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睛隆

解放军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影视主管李洋大校到晴隆考察

2014年04月21日 10:56:17来源:亮点黔西南 作者:陈亚林

图为李洋、陈先义、丁临一等在“24道拐”观景台考察。

图为解放军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影视主管李洋大校一行在24道拐实地参观。

图为剧组外联部主管张本技(左一)介绍拍摄情况。

    亮点黔西南讯 4月18日,解放军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影视主管李洋大校,《解放军报》原文艺部主任、著名文艺评论家陈先义,武警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主任、著名文艺评论家丁临一,及中央电视台记者一行6人,在晴隆县考察电视剧《二十四道拐》拍摄工作。

    考察组一行先后到“二十四道拐”、“晴隆古镇”、盘江铁桥、西泌河浮桥等外景拍摄地进行实地考察,听取了剧组主创人员和当地相关人员对有关拍摄情况和抗战历史的介绍。

   “这条路既是历史的一张名片,又是黔西南的一张名片,更是中国抗战史上的一张大名片。”李洋在实地考察时对晴隆抗战历史称赞不已。

   “历史拐弯处,烽火憶当年;昨日能联手,今日该相牵;共同防倭寇,防备战火燃。”陈先义现场为“24道拐”作诗一首。

    他们认为,晴隆县有许多抗战时期留下的文化题材,电视剧《二十四道拐》是一部记录贵州各族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再现二战援华大动脉上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作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献礼片,有力展示贵州人民的时代精神和贵州形象。

    丁临一则感叹的称:“藏龙卧虎,历史风云。”

   《二十四道拐》是“史迪威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形象标识,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全程约4公里,堪称险峻公路建设史上的杰出典范。是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线及国际援华物资的大动脉,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又称“历史的弯道”。

    剧组主创人员表示,将通过技术上、艺术上、推广上以及最后的播出上尽最大的努力,做出像《亮剑》、《历史天空》等有影响力的作品,把电视剧《二十四道拐》的影响做得最好、做到最大,让全国观众一听就能耳熟能详的影视大片。(陈亚林 摄影报道)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解放军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影视主管李洋大校到晴隆考察

亮点黔西南 | 2014年04月21日 10:56:17 | 陈亚林

图为李洋、陈先义、丁临一等在“24道拐”观景台考察。

图为解放军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影视主管李洋大校一行在24道拐实地参观。

图为剧组外联部主管张本技(左一)介绍拍摄情况。

    亮点黔西南讯 4月18日,解放军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影视主管李洋大校,《解放军报》原文艺部主任、著名文艺评论家陈先义,武警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主任、著名文艺评论家丁临一,及中央电视台记者一行6人,在晴隆县考察电视剧《二十四道拐》拍摄工作。

    考察组一行先后到“二十四道拐”、“晴隆古镇”、盘江铁桥、西泌河浮桥等外景拍摄地进行实地考察,听取了剧组主创人员和当地相关人员对有关拍摄情况和抗战历史的介绍。

   “这条路既是历史的一张名片,又是黔西南的一张名片,更是中国抗战史上的一张大名片。”李洋在实地考察时对晴隆抗战历史称赞不已。

   “历史拐弯处,烽火憶当年;昨日能联手,今日该相牵;共同防倭寇,防备战火燃。”陈先义现场为“24道拐”作诗一首。

    他们认为,晴隆县有许多抗战时期留下的文化题材,电视剧《二十四道拐》是一部记录贵州各族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再现二战援华大动脉上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作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献礼片,有力展示贵州人民的时代精神和贵州形象。

    丁临一则感叹的称:“藏龙卧虎,历史风云。”

   《二十四道拐》是“史迪威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形象标识,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全程约4公里,堪称险峻公路建设史上的杰出典范。是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线及国际援华物资的大动脉,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又称“历史的弯道”。

    剧组主创人员表示,将通过技术上、艺术上、推广上以及最后的播出上尽最大的努力,做出像《亮剑》、《历史天空》等有影响力的作品,把电视剧《二十四道拐》的影响做得最好、做到最大,让全国观众一听就能耳熟能详的影视大片。(陈亚林 摄影报道)

推荐阅读
廉洁普安  2024-09-17
黔西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09-16
亮点黔西南  2024-09-20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州人民检察院  2024-09-19
普安县融媒体中心  2024-09-21
黔西南日报   2024-09-17
黔西南公安交警  2024-09-18
亮点黔西南  202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