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黔西南讯 在黔西南州晴隆县沙子镇保家村的龚殿斌的苗圃园里,一块块苗圃,一畦畦树苗,在龚殿斌的精心抚育下茁壮成长,只有几寸高的小树苗在春风中吐着嫩叶,长势喜人,好一派景致。看着这赏心悦目的苗圃园,村民无不称赞“育苗状元”龚殿斌。他在苗圃园一干就是十几年,带领群众建成梨园、柑桔园、桃园、李子园、葡萄园等10多种果园,面积达2400多亩。2004年被共青团贵州省委评为“贵州省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2005年被共青团中央、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标兵”,2008年11月被贵州省人事厅评为“贵州省拔尖乡土人才”。
近年来,晴隆在思考:把共产党比喻成一个生命肌体,从结构上讲,最基本的细胞是党支部,从个体上讲,最基本的细胞是党员,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怎样才能培养出更多龚殿斌式的“细胞”,让党的肌体更加强健?从2010年4月开始,借着创先争优的东风,广泛开展“党员示范岗、公开承诺、党员责任区、亮出党员示范户”等活动。如今2年多过去,这项活动成效几何?给党员队伍和基层建设带来了哪些变化?带着一串串疑问。晴隆积极探索,大力实施基层党建“细胞工程”,走以“营养足、功能好、活力强”为核心的基层党建模式,将各种有利要素集结发挥,跳出“就党建抓党建”的局限,做活了“1+1〉2”、“1+1=N”的算术题,取得多重互动效应。
催生“鲇鱼效应”:唤醒“沉睡的细胞”
晴隆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同频共振、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这源于补充了“细胞”的营养,增强了“细胞”的功能,激发了“细胞”的活力。实践证明,解决一切问题和矛盾,发展是第一要务,党建是第一保证,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靠什么催生“鲇鱼效应”?唤醒“沉睡的细胞”?晴隆在探索。精心设计载体,激励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之既能带领群众致富,又能在平常时候看得出来。
马场乡马场村党总支探索出以产业党建“区域化”为目标、以健全“产业型”组织架构、打造“示范型”发展机制、丰富“融入型”服务载体的“一化三型”产业党建工作新路子。引进内蒙古赛诺草原羊业有限责任公司胚胎移植技术进行应用和推广。新组建了贝佳山种草养羊联合党支部,建成了全省最大的波尔山羊养殖繁育基地。当然,衡量党员作用发挥得是否充分,决不能只看一时;细胞持续活跃,党的肌体才能更强健。正因为如此,党支部把精力聚焦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他们出台制度:每季度或每年进行一次党员示范岗评选,鼓励更多党员“争”起来,涌现出黄东良、黄甫华、罗兴斌、张德富等一批党员典型,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越来越明显,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稳步提升。
村主任黄东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家积极发展起养殖业,饲养了梅花鹿、野猪、藏獒和波尔山羊,村民们看到他发展养殖业获得成功后,有100多名群众放弃外出打工的想法,发展起了种养殖业。
他说:“作为我们村干部,是个党员,是党员我们就要带头致富,群众才看得准,现在大部分群众向我学习,按我这个方式干了。”如今,他采取圈养了240只羊子,租用了16亩土地种草,预计今年纯收入达20万元以上。养羊成了马场村群众致富的聚宝盆和摇钱树。村民见养殖羊子能赚钱,纷纷上门向黄东良等“党员示范户”取经,掀起了羊子热。目前,全乡在坪寨、战马、鲁迫、野寨等村发展养羊户1526户,羊存栏达到26000多只。
身份亮出来:“细胞意识”在发酵
基层党建工作要适应新要求、增强生命力,就必须找准关键点,必须激活基层党建“细胞”,党员的“细胞意识”要发酵。要像重视经济工作那样重视党建工作,像抓项目落实那样抓党建任务落实,多年来,晴隆县委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把党建工作摆在前列,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工作上不去,犹如人生病,往下找、深究,就是‘细胞’出了问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激发出‘细胞’的活力。”晴隆县城建监察大队支部书记郭斯庆深有感触地说,支部实施“细胞工程”后,提出了“亮出你的党员身份来”的口号,要求全体党员在工作中一定要佩带党徽,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爆发出服务群众、服务城区的强烈热情。
沙子镇保家村党总支寻找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组建果蔬协会党支部,成立绿色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黔隆保”商标,探索出“建‘市场营销链、人才培训链、信息共享链’、对党员设岗定责、在社会组织上设党小组”的“三链二设”党建模式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号召把党员标志戴起来,深入开展设立党员示范岗、责任区活动。这种模式使党员在合作社发展壮大中挑大梁、担重任,党的“细胞”功能更强、活力更足。
一年来,他们区分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等产业链条,设置了10多个党员示范岗,把党员划分为“红星、绿星、黄星”三个等级,制定评分标准;依托党小组划分了10个党员责任区,把“细胞工程”的目标责落实到每一位党员、每一项工作。
参照身边榜样,党员学习有了目标,评议有了标尺,整改有了方向。更可贵的是,“细胞”意识在发酵。越来越多的党员在反思,自己是否为党的肌体贡献了活力?“其实,我干了这么多年,这种成就感,同样能够激励更多的人。”“育苗状元”龚殿斌如是说。不久前,村里10多名农户走进他的育苗基地向他学习技术时,专门看看他这个致富带头党员长满老茧的双手。那一刻,龚殿斌深深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奉献的快乐,他已成为一粒活力强劲的“细胞”,越来越多的党员进入一种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状态:抬头看见的是党员身份,心中牵挂的是党员责任。
激活“休克鱼”:不可低估的“细胞能量”
近年来,晴隆在日常党员教育中,有部分党组织对党员管理不善、监督不力,导致党员“无岗位”、工作“无舞台”、活动“无载体”,营养不够足、功能不够好、活力不够强,犹如一条条“休克鱼”。大力加强组织建设,以培养高素质党员为重点,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注重从优秀青年、返乡农民工、基层一线中发展党员,为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截至2012年6月底,全县党员总数9371名。今年上半年,全县共发展党员396名。采取现代远程教育“普训”、县委党校“轮训”、农民技校“专训”和对种养大户“特训”、“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培训5000多人次。
基层党组织是把广大党员组织起来的最直接的载体,是把广大群众凝聚在党的周围的最直接纽带。截止今年7月底,全县各级党的基层组织共486个开展“领导点评、党员互评、群众评议”活动,使广大党员创有标准,干有目标,改有方向,激发了创争活力。活动开展以来,8000多名党员接受了点评。今年“七•一”期间,县委开展了组织考评、党员互评和群众评议,自下而上,自上而下进行推荐考察,对评选出的30个基层党组织、98名优秀共产党员进行了表彰,激发了广大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的活力与动力。
晴隆县把“联乡驻村”工作作为基层党建的主战场,以建设发展型党组织为主线,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全部建立了联系点,与96个村(社区)500余名困难党员群众结成“一对一”、“一对多”的帮扶对子,共召开各类型座谈会500余场次,走访群众12000余人次,筹措发展资金5000余万元,拟定致富项目30余个,解决群众实际困难200余件,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就是一个榜样。晴隆县486个党组织,便是486个坚强的战斗堡垒;9731名党员,便是9731面旗帜、 9731个榜样,是一股不可低估的“细胞能量”,正成为推动晴隆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黄霖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