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交流

笑傲江湖成绝响,人间再无查大侠

2018年11月01日 09:07:37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笑傲江湖成绝响,人间再无查大侠

  武侠小说泰斗金庸逝世,享年94岁

  10月30日,武侠小说泰斗金庸(本名查良镛,见右图,新华社发)逝世,享年94岁。

  作为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金庸对诸子百家、佛经道藏、诗词歌赋、医卜星象等都了然于胸,笔下文章传统文化交织民族大义。在金庸手上,武侠真正成了中国通俗小说的大类别,“金学”更已成为业内“显学”。

  金庸赋予了传统武侠新走向,如今,笑傲江湖成绝响,人间再无侠客行,但金庸的武侠世界早已留驻在过半数中国的人记忆中,即便岁月更迭、时代变迁,也永不消散。

  著名学者冯其庸认为,“金庸的出现,是当代文化的一个奇迹。我敢说,在古往今来的小说结构上,金庸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新武侠小说开创者”

  用雅致的文人笔法,写出通俗的民间故事

  金庸出身在一个破落的旧贵族家庭,因家中藏书丰富,儿时的金庸每天以读书为乐,这为他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金庸小学毕业时,抗日战争爆发,上海失守。那时候,他不得不跟着家人背井离乡,只能靠“战区学生救济金”维持日常生活。

  国学大师饶宗颐曾经这么评价金庸:“身如芭蕉,心如莲花。百节疏通,万巧玲珑。”

  1947年,他大学毕业后进入新闻业,在《大公报》当电讯翻译。1953年,做新闻的他半路出家,遇见了改变他整个命运的武侠小说。那时,金庸到刚创办不久、隶属《大公报》的《新晚报》做副刊编辑,他开始写影评,同时兼职编剧本。当时的报社急需小说连载,金庸仓促上阵,但却从此成就了自己的不朽成就。《书剑恩仇录》可谓“一文惊天下”,当时金庸基本上每天写一篇,一写就是两年,锋芒直逼梁羽生。《书剑恩仇录》成功之后,在短短的三年内,金庸连续创作了《碧血剑》《雪山飞狐》和《射雕英雄传》,一时间风靡全港,和梁羽生、古龙一起被誉为“新武侠小说的开创者”。

  直到1972年金庸在完成《鹿鼎记》后封笔,金庸写武侠写了近20年,完成《碧血剑》《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雪山飞狐》《飞狐外传》《倚天屠龙记》《鸳鸯刀》《白马啸西风》《连城诀》《天龙八部》《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记》等总共15部长篇武侠小说,也形成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对联。

  “改革开放之初,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是最早引进香港新派武侠小说的地方,后来,武侠小说改变了整个文学的格局”,中山大学教授黄树森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后期,金庸的小说进入内地;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山大学有一批年轻的学者开始研究金庸的武侠小说,例如当时还是研究生的刘卫国、施爱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著有《点评金庸》的施爱东用“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故事家”来形容金庸。在他看来,金庸的作品之所以受欢迎,主要是因为他讲好了“中国故事”,作品中的人物是“最中国的人物”。“在金庸的作品中,人物的行事方式、思维方式都凸显了中国人的性格,故事结构和写作手法上又带有民间故事色彩,因此非常符合中国读者的口味。”

  创办《明报》投身商海

  两次接受《南方日报》专访,谈办报思路

  金庸一生有“两支笔”,一支是写武侠小说的“侠笔”,另一支是写报纸社评的“健笔”。很多人既喜欢看他的武侠小说,也喜欢他犀利的文风社评。

  金庸跳出了“作家”这一身份,左手办报纸,右手写小说,把中国古典文化与电影娱乐结合,创造出了一个举世无双的想象世界,且把一家华文传媒办成了现代企业。

  1959年,35岁的金庸用全部稿费积蓄作为本金,投身商海创办《明报》,开始实践心中更大的报人理想,打造他的报业新天地。《明报》的销量起初并不尽如人意,甚至一度面临倒闭。为了挽救报业,金庸用武侠小说来支撑报社走过了最艰难的创业阶段。当时连载的《神雕侠侣》更是风靡全港,让报纸的销量节节上升。

  作为老一辈“报人”,金庸对媒体有很深的感情,还曾两次接受《南方日报》记者的专访。2007年,金庸还曾亲笔题字:“向南方报业读者问好”。

  2003年10月18日金庸受聘为中山大学名誉教授,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作为“过来人”的他曾勉励年轻记者:“做人要光明磊落,办报要明察是非。”

  2007年,金庸在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再次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采访,鹤发童颜的金庸思维敏捷,对答如流。

