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睛隆

央视《百山百川行》摄制组走进盘江桥、24道拐(图)

2013年05月11日 08:29:15来源:亮点黔西南 作者:陈亚林 柏 杨

 摄制组在北盘江拍摄取景(陈亚林摄影).jpg摄制组在北盘江拍摄取景(陈亚林摄影).jpg

图为摄制组在北盘江拍摄取景

拍摄盘江抗战钢架桥遗址(陈亚林摄影).jpg

图为拍摄盘江抗战钢架桥遗址

 
    亮点黔西南讯    5月9日,央视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之《百山百川行》摄制组一行,在黔西南州晴隆县委宣传相关人员的陪同下,来到素有“滇黔锁匙”的北盘江老桥和世界著名的晴隆“24道拐”抗战公路进行采访拍摄。

    入夏以来,气温变化很大。摄制组一行乘车来到来到盘江桥畔立即投入拍摄,这里属河谷地带,阳光明媚甚至饱受烈日的“煎晒”;盘江铁桥始建于明祟祯元年,世称“滇黔锁钥”,又有“二战钢桥”之称。一座锈迹斑斑的钢桥,横亘在汹涌的北盘江两岸。作为中国西南抗战大后方滇黔公路的国防要道咽喉,现在还可以在两岸看到战争时期的守桥工事。桥身上的钢质轨梁,钢缆接索、圆润坚固,紧密无隙。透过桥身钢板,可以清楚地看见水流湍急的江面,令人不寒而栗。桥面左右边缘上端各用两条坚固钢索缆于东西两岸。桥的东西两岸悬崖峭耸,峰峦蜿蜒,路旁的悬崖峭壁上,镌刻着许多摩崖石刻和造像。而在晴隆山的“24道拐”观景台,则阵雨不断,形成极大的气候反差,立体气候显著。摄制组一行在同一天体会到了县域内“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真实感受。他们在云雾和细雨中俯览“24道拐”盘山公路,酷似一幅水墨山水画。中国辞赋家协会副主席、鲁南辞赋协会主席韩邦亭先生有《二十四道拐赋》:赏晴隆之胜景,游重地于山梁。鸦关壮而增峻,古道折以流光。梦寄新诗,春绽群葩兮承雨;韵流夕籁,秋摧百草兮飞霜。何辗转于险地,幸通达于遐方。坡缓回头弯,微行则以为蛇影;车通下山路,回望则绝似羊肠。

     “24道拐”是个地名,古称鸦关、半关,位于县城南郊320国道2337公路桩旁,盘旋曲行于雄峻陡峭的睛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24道拐”抗战公路,始建于1935年初复,1936年5月竣工,全长4公里,蜿蜒于高1799米的晴隆山东南坡之上,从山脚至山顶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坡的倾斜角约60度。道路盘绕24道弯,弯与弯之间距离短,道路陡峭,设计独具匠心,施工巧妙。1944年国民政府对沾益(云南)至都匀(贵州)公路进行改造,以24道拐工程为重点,由援华美军1880工兵营设计施工,后成为史迪威公路(中印公路)进入中国后向重庆延伸的必经路段和形象标识。被誉为“中国抗战生命线”和有“历史的弯道”之称,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见证。

     “24道拐”盘山公路,在公路修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是抗战时期公路修建科技含量较高的代表作。鉴于晴隆“24道拐”抗战公路的历史、科学和文物价值,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道拐被评为交通建筑类5级旅游资源。( 陈亚林 柏 杨 摄影报道)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央视《百山百川行》摄制组走进盘江桥、24道拐(图)

亮点黔西南 | 2013年05月11日 08:29:15 | 陈亚林 柏 杨

 摄制组在北盘江拍摄取景(陈亚林摄影).jpg摄制组在北盘江拍摄取景(陈亚林摄影).jpg

图为摄制组在北盘江拍摄取景

拍摄盘江抗战钢架桥遗址(陈亚林摄影).jpg

图为拍摄盘江抗战钢架桥遗址

 
    亮点黔西南讯    5月9日,央视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之《百山百川行》摄制组一行,在黔西南州晴隆县委宣传相关人员的陪同下,来到素有“滇黔锁匙”的北盘江老桥和世界著名的晴隆“24道拐”抗战公路进行采访拍摄。

    入夏以来,气温变化很大。摄制组一行乘车来到来到盘江桥畔立即投入拍摄,这里属河谷地带,阳光明媚甚至饱受烈日的“煎晒”;盘江铁桥始建于明祟祯元年,世称“滇黔锁钥”,又有“二战钢桥”之称。一座锈迹斑斑的钢桥,横亘在汹涌的北盘江两岸。作为中国西南抗战大后方滇黔公路的国防要道咽喉,现在还可以在两岸看到战争时期的守桥工事。桥身上的钢质轨梁,钢缆接索、圆润坚固,紧密无隙。透过桥身钢板,可以清楚地看见水流湍急的江面,令人不寒而栗。桥面左右边缘上端各用两条坚固钢索缆于东西两岸。桥的东西两岸悬崖峭耸,峰峦蜿蜒,路旁的悬崖峭壁上,镌刻着许多摩崖石刻和造像。而在晴隆山的“24道拐”观景台,则阵雨不断,形成极大的气候反差,立体气候显著。摄制组一行在同一天体会到了县域内“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真实感受。他们在云雾和细雨中俯览“24道拐”盘山公路,酷似一幅水墨山水画。中国辞赋家协会副主席、鲁南辞赋协会主席韩邦亭先生有《二十四道拐赋》:赏晴隆之胜景,游重地于山梁。鸦关壮而增峻,古道折以流光。梦寄新诗,春绽群葩兮承雨;韵流夕籁,秋摧百草兮飞霜。何辗转于险地,幸通达于遐方。坡缓回头弯,微行则以为蛇影;车通下山路,回望则绝似羊肠。

     “24道拐”是个地名,古称鸦关、半关,位于县城南郊320国道2337公路桩旁,盘旋曲行于雄峻陡峭的睛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24道拐”抗战公路,始建于1935年初复,1936年5月竣工,全长4公里,蜿蜒于高1799米的晴隆山东南坡之上,从山脚至山顶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坡的倾斜角约60度。道路盘绕24道弯,弯与弯之间距离短,道路陡峭,设计独具匠心,施工巧妙。1944年国民政府对沾益(云南)至都匀(贵州)公路进行改造,以24道拐工程为重点,由援华美军1880工兵营设计施工,后成为史迪威公路(中印公路)进入中国后向重庆延伸的必经路段和形象标识。被誉为“中国抗战生命线”和有“历史的弯道”之称,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见证。

     “24道拐”盘山公路,在公路修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是抗战时期公路修建科技含量较高的代表作。鉴于晴隆“24道拐”抗战公路的历史、科学和文物价值,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道拐被评为交通建筑类5级旅游资源。( 陈亚林 柏 杨 摄影报道)
推荐阅读
廉洁普安  2024-09-17
黔西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09-16
亮点黔西南  2024-09-20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普安县融媒体中心  2024-09-21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州人民检察院  2024-09-19
黔西南日报   2024-09-17
黔西南公安交警  2024-09-18
亮点黔西南  202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