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新闻路上的标杆——晴隆县文联主席、县外宣办原主任王光能的新闻人生
亮点黔西南讯 在黔西南州晴隆的城乡大地、田间地头,常常看到一个戴着眼镜的白面书生,嘴上叼着一支烟,手里捧着记事本,走走停停、看看写写,这就是晴隆县文联主席、原外宣办主任王光能的招牌动作。
王光能自2007年任晴隆县外宣办主任,至2012年2月当选县文联主席后继续抓外宣工作,六年来,他带领全县广大通讯员笔耕不辍,让晴隆的外宣工作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连续六年位居全州各县市第一、被评为贵州日报通讯工作先进集体,创造了晴隆乃至黔西南州外宣工作的奇迹,说是新闻工作的“晴隆模式”也不为过。他个人的荣誉更是几大摞,仅新闻宣传一项就连续六年获得贵州日报优秀通讯员一、二、三等奖,被誉为晴隆新闻路上的标杆。
完善机制:外宣平台的搭建者
2007年以前,晴隆县的外宣工作形势非常严峻,每年通讯员在省级媒体用稿均为个位数,在州级媒体用稿量也寥寥可数,一直在全州挂末。他调任外宣办主任后,决心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把晴隆推介出去。经过深入思考,他觉得第一件事是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保障外宣工作经费。在他的努力下,县里不仅将外宣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还出台了《晴隆县新闻报道稿费补助办法》,凡在州级以上主流媒体正面宣传晴隆的稿件,均给予一定的稿费补助。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通讯员写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件事是亟需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通讯员队伍。经过摸底,他先把有一定文字功底、热爱新闻写作的20余名机关工作人员召集起来,在县委党校专门开办了一期新闻写作培训班,邀请省、州媒体老师授课;之后又积极组织通讯员参加贵州日报社、黔西南日报社举办的新闻写作培训班学习。通过培训,这批通讯员很快成长为全县新闻写作的骨干。2007年牛刀小试,全县通讯员全年在《贵州日报》用稿达44条,位居全州各县市榜首,自此一发而不可收,晴隆在省、州主流媒体用稿年年高居全州第一。
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全县的通讯员队伍已发展到150余名,遍布各行各业各阶层,其中2名是《贵州日报》特约记者,2名是《当代贵州》特约通讯员,7名成长为《黔西南日报》特约记者,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大外宣格局。2012年,在中央、省、州各级主流媒体刊播稿件4800余条,其中通讯员在《贵州日报》发稿191条(头版头条6条、头版及其他版面头条16条),在《黔西南日报》发稿1286条(头版头条13条),大大提升了晴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苦中作乐:新闻路上的大忙人
王光能是一个大忙人,一个闲不住的人。新闻采写是很辛苦的,但王光能却不觉其苦。他每天的工作,不是在采访,就是在写稿,不是在睡觉,就是在思考。凌晨,别人还在睡梦中,他已经在外出采访的路上;中午,别人小憩,他却在加班赶稿;别人踩着夕阳下班了,他却在从乡下赶回家的路上;晚上,他要开灯写稿到深夜……他总是不按常规出牌,苦中作乐,早出晚归奔波在新闻路上。
他最关注的是民生,是平民,因此他坚持把手中的笔伸向最基层,始终把农民、干部、科技人员、老师作为宣传采访的主要对象,常常带领广大通讯员深入基层开展“走、转、改”活动,他撰写的一大批反映基层工作的新闻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反响。
在工作之余,他还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在晴隆,王光能的“爱学习”是出了名的,他充分利用空闲时间,上卫生间都捧着书本。不仅学习中央、省、州、县的各类会议文件和领导讲话,还阅读了大量有关社会、经济、历史、文学方面的书籍,家中藏书颇丰。多年来他坚持剪贴有关晴隆的报刊文章,至今已有厚厚的10多本,这些资料,翔实反映了晴隆变迁轨迹,可说是晴隆发展的“百科全书”,对他的新闻写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他常说:“学习在于学以致用,靠的是坚持不懈,别人在吹牛谈天,你就学习,别人学习一个小时,你就学习两个小时。”这就是他总结的“4倍学习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六年来,他先后在《人民日报》、《贵州日报》、《黔西南日报》等各级媒体发表新闻作品2000余篇(条),他的新闻作品具有全局性、重要性、新鲜性、独特性、创造性、精密性、文学性等多种特性,多次入选中宣部《群众工作案例选编》、《中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践与探索教育读本》、《贵州科学发展观教育读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巡礼》等国家级出版的重要文选,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受到省、州领导的特别关注。
