋画报》是国内国外学者都关注的,从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起就开始有研究成果了。”

  陈平原曾在2008年香港三联书店版《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的前言中简要记述过一件事,这次他又特别提到。1997年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看到一套1907年出版刊行于北京的《益森画报》,共有12期,品相很好。陈平原仔细看过,做了笔记,也影印了若干。他以为国内应该有这个画报,但是回国以后,却发现国内各图书馆都没有收藏这本杂志,用各种各样的检索都找不到。于是赶快请他在哥大读书的学生去复印,却无论如何找不到。“我知道那个书在哪个地方哪一层,学生把那个地方全找了一个遍,就是没有。”陈平原分析,要不插错地方了,要不就是被人拿走了。我们都知道,在大图书馆里,书一旦放错地方很难找到,被人拿走那就更是难寻其踪了,“那个杂志当初我全部复印下来就好了,那时候是可以这么做的。”这件事让陈平原觉得特别遗憾。

  后来,国家图书馆影印了一批晚清画报,题为《清末民初报刊图画集成》,这让陈平原大为感叹,找资料方便多了。但是,其中也有不足之处,“第一,他们只印自己馆藏的,不是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有意识地征集,所以残缺得很厉害;第二,他们的甄别有问题,因为编者不是做研究的,在编排上会有不少错误,除了页码跳来跳去,有些杂志换一个名字重复出现,再就是体例上比较乱。”但陈平原还是反复感念:“不管怎么样,有这样的提供还是好的。”

  陈平原特别提到,他最要感谢的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他说他是从这个地方起步,才能走到世界的各个地方。“北大图书馆有很不错的收藏,不说宋元善本,旧报刊也比较多。”

  1997年前后,陈平原曾在哈佛大学做过一个演讲,说到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训练有一个特点——特别注重看旧杂志,要求所有研究生亲手在图书馆里至少摸过一两个杂志,自己做研究、写文章。那种感觉,与只是读全集和选集是很不一样的。当场就有人开玩笑说:“那是因为你们学校有这个条件。”

  ▷当年《点石斋画报》对于战争擅报“捷音”

  陈平原称:“这个条件,确实以前很多地方没有。可最近十几年,经由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的努力,很多晚清民国的期刊可在网上阅读。虽然不是很理想,但比起我以前走遍千山万水去寻访,还是方便很多。”但在陈平原看来,寻访有寻访的好处,那是一个让你边找资料边反省和思考的过程,如今资料一下子就得到,反而缺少了这一层趣味。

  02

  “左图右史”是出版形式,“西学东渐”是出版的内容和动力

  资料难找只是一个方面,如何面对画报这么一种出版形式,开展有效的研究,这更是陈平原长期思考的话题。“画报既不是传统的文学研究,也不是美术研究,它是很特殊的以新闻报道及图像叙事为主的出版物,到底该用什么样的理论来描述它,又如何结构全书呢?”

  对此,陈平原认为:“应该在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框架中,从文化史的角度研究画报。不是专门研究艺术史,若纯粹是艺术史,只能从插图的角度来说,那么画报在整个中国美术史上意义并不大。”基于此类思考,陈教授在书中讨论了诸如石印术的引进、报章的兴起、插画家的自我定位、画报和中国传统插图,比如绣像小说和典籍中的插图的关系,还有画报在讲述新闻时与报纸、书籍等的差别,读来都是饶有趣味。

  另外,从《点石斋画报》开始,晚清画报的最大特点是一幅图中同时有文。那么,图文之间是怎样对话的,当初是如何生产、传播过程怎么变异,以及什么人在阅读这些东西,也是书中论述的重要话题。

  ▷此幅图明显带有小说戏曲中杨门女将的印记

  陈教授认为,晚清画报首先是对于民众的低调启蒙,也有家国情怀,但更注重日常生活。画报主要是给老人、妇女、孩子以及不太识字的人看的,因而讲究浅俗、有趣。“它有不少神鬼的故事,也有很多讲因果报应的,但更多的是对晚清最后30年西学如何进入中国的直观呈现。这些图画比起文字来更为直观,更形象,也更注重细节,对于今人进入历史理解晚清特别有用。”

