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养心殿:身临其境,观众体验“穿越之旅”
养心殿文物撤陈
9月3日,“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修缮开工仪式”在故宫博物院养心门前举行。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故宫研究院院长郑欣淼,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王丹华、张之平及施工、监理单位代表出席开工仪式。
至此,在经过两年多的文物记录、撤陈,文物残损病害的修复,古建筑勘察测绘、匠人培训选拔等工作后,养心殿正式进入古建筑研究性保护修缮工作的实施阶段。本次修缮范围占地面积约77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根据养心殿区域现状和保护计划,修缮内容包括遵义门内的养心殿、工字廊、后殿、梅坞等13座文物建筑及其附属的琉璃门、木照壁等。
清代宫廷政治活动中心
养心殿坐落于紫禁城后部乾清宫西侧,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六月,万历二十二年曾修葺过。清初沿用明代养心殿,顺治朝曾将其作为皇帝的寝宫之一。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顺治皇帝因患天花崩于养心殿。康熙朝以后,养心殿的功能有了变化,康熙初年在此设养心殿造办处,康熙三十年造办处始迁往慈宁宫南面之茶饭房,康熙四十七年全部迁出。据《康熙时期的养心殿》一文,养心殿还曾作为皇帝日常学习、接见臣工的场所,御膳房曾设于此处。康熙五十六年曾对养心殿进行修缮。自雍正元年,养心殿成为皇帝的寝宫和日常理政的中心。养心殿更取代内廷乾清宫的地位,成为清代宫廷政治活动的中心,见证了清代历次内政外交、帝王崩逝、权力易主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是清朝“满汉合一”的政治心脏,通过养心殿可以透射出整个清代的宫廷历史甚至清代历史。
如果说故宫古建筑群代表了中国官式古建筑的最高成就,养心殿则是故宫古建筑群中最具典范意义的代表。这组宫殿建筑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六月,区域南北长94.8米,东西宽81.3米,占地面积7707平方米,包括养心殿、工字廊、后殿、梅坞等18座房屋类古建筑,总建筑面积3887平方米。养心殿与军机处、御膳房组成完整的功能群体,是清代紫禁城使用率最高、修缮最为频繁的建筑群,集中反映了清代建筑艺术中汉文化、满蒙文化、佛教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多元共生。例如,养心殿主体建筑是明代官式建筑的遗存,殿内装修则引入了满族文化,并利用自西方传入的绘画,开创清廷独有的艺术形式“通景画”。
目前,养心殿区域存在诸多问题,如区域内的古建筑保存现状较差,大木构件出现不同程度的残损,特别是养心殿西配殿前檐檐柱下沉达9厘米;全区的椽飞、连檐瓦口、望板等普遍存在糟朽现象;室内采用原状陈列方式进行展示的1890件原状陈列文物已出现明显病害;室外陈设文物中,金属类文物有局部腐蚀、鎏金脱落等9种类型的病害,无机非金属类文物有水锈结壳、表面溶蚀等12种类型的病害。此外,由于院落空间狭小,可供观众参观的区域面积仅1000平方米,适合瞬时观众承载量为215人,但是在参观旺季时段,滞留观众经常超过800人,人满为患,观众参观安全难以保证,也影响了参观体验。养心殿区域安防、消防系统前端点位布设不合理,线路老化,部分房间内报警技术未能满足实际需要,摄像机数量不足存在监控盲区,存在火灾、盗窃、破坏隐患。
所有工人均严格培训考核上岗
此次修缮中,故宫博物院始终坚持“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不改变古建筑的文物原状”“在修缮过程中进行古建筑传统修缮技艺传承”三大原则,将研究精神贯穿始终,专家指导贯穿始终,人才培养贯穿始终。在施工方的选择上,故宫博物院未使用一般建设工程招投标的形式,而是通过竞争性磋商,选择了北京国文琰园林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修缮作业期间,所有工人均经过严格培训后上岗,并择优聘用经过故宫博物院培训的优秀工匠参与修缮工作和技艺传承,以保证修缮质量。
本次修缮工作将对养心殿各类古建筑(包括文物建筑、影壁、墙、门、院落地面与排水系统)的空间特征、材料、结构、构造、历史文献、营造技艺进行完整记录、系统研究和科学修复;通过专业的古建筑修缮管理人员对项目进行精细化管理,使修缮工作科学、合理、有序进行;利用多学科研究方法,科学真实揭示古建筑历史信息,并严格以历史信息为修缮依据,对建筑进行病害去除和结构加固;建立优秀工匠档案,解决古建筑修缮、管理人才的缺失和传承断档问题;利用古老技艺和现代科技的结合,增强古建筑的预防性保护;对修缮过程进行全方位、科学记录,为后续研究和今后的古建筑保护工作提供真实、详细的历史资料。
探索建立文物建筑保护研究范例
“此次养心殿维修保护在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历史上,可以算得上大事,不仅在于养心殿在历史上地位特殊,知名度高、影响深远,还在于此次养心殿维修保护被确定为‘研究性保护项目’,这在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历史上是第一次。”单霁翔表示。
在建设工程市场化的大背景下,由于匠师体系日渐萎缩、传统材料无处找寻、古建筑维修研究缺失,现行古建筑维修保护制度与管理模式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古建筑科学保护与营造技艺传承举步维艰,维修保护质量难以保证,深入研究没有条件进行。加之按照现行政策,古建筑维修保护被纳入“基本建设”程序,按照一般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一刀切”地采用“项目招投标”方式实施管理,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与传承难以为继。目前,古建筑维修保护材料采用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的方式取得,价格便宜是遴选的重要因素,精工细作的传统古建筑材料难以中标,逐渐被迫停止生产,退出竞争之列。
鉴于此,故宫博物院提出开展“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完整理解故宫古建筑价值,以“价值评估、技艺传承、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为核心,以“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不改变古建筑的文物原状”为原则,以全面记录与价值研究、培养优秀维修保护匠师、建立古建筑材料基地、探索保护运行机制、实现整体规划控制为基本目标,依靠专家体系和社会力量支持,真正将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下去,探索适合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与技艺传承之路,为中国文物建筑的保护与研究提供范例。
在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修缮开工之际,故宫永寿宫推出“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展”,通过对研究过程的展示,回馈社会关注,接受社会监督,并宣传古建筑研究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
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将于2020年6月30日前完成,并重新对公众开放。届时不仅将还原历史场景,观众还可以进入原状陈列的室内来一次“穿越之旅”。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