打造品牌:晴隆名片的书写家
为了深化外界对晴隆的认识,县委宣传部决定打造一个县域外宣品牌:“晴山千峰翠,隆地万物华”。并重点推出了三张外宣名片:一是草地畜牧业“晴隆模式”,二是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三是原生态舞蹈“阿妹戚托”。
如何将这三张“名片”推介出去?作为外宣办主任,这一重担责无旁贷地落在了王光能的肩上。
在“晴隆模式”的宣传上,他积极邀请中央、省、州媒体记者,并组织县内通讯员撰写了100多篇宣传介绍“晴隆模式”的稿件,他自己也写了20多篇。他撰写的《“晴隆模式”花开正盛》、《波尔山羊驼起的传奇》、《黔羊出山》、《山地牧歌》、《党旗下的“晴隆模式”》、《铿锵的足音》、《盛世盛开和谐花》、《建成绿色家园》、《为了山川更秀美》等10余件长篇通讯,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了晴隆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晴隆模式”推波助澜,逐渐成为中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与扶贫开发的一面旗帜。
为了提高二十四道拐的知名度,他积极参与各级媒体策划、配合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在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百山百川行·晴隆二十四道拐》、《二十四道拐——拐出晴隆大发展》、《爱电影送学·晴隆篇》、《中国·晴隆》等专集,配合凤凰卫视录播了《寻访抗战路·二十四道拐》专集,在《贵州日报》推出《世界认识二十四道拐·二十四道拐从边缘走向主体》专栏和长篇通讯《从一张历史照片到一张世界名片》,在“黔西南文化讲坛”推出《历史的弯道》讲座,他自己也撰写了《天下第一弯》、《享誉世界的弯道》等作品。他还极力向县里争取并创办了《二十四道拐》文学刊物。综合宣传推介效应的扩大,让前来二十四道拐观光旅游客流量节节攀升,使晴隆在中国西线旅游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原生态舞蹈“阿妹戚托”的宣传推介上,他亦功不可没。在他的策划和组织下,县外媒体和县内通讯员深入挖掘,撰写了100多条稿件,如《从大山深处走向国际舞台的“阿妹戚托”》、《婚俗舞蹈“阿妹戚托”——从大山走向世界》、《东方踢踏舞:“阿妹戚托”》、《迷人的东方踢踏舞》等,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应,让“阿妹戚托”逐渐引起民族学界、艺术界、演艺界的关注,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通过三张“名片”的宣传,让世界了解了“晴隆模式”、认识了二十四道拐、知道了“阿妹戚托”,提升了晴隆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晴隆的名字逐渐享誉世界。
2012年2月,王光能当选县文联主席。在他的指导下,成立了作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等6个协会,为晴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参与主编的《翠华晴隆》一书,将晴隆县地理区位、天然禀赋、矿产能源、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进行翔实反映,体现晴隆县境的“翠华”所在,是一部地方乡土教材和外宣读物。文联成立当年,就被评为全省文联系统先进集体,今年,6名县内文学爱好者加入了州作家协会,6名摄影爱好者加入州摄影协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离开了外宣办岗位,但他依然执着地耕耘在新闻的路上,没有一刻停歇。他用他的智慧和汗水,为晴隆的新闻宣传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奠定了晴隆外宣工作的坚实基础,书写了晴隆新闻史上的新篇章,也实现了他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就是王光能的新闻人生,他为晴隆新闻工作者树立了一个标杆。晴隆的新闻史册上,注定要给他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陈钢报道)
相关信息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