  以娱乐为主的画报比一般报纸调子都低,所以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以《点石斋画报》为例,刊行15年,共出品4000多幅带文的图画,其关注时事,传播新知,呈现出的是“风情万种、五彩缤纷”的晚清风貌。“对于当时人来说,一幅一幅地看,也许觉得没什么,但是我们现在综合起来,大量看下去,就会对那个时代有很直观的感觉。所以说,晚清画报既是对一个新生世界热情的接纳和欢迎,也是对一个古老世界的包容与怀想。”

  陈教授的研究更看重新的一面,这也是这本书名为《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的原因。“左图右史”是出版形式,“西学东渐”是出版的内容和动力。陈教授的侧重点便是在西学东渐这里,“因为画报不可能产生在乡村里面,都是诞生在城市,它是伴随着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市民生活方式以及阅读趣味的改变,而逐渐成长起来的一种出版形式。这个生产及流通的过程,注定了画报的兴起和整个城市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二者都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对于陈教授来说,这本书的思路是逐渐完成的,“第一章其实是最后写的,因为通过多年摸索,论述思路逐渐清晰,要通过导论把整个书的构架立起来。不仅看到晚清报人如何用图文记录历史,讲述故事,呈现人生,还要有今人的立场与思考。”

  对晚清画报之于民众的作用,陈教授用了一个词——低调启蒙。《申报》创办人美查在《点石斋画报》导言中特别强调,让民众了解世界发生的变化,了解世间的道理和人生。可以这么说,“开启民智”乃所有晚清画报的共同宗旨。“而低调启蒙是相对于高调启蒙而言的。面对读书人的刊物,比如《新民丛报》《民报》《新青年》等,都是高调的论述,谈政治,谈理想,是精英读物,或者说属于精英的自我启蒙。也正因此,容易过于高调,不接地气,会有拔高的倾向。”

  所以陈教授才会在总论中强调,从这些晚清画报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政治、时事、科技、学术以及日常生活,它提供了清末30年无数琐碎但充满感性的资料,这样触摸到的中国历史情景,比纯粹依靠文字更加精细。他相信,以后很多人会用此等丰富且有趣的资料来做进一步的研究。

  在研究中,陈教授会关注画家是什么样的人,为何介入到画报事业中。“一般情况下,画家资料不太好找,但是参与画报的画家可以找到好多。这里必须特别关注画家和文人的合作,我毕竟是中文系出身,对文和图之间的缝隙以及它们之间的对话都会比较敏感,也会给予更多的关注。”

  “晚清画报的研究,在我之前已有不少人做,国外像瓦格纳教授他们都做得很好,但他们关注的只是《点石斋画报》,像我这样认真论述三四十种画报的,还没有。”陈教授说,“我希望给后面的研究建立起一个框架、一个基本的资料状态和若干个关键的主题,以便后来人进入。我希望这本书是一个好的起头。”

  “一份画报的价值,主要不仅以画家个人的才华而论的,更以它对外部世界的呈现角度、视野的开阔程度以及表达是否丰满这些方面来做评判。”陈教授特意说,“所以,画报更合适于做综合研究。这本书出版后,后面的人就会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去,也许从中读出女性地位升降,读出建筑风格变化,读出服饰的演变,以及宗教的问题、城市的问题、教育的问题、饮食的问题等等,一系列的话题,都值得认真经营。当然,这里也有绘画本身的话题,比如郑振铎所说的与‘诗史’相对应的‘画史’。不过,那是别人来做的学问了。”

  03

  可以成为一个模式,别人可以据此来做,那是最理想的状态

  很多人以为做画报很容易,因为看每一幅图都觉得好玩,都有话想说,但真正把画报作为研究对象,其实很不容易。陈老师解释:“做画报没那么容易,因为不是纯粹谈画报。纯粹谈画报,是很难做出好成果的。首先你要对这一段历史很熟悉,要判断画报的生产和它所表现的世界,以及它跟外部世界上下左右的联系,将它们做全面的梳理。这方面,必须有比较好的史学修养。”

  确实,读《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这本书,可以分明观察到作者文史双方面的基础和视野,功力深在其中。

  这份功力的修成,当然非一日之功。在《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出版之前,陈平原已经出版过不少晚清画报的研究著作,其中流传最广的是2001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研究》,发行了几万册,对研究者非常有用。