  当记者提问:“学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实用价值呢?”引来金庸反问:“如果人类只重视技术而忽视情操,我想,这与动物又有什么区别?”纵观金庸小说中的人物,陈家洛出身高贵之家,而韦小宝比较寒微,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金庸想赋予读者新的想象力,鼓励读者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迎难而上。

  针对年轻人的成长,金庸寄语:“学习,当然是学习!年轻人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学做学问,才能武装自己。其次是学做人,做人很简单,就是要做正直、坦荡的人。”

  “结缘”广州

  与中大学子畅谈“侠道”,作品集独家授权“广州版”

  长居香港的金庸与广州也有很深的缘分,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便多次来广州作学术交流。《金庸全传》的作者、暨南大学教授费勇深刻记得,上世纪90年代,金庸先生一次到广州花园酒店开文学研讨会,那是费勇第一次见到金庸本人。

  “我记得那次会场上来的人特别多。1993年我写过一本《金庸传奇》,书中有一句评价写道:‘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深刻变化过程里,金庸以武侠小说向古典中国作了一次深情的回眸。’没想到,金庸先生竟然在会上表示:‘感谢费勇先生在书中对我的评价’。我当时还不到30岁,感到非常意外,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

  2001年5月,金庸来中山大学演讲。当天的演讲中,他讲了自己对文学、影视、生活等五个方面的思考,更与师生们展开了一次热烈而精彩的对谈。有学生问他,“写了十几部武侠小说,您认为自己最像哪位大侠?”没想到,金庸竟笑呵呵地答道:“我自己与大侠完全不像。在香港别人叫我‘查大侠’,我认为不是。”

  他告诉学生,小说其实是作者对真实生活的补偿和发泄,“我自己没武功,所以代入小说里去,想像自己有那么厉害,这是一种希望和理想,自己完全不是大侠。”他还坦言,有人批评他的小说太浪漫主义,“武侠本来就是浪漫的,这与其它小说属于不同的两种文体。”

  据黄树森回忆,金庸称自己对广州和中山大学的印象很好,认为沙面这个地方适合居住、写作。为培养中大年轻影视剧编剧,他还提出给中大中文系学生自己作品的影视改编权,只“收2元、5元也可以考虑”。

  金庸与广州的结缘还不仅于此。2001年,金庸将12套作品的出版和销售代理权独家授权给了广州出版社,由广州出版社和花城出版社联合出版新版《金庸作品集》。

  据广州资深出版人李利回忆,从1999年起广州出版社就多次与金庸接洽,直到2001年终于让版权落地。《金庸作品集》在广东出版后,金庸本人特意来到广州东山广场参与座谈签售会。“当时闻讯而来的观众规模相当大,近1000人涌进现场,金庸先生自己也非常激动,表示广州与香港非常近,能在广东出版满足了他的一大心愿。”

  目前,金庸作品的版权由广州市朗声图书有限公司全权代理,并且相继登陆欧美主流文化市场。继2018年初英国出版了全球首部英文授权本《射雕英雄传》第一卷后,《射雕英雄传》的法文漫画版相继出版第5本。德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意大利文等语种的金庸武侠作品出版也在酝酿中。

  金庸剧演员送别查大侠

  忽然收到这消息,感觉茫然……他笔下的小龙女给予我一切一切,我俩虽未曾遇上过,对他却有着一种特别的感觉和尊重,谢谢你创造了这角色,而我这生也有幸曾扮演过。查大侠,一路好走!

  ——“小龙女”李若彤

  希望金庸老师走好,希望天堂就是金庸老师笔下的江湖,金庸老师可以一手执笔,一手仗剑,继续快意“江湖”。也希望金庸老师的侠客精神(执着、善良、单纯、永不言败)可以一直传承和延续。

  ——“杨过”黄晓明

  承蒙先生厚爱,让我完成了至今最难忘的一个角色,度过了人生最艰难的阶段。先生的侠义不仅在书里,更在他的生命里。先生走了,我们万分不舍,但我猜先生自己或许会说,“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郭靖”胡歌

  身为一个演员,能够演出到好的剧本是非常荣幸的,在2003年参与金庸大师《天龙八部》作品,谢谢段誉这个角色带给我的信心、能量,感谢金庸大师写出这么棒的文学,虽然与我们告别了,相信您的文学作品、好戏会永流传,未来让我们在这些美好的作品里继续怀念、缅怀你。

  ——“段誉”林志颖

声明:转载此文的目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ldqxnw@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谢谢!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相关信息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笑傲江湖成绝响,人间再无查大侠

