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交流

“失联状元”归去来,我理解他对生活的热情

2018年11月01日 15:02:06来源:中青评论微信公号 作者:

  如果设身处地了解这位“状元”的失联经历,以及其复杂的心路历程,人们就可能会多一点理解和同情。

  江西省宜黄县理科高考状元杨仁荣一度与家人失联长达9年。通过媒体报道看到母亲病重的消息,这名游子才回到故乡。然而,不久以后,他再度离去。

  这一则农家弟子的归去来故事,因为“状元”的光环引人瞩目,也成为媒体关注的新闻事件。然而,若去掉“状元”“失联9年”这些新闻元素,杨仁荣的经历隐隐折射出许多农村学子都会面对的冲突——因农村与城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极大反差,而不得不需要重新达到身心内外的平衡。杨仁荣的经历或有特殊性,但其启示意义仍有普遍性。

  杨仁荣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典型农村子弟。故事的前半段,很传统,也很励志;到了后半段,却是主人公频频遭遇困境:不适应专业学习,以肄业身份离校,就业不顺利,恋爱也不顺利。总之,这是一段很“丧”的经历。可能正因为前后经历的巨大反差,导致杨仁荣长期和父母及故乡失联。

  正如这位“失联状元”的自述:承认自己不是天才是挺痛苦的一件事。杨仁荣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先后反差也是不满意的,叙述中也有一些惆怅失落。而杨仁荣的经历,从其父母和其故乡人们的眼中看来,可能有那么一点“伤仲永”的悲情色彩。他毕竟从幼时的通达聪慧,变成一个普通人,“泯然众人矣”。

  不过,在这位“失联状元”长长的自述中,我读到的却不全是无奈和悲情。相反,在其充满挫折和失败的经历中,我反倒感受到了他坚守的锐气和对生活的热情。“失联状元”故事的结尾,充满了开放性,主人公仍然选择远赴重庆工作。

  我虽然不完全认同主人公的任性行事风格,但特别理解出身平凡的他在都市社会里的短暂迷失。比如,他说,“毕业后,社会评判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从学习变成了物质,说一些虚的根本没用。我觉得压力很大,来自父母、亲戚和社会,这是我不想承受的。”他在北京几年,觉得自己像一叶浮萍。他总想在很短时间内做出成绩,想走捷径,但现实往往会给他当头一棒。这些经历和感悟非常真实,就是你我身边大多数“北漂”等年轻奋斗者的缩影啊!我相信它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比他幸运的是,顺利毕业了,找到了比较好的工作,凭借自己的努力在都市里扎根生存。杨仁荣可能就多了一些任性,也多了一些挫折坎坷。

  幸运的是,杨仁荣没有完全迷失,也没有放弃理性和思考。他在逼仄的现实中,努力呵护着自己的理想主义。他意识到,“社会是最好的大学,比北大清华还厉害”。他的未来,其实并不那么悲观。

  从世俗角度评价,杨仁荣可能是一个生活上的失败者,甚至是没有承担家庭责任的“不肖子”,但是,如果设身处地了解这位“状元”的失联经历,以及其复杂的心路历程,人们就可能会多一点理解和同情。

  教育家蔡元培有云:“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终究是科学精神的培养和人格的养成。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不应该成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从“失联状元”的身上,固然可以读到挫折和迷失,但令人欣慰的是,他的人格和精神仍然是健全的。他对生活的热情并没有丢弃。就此而言,这位“失联状元”的归去来,带给我们的不全是愕然和失败感,与物质意义上的成功相比,对一个人更重要的是对生活保持热情和梦想。

声明:转载此文的目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ldqxnw@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谢谢!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相关信息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失联状元”归去来,我理解他对生活的热情

中青评论微信公号 | 2018年11月01日 15:02:06 | 

  如果设身处地了解这位“状元”的失联经历,以及其复杂的心路历程,人们就可能会多一点理解和同情。

  江西省宜黄县理科高考状元杨仁荣一度与家人失联长达9年。通过媒体报道看到母亲病重的消息,这名游子才回到故乡。然而,不久以后,他再度离去。

  这一则农家弟子的归去来故事,因为“状元”的光环引人瞩目,也成为媒体关注的新闻事件。然而,若去掉“状元”“失联9年”这些新闻元素,杨仁荣的经历隐隐折射出许多农村学子都会面对的冲突——因农村与城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极大反差,而不得不需要重新达到身心内外的平衡。杨仁荣的经历或有特殊性,但其启示意义仍有普遍性。

  杨仁荣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典型农村子弟。故事的前半段,很传统,也很励志;到了后半段,却是主人公频频遭遇困境:不适应专业学习,以肄业身份离校,就业不顺利,恋爱也不顺利。总之,这是一段很“丧”的经历。可能正因为前后经历的巨大反差,导致杨仁荣长期和父母及故乡失联。

  正如这位“失联状元”的自述:承认自己不是天才是挺痛苦的一件事。杨仁荣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先后反差也是不满意的,叙述中也有一些惆怅失落。而杨仁荣的经历,从其父母和其故乡人们的眼中看来,可能有那么一点“伤仲永”的悲情色彩。他毕竟从幼时的通达聪慧,变成一个普通人,“泯然众人矣”。

  不过,在这位“失联状元”长长的自述中,我读到的却不全是无奈和悲情。相反,在其充满挫折和失败的经历中,我反倒感受到了他坚守的锐气和对生活的热情。“失联状元”故事的结尾,充满了开放性,主人公仍然选择远赴重庆工作。

  我虽然不完全认同主人公的任性行事风格,但特别理解出身平凡的他在都市社会里的短暂迷失。比如,他说,“毕业后,社会评判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从学习变成了物质,说一些虚的根本没用。我觉得压力很大,来自父母、亲戚和社会,这是我不想承受的。”他在北京几年,觉得自己像一叶浮萍。他总想在很短时间内做出成绩,想走捷径,但现实往往会给他当头一棒。这些经历和感悟非常真实,就是你我身边大多数“北漂”等年轻奋斗者的缩影啊!我相信它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比他幸运的是,顺利毕业了,找到了比较好的工作,凭借自己的努力在都市里扎根生存。杨仁荣可能就多了一些任性,也多了一些挫折坎坷。

  幸运的是,杨仁荣没有完全迷失,也没有放弃理性和思考。他在逼仄的现实中,努力呵护着自己的理想主义。他意识到,“社会是最好的大学,比北大清华还厉害”。他的未来,其实并不那么悲观。

  从世俗角度评价,杨仁荣可能是一个生活上的失败者,甚至是没有承担家庭责任的“不肖子”,但是,如果设身处地了解这位“状元”的失联经历,以及其复杂的心路历程,人们就可能会多一点理解和同情。

  教育家蔡元培有云:“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终究是科学精神的培养和人格的养成。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不应该成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从“失联状元”的身上,固然可以读到挫折和迷失,但令人欣慰的是,他的人格和精神仍然是健全的。他对生活的热情并没有丢弃。就此而言,这位“失联状元”的归去来,带给我们的不全是愕然和失败感,与物质意义上的成功相比,对一个人更重要的是对生活保持热情和梦想。

声明:转载此文的目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ldqxnw@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谢谢!

推荐阅读
廉洁普安  2024-09-17
黔西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09-16
亮点黔西南  2024-09-20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州人民检察院  2024-09-19
普安县融媒体中心  2024-09-21
黔西南日报   2024-09-17
黔西南公安交警  2024-09-18
亮点黔西南  202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