  那本书是他和夫人夏晓虹合作完成的,两人的研究领域相近,资料也都熟悉。他们挑了《点石斋画报》呈现的十几个方面,每一幅图找与其相关的档案等搭配在一起,比如皇帝的诏书,或者是新闻报道、文人笔记,乃至小说诗文等,左面一幅图,右面是相关资料。“那本书的导论是我写的,框架是我定的,但是具体到查哪些资料,大都是夏老师做的。”

  那是2000年,陈、夏二人因各自工作的原因分居德国和日本。“她当时在东京大学教书,我在海德堡大学讲学。东京大学很信任老师,为了方便老师们查看资料,给夏老师汉籍中心的钥匙,所以夏老师做起来很顺手。那时已有了互联网,联系变得方便起来。虽然我们人在两地,但是她查东大的资料,我查海德堡的资料,这两个地方都是这方面资料比较丰富的,我们每天通邮件,报告各自的发现与收获。”这样每天邮件的往还,不仅使二人完成了著述,也排除了异国生活的寂寞。

  后来有些资料陈平原回国后找不到,东京各图书馆藏有的,便都是夏晓虹老师去复印了。《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研究》对陈、夏二人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夏老师利用这些资料在东京大学开过一个学期的课,后来写《晚清上海片影》也用到了《点石斋画报》的资料。“她就做了那一块,没有像我这样全面来做,但是,她仍然不时鼓励我。”陈教授说着笑了起来。

  陈平原与这本书搏斗了20年,对他来说,还有另一个层面的特殊意义,那就是关于资料的应用。写作的人都知道,与某方面资料的长时间纠缠,非常累人,不单资料在家里堆得到处都是,更重要的是在写另一章时需要重新温习,再把思路贯通,每新写一章都必须这样操作一遍。“所以我才会说差不多了,可以结束了。不能说那么完满,就个案来说,本来还可以给《图画日报》再写一章,后来发现可以不写了,因为《图画日报》上海古籍出版社前些年影印出版,这样资料就很容易找到了,好些硕士及博士论文已经开始做了,所以,这一章我不写也问题不大。”“书有书的命运,犹如人一样,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陈教授此书后记中的一句话。

  但还是有遗憾和可惜,“关于晚清画报中日益增加的漫画,我原本想做专门的论述,现在只是在里面带了过去。当然可以说,中国的漫画史已经有人写过,也是从晚清画报开始做起,但是我仍然觉得如果就漫画这一块再写一章的话,可能效果更好一点。但也无关大局,那就算了,所以我说,基本上该说的都说了。”

  谈到做学问,陈教授坦言:“最低层次的学问就是把资料收集到了,论述能自圆其说;第二个层次,是把关键问题讲清楚了,而且能够说服别人,给大家一个基本确认的定论;再高的层次是,你这个活做得很漂亮,而且可以发凡起例,也就是说可以做榜样,可以成为一个模式,别人可以据此来做,那是最理想的状态。”说到这里,陈教授低头略略沉思后,接着说:“我自己认为,我的有些书可以做到第二乃至第三个层次,有些则做不到。而这本书是基本做到的,所以我才会对自己说,这本书自己用的心思较大,完成状态也较好。”

  让我意料之外的是,陈教授谈到交稿时的心理状态,一方面真的很开心,终于完成了;另一方面也觉得有点难过,因为以后就不会再跟这些材料亲密相伴,跟它长期对话了。

  问到他的老同学们是否看到了这本书,陈教授颇为开心:“书前几天和老钱(钱理群)、赵园聚会时才送给他们,他们肯定还没看。而且赵园眼睛不好,她自己的书也正到了关键时候,所以我跟她说:‘你不用看,但我必须送。’她很高兴。老钱也正忙自己的,我们都有各自关心的话题,看与不看,都随意。”

声明:转载此文的目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ldqxnw@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谢谢!

推荐阅读
廉洁普安  2024-09-17
黔西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09-16
亮点黔西南  2024-09-20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州人民检察院  2024-09-19
普安县融媒体中心  2024-09-21
黔西南日报   2024-09-17
黔西南公安交警  2024-09-18
亮点黔西南  202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