南方日报 | 2018年11月01日 09:07:37 | 

  笑傲江湖成绝响,人间再无查大侠

  武侠小说泰斗金庸逝世,享年94岁

  10月30日,武侠小说泰斗金庸(本名查良镛,见右图,新华社发)逝世,享年94岁。

  作为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金庸对诸子百家、佛经道藏、诗词歌赋、医卜星象等都了然于胸,笔下文章传统文化交织民族大义。在金庸手上,武侠真正成了中国通俗小说的大类别,“金学”更已成为业内“显学”。

  金庸赋予了传统武侠新走向,如今,笑傲江湖成绝响,人间再无侠客行,但金庸的武侠世界早已留驻在过半数中国的人记忆中,即便岁月更迭、时代变迁,也永不消散。

  著名学者冯其庸认为,“金庸的出现,是当代文化的一个奇迹。我敢说,在古往今来的小说结构上,金庸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新武侠小说开创者”

  用雅致的文人笔法,写出通俗的民间故事

  金庸出身在一个破落的旧贵族家庭,因家中藏书丰富,儿时的金庸每天以读书为乐,这为他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金庸小学毕业时,抗日战争爆发,上海失守。那时候,他不得不跟着家人背井离乡,只能靠“战区学生救济金”维持日常生活。

  国学大师饶宗颐曾经这么评价金庸:“身如芭蕉,心如莲花。百节疏通,万巧玲珑。”

  1947年,他大学毕业后进入新闻业,在《大公报》当电讯翻译。1953年,做新闻的他半路出家,遇见了改变他整个命运的武侠小说。那时,金庸到刚创办不久、隶属《大公报》的《新晚报》做副刊编辑,他开始写影评,同时兼职编剧本。当时的报社急需小说连载,金庸仓促上阵,但却从此成就了自己的不朽成就。《书剑恩仇录》可谓“一文惊天下”,当时金庸基本上每天写一篇,一写就是两年,锋芒直逼梁羽生。《书剑恩仇录》成功之后,在短短的三年内,金庸连续创作了《碧血剑》《雪山飞狐》和《射雕英雄传》,一时间风靡全港,和梁羽生、古龙一起被誉为“新武侠小说的开创者”。

  直到1972年金庸在完成《鹿鼎记》后封笔,金庸写武侠写了近20年,完成《碧血剑》《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雪山飞狐》《飞狐外传》《倚天屠龙记》《鸳鸯刀》《白马啸西风》《连城诀》《天龙八部》《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记》等总共15部长篇武侠小说,也形成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对联。

  “改革开放之初,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是最早引进香港新派武侠小说的地方,后来,武侠小说改变了整个文学的格局”,中山大学教授黄树森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后期,金庸的小说进入内地;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山大学有一批年轻的学者开始研究金庸的武侠小说,例如当时还是研究生的刘卫国、施爱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著有《点评金庸》的施爱东用“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故事家”来形容金庸。在他看来,金庸的作品之所以受欢迎,主要是因为他讲好了“中国故事”,作品中的人物是“最中国的人物”。“在金庸的作品中,人物的行事方式、思维方式都凸显了中国人的性格,故事结构和写作手法上又带有民间故事色彩,因此非常符合中国读者的口味。”

  创办《明报》投身商海

  两次接受《南方日报》专访,谈办报思路

  金庸一生有“两支笔”,一支是写武侠小说的“侠笔”,另一支是写报纸社评的“健笔”。很多人既喜欢看他的武侠小说,也喜欢他犀利的文风社评。

  金庸跳出了“作家”这一身份,左手办报纸,右手写小说,把中国古典文化与电影娱乐结合,创造出了一个举世无双的想象世界,且把一家华文传媒办成了现代企业。

  1959年,35岁的金庸用全部稿费积蓄作为本金,投身商海创办《明报》,开始实践心中更大的报人理想,打造他的报业新天地。《明报》的销量起初并不尽如人意,甚至一度面临倒闭。为了挽救报业,金庸用武侠小说来支撑报社走过了最艰难的创业阶段。当时连载的《神雕侠侣》更是风靡全港,让报纸的销量节节上升。

  作为老一辈“报人”,金庸对媒体有很深的感情,还曾两次接受《南方日报》记者的专访。2007年,金庸还曾亲笔题字:“向南方报业读者问好”。

  2003年10月18日金庸受聘为中山大学名誉教授,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作为“过来人”的他曾勉励年轻记者:“做人要光明磊落,办报要明察是非。”

  2007年,金庸在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再次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采访,鹤发童颜的金庸思维敏捷,对答如流。

