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黔西南讯 黔西南州晴隆县沙子镇保家村党总支,以为群众谋福祉为己任,以推动产业发展为抓手,成立果蔬协会党支部,采取“三链两设”模式助推经济发展,使农民人均纯收入跃升全县第一。
2002年以前的保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人均占有粮食285公斤,是一个群众生活困难的贫困村。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合理的发展规划和缺少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绝大多数村民传承着“三月播种八月收、五黄六月借粮愁”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近年来,村党总支在发展社会经济上下大功夫,成立了果蔬协会党支部,在果蔬协会党支部的带动下,“保家人”闯出了一条致富之道。如今,保家村依靠种植、养殖、运输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发展驶入前所未有的快车道,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00元左右,比2002年翻了一番多。
保家村采取的“三链两设”党建模式,“三链”即以“黔隆保”商标为纽带,建立“市场营销链、人才培训链、信息共享链”。一是建立市场营销链。依托果蔬协会、农业专业合作社、绿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平台资源,注册“黔隆保”商标,内扩产业、外拓市场,改“自产自销”式营销为“订单”、“品牌”式营销,逐步建立起市场营销链。村党总支书记贺绍明说:“现在每到椪柑成熟的季节,水果商都会自己上门收购,价格得到保证,村民的种植积极性也就得到了很大提高。”。二是建立人才培训链。果蔬协会党支部一方面加大培训力度,实行“轰炸”式培训,每年请县农林、科技部门以及镇农业技术人员到村进行5至6次培训,培训人数达到3000人次;另一方面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通过乡土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真正达到培养一个,带动一片,逐步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如今,在保家村,一说到果树,都会对龚殿斌竖起拇指,一说到养殖就会想起匡定强,一谈到葡萄就会想到谭凯……近年来,在产业探索和发展中,专业技术强、有发展意识和进取精神的乡土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果蔬协会党支部书记龚殿斌说:“通过‘轰炸’式培训,全村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逐渐壮大了乡土人才队伍。”三是建立信息共享链。果蔬协会党支部安排专人收集产品的采购、销售以及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等各方面的信息,在协会内部以开会、走访、电话、短信等方式进行共享。同时,保家村将村务公开作为信息共享的重要方式,将收集的销售、求购信息在全村各组进行张贴,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平台资源为群众提供了方便。此外,保家村果蔬协会党支部以贵州农经网为平台发布产品销售信息和获取商品求购信息,为全村产品销售提供方便,保家村也因此成为贵州农经网服务示范点。对于果蔬协会党支部书记龚殿斌来说,成立果蔬协会党支部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富裕一方群众,为群众提供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两设”即“在社会组织上设岗定责、在产业链上设置党小组”。一是在果蔬协会党支部按照“有岗、有责、有位、有为”的要求,大力开展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根据行业性质和工作类别设置了种植岗、养殖岗、运输岗、市场销售岗、技术培训岗、信息宣传岗等10个岗位,并制定评分标准,对每个岗位进行量化评级,将岗位分成“红星”、“绿星”、“黄星”三个等次加强管理。为广大农村党员提供了平台,使党员想干事有机会、想出力有载体、想工作有平台、想管事有名份,对促进农村稳定、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二是在产业链上合理设置党小组。充分发挥党员在果蔬协会工作中的模范带头、带富作用和支部在产业链上的引领作用,在果蔬协会党支部内部设立了种植、养殖、运输3个党小组,依托党小组划分10个党员责任区,每名党小组成员联系1-2名经营潜力较大的农户,帮扶1户困难户,形成带动机制,更好地发挥党小组以及党员的作用。
如今的沙子镇保家村,楼房绿树掩映、道路平整洁净、村民精神爽朗……在果蔬协会党支部的引领下,村民根据各自的条件、能力和资金来源,找到了发展路子,有的搞种植,有的搞养殖,有的搞运输,你追我赶。目前,全村共有椪柑、脐橙2400多亩,葡萄150亩,雪梨100亩,蔬菜500亩,年产值300多万元;共有母猪600多头,平均每年出栏商品猪300余头,仔猪近10000头,年产值600多万元;共有大、中、小型车辆170多台,年产值300多万元。2012年预计村民人均纯收入将达4600元,比2011年增长9.5%。贺绍明说:“要富裕一户农户很容易,但是要想致富一个村却很难,只有理清思路,制定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全村致富才能真正实现。”
保家村通过“三链两设”党建模式,为全村明确发展目标,实现产业转型,建立产业营销链,人才培训链和信息共享链,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使一个贫困的山村实现了脱贫致富,群众普遍感到“致富有门路、生活有提高、环境有改善、家庭更和谐”,这是对晴隆县实施基层党建“细胞工程”最好的诠释。在保家村,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我的家乡好地方,山清水秀小洋房;党员致富是能手,支部引领奔小康。(黄霖 张星应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