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佑村一角。
秧佑村,位于册亨县弼佑镇东南部,辖2个自然组286户1127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产业单一、贫困人口较多,2014年被省定为贫困村。近年来,秧佑村借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脱贫释放的红利,走上了蜕变之路,让穷山村通了路、亮了灯、美了景、旺了业、富了民。
孩儿时,记忆中的秧佑,只能用一个“穷”字来形容。那时候的秧佑山门紧锁、基础落后、发展缓慢,是一个信息“盲区”的“穷山沟”,村内多数人在家惯于小规模的传统农耕生活,而辛苦的劳动却换不来应有的收入,村集体收入萎缩不前;那时候的秧佑,其实坐拥宽阔的土地资源,但因缺乏经营思路,这些资源大部分都在“沉睡”,村民们却守着“金山”讨饭过日子;那时候的秧佑,虽怀抱一条条滔滔不息的小溪,但也因为穷而乐于过着饮水人挑的生活。
秧佑村的蜕变之旅,得从20年前说起,也就是1999年9月,当年明确提出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力推进“西电东送”帮扶工程。喜讯传来,全村人民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在老支书杨景高的带领下,村民积极投入“拉电”大军,因为没有通路,只能用人力将一根根杆子、一圈圈电线从八课垭口运来,通过村民齐心协力,2001年2月底,终于电通灯亮了,村民沉浸在一片欢乐与幸福中,从那开始,秧佑村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也从那开始,秧佑村的发展迎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要致富,先修路,交通“瓶颈”一日不破,产业发展就无从谈起,无论如何得先把路修通,”2006年,时任村支书的班定龙在村民面前立下了“愚公”志,他紧盯“村村通”建设的机会,争取弼佑至秧佑通村公路13.2公里开挖项目指标。随之,为方便村民日常生产生活需要,他又组织村民筹资修通了各组产业路近40余公里,并通过“一事一议”项目,对坑洼的泥巴路,也进行了硬化,破解了阻碍农货出山最大的“瓶颈”,也圆了村民走出深山的梦想,村民们依托一条条公路,找到了适合自己脱贫致富的发展之路。
路通外面了,如何搞好产业项目,如何使农民致富增收?秧佑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2009年,班定龙支书抓住县人大对口帮扶的契机,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对“沉睡”多年的1.3万亩土地进行盘活,并自行开展土地二轮发包责任制,动员广大村民开荒种植油茶,发展特色精产品,走绿色生态产业道路。如今,山上的油茶挂了果,村民的包儿鼓了钱,实现了家家有产业,户户有增收的脱贫目标。
2010年,秧佑修建了村办公楼、村卫生室、篮球场、公厕,不断扩大村组了串户路路面亮化、绿化;还安装了自来水、太阳能路灯、垃圾运转箱等设备。为改变村内“颜值”破题,秧佑村还抓住农村危房改造政策,改造村内216户危房,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同时,在制定《村规民约》时将卫生公约条例写进章程,要求村统一新建畜圈,民改变人畜混居乱象,严禁村民放敞家禽,实行垃圾门前“三包”责任制,采取分片分段管理,保证垃圾有人管,有人运,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秧佑村村内保存有经书、布依戏、八音古音、古碑、古吊脚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金丝楠木和罗汉松,依托村子浓厚的历史文化优势,秧佑村在2016年成功入选“全国第四批传统古村落”名单。今年,古村落建设项目落地,投入财政资金上亿元,主要对现存的吊脚楼、古石碑、古驿道、古井进行缮修,还对民居,布依风情广场、乡愁馆、生态河道等景观的改造,还原乡土气息,保留古色古香的历史味道,力争把秧佑村打造成3A级乡村旅游景区。
今天的秧佑村,山头变绿,河水变清,村庄变美,过去的穷山村将变成特色的旅游景区。每天傍晚,在布依风情广场上、生态河道边、传统民居吊脚楼里人来人往,有的在跳舞,有的在喝歌,有的在散步,有的在……喜笑颜开的村民如同在画中游,如此美的景象不是虚幻的镜头,也不是诗意的画面,而是秧佑村村民如今真实生活的写照。
(黄国正)
责编:卢生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