  当记者提问:“学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实用价值呢?”引来金庸反问:“如果人类只重视技术而忽视情操,我想,这与动物又有什么区别?”纵观金庸小说中的人物,陈家洛出身高贵之家,而韦小宝比较寒微,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金庸想赋予读者新的想象力,鼓励读者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迎难而上。

  针对年轻人的成长,金庸寄语:“学习,当然是学习!年轻人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学做学问,才能武装自己。其次是学做人,做人很简单,就是要做正直、坦荡的人。”

  “结缘”广州

  与中大学子畅谈“侠道”,作品集独家授权“广州版”

  长居香港的金庸与广州也有很深的缘分,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便多次来广州作学术交流。《金庸全传》的作者、暨南大学教授费勇深刻记得,上世纪90年代,金庸先生一次到广州花园酒店开文学研讨会,那是费勇第一次见到金庸本人。

  “我记得那次会场上来的人特别多。1993年我写过一本《金庸传奇》,书中有一句评价写道:‘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深刻变化过程里,金庸以武侠小说向古典中国作了一次深情的回眸。’没想到,金庸先生竟然在会上表示:‘感谢费勇先生在书中对我的评价’。我当时还不到30岁,感到非常意外,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

  2001年5月,金庸来中山大学演讲。当天的演讲中,他讲了自己对文学、影视、生活等五个方面的思考,更与师生们展开了一次热烈而精彩的对谈。有学生问他,“写了十几部武侠小说,您认为自己最像哪位大侠?”没想到,金庸竟笑呵呵地答道:“我自己与大侠完全不像。在香港别人叫我‘查大侠’,我认为不是。”

  他告诉学生,小说其实是作者对真实生活的补偿和发泄,“我自己没武功,所以代入小说里去,想像自己有那么厉害,这是一种希望和理想,自己完全不是大侠。”他还坦言,有人批评他的小说太浪漫主义,“武侠本来就是浪漫的,这与其它小说属于不同的两种文体。”

  据黄树森回忆,金庸称自己对广州和中山大学的印象很好,认为沙面这个地方适合居住、写作。为培养中大年轻影视剧编剧,他还提出给中大中文系学生自己作品的影视改编权,只“收2元、5元也可以考虑”。

  金庸与广州的结缘还不仅于此。2001年,金庸将12套作品的出版和销售代理权独家授权给了广州出版社,由广州出版社和花城出版社联合出版新版《金庸作品集》。

  据广州资深出版人李利回忆,从1999年起广州出版社就多次与金庸接洽,直到2001年终于让版权落地。《金庸作品集》在广东出版后,金庸本人特意来到广州东山广场参与座谈签售会。“当时闻讯而来的观众规模相当大,近1000人涌进现场,金庸先生自己也非常激动,表示广州与香港非常近,能在广东出版满足了他的一大心愿。”

  目前,金庸作品的版权由广州市朗声图书有限公司全权代理,并且相继登陆欧美主流文化市场。继2018年初英国出版了全球首部英文授权本《射雕英雄传》第一卷后,《射雕英雄传》的法文漫画版相继出版第5本。德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意大利文等语种的金庸武侠作品出版也在酝酿中。

  金庸剧演员送别查大侠

  忽然收到这消息,感觉茫然……他笔下的小龙女给予我一切一切,我俩虽未曾遇上过,对他却有着一种特别的感觉和尊重,谢谢你创造了这角色,而我这生也有幸曾扮演过。查大侠,一路好走!

  ——“小龙女”李若彤

  希望金庸老师走好,希望天堂就是金庸老师笔下的江湖,金庸老师可以一手执笔,一手仗剑,继续快意“江湖”。也希望金庸老师的侠客精神(执着、善良、单纯、永不言败)可以一直传承和延续。

  ——“杨过”黄晓明

  承蒙先生厚爱,让我完成了至今最难忘的一个角色,度过了人生最艰难的阶段。先生的侠义不仅在书里,更在他的生命里。先生走了,我们万分不舍,但我猜先生自己或许会说,“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郭靖”胡歌

  身为一个演员,能够演出到好的剧本是非常荣幸的,在2003年参与金庸大师《天龙八部》作品,谢谢段誉这个角色带给我的信心、能量,感谢金庸大师写出这么棒的文学,虽然与我们告别了,相信您的文学作品、好戏会永流传,未来让我们在这些美好的作品里继续怀念、缅怀你。

  ——“段誉”林志颖

声明:转载此文的目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ldqxnw@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谢谢!

推荐阅读
廉洁普安  2024-09-17
黔西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09-16
亮点黔西南  2024-09-20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州人民检察院  2024-09-19
普安县融媒体中心  2024-09-21
黔西南日报   2024-09-17
黔西南公安交警  2024-09-18
亮点黔西南  202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