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库|教育|房产|旅游|公告|汽车|财经|健康
你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睛隆

一个苗家“草根写手”的人生之路

方卿图片.jpg

方卿正在撰写新闻稿件的情景。

 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普通苗家孩子,通过刻苦自学,走出了一条闪光的人生路:当过“土记者”、报纸编辑、政府秘书、银行工作者、乡村“土律师”……他就是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碧痕镇东风村红火组苗族农民方卿。

“东风村苗族农民方卿,凭着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常常不辞辛苦爬山涉水,把手中的笔触伸向最基层,写出很多“三贴近”的好作品。他写的《恶性循环致东风村万亩茶园损失惨重》、《农村摆酒何时休》、《放马坪的故事》等新闻稿件,很有深度,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这些文章被《黔西南日报》刊登后,引起了各级各部门的重视。我们通讯员要向这个‘草根写手’学习……”晴隆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刘凡林在2014年全县通讯员培训会上如是说。

听了刘部长的介绍,笔者就有了采访这个“草根写手”的冲动。2015年3月18日,记者终于和这个“草根写手”见面了。听说记者要采访他,他谦虚地说:“我就一个农民而已,有什么好写的?”

他端来茶水,边倒茶边和笔者摆起了散白----

“我是1968年出生的,父母亲都不识文化,小时仅靠父母编织草席为经济基础,好歹读了5年小学,因家庭过于贫困而辍学。我从小都喜欢读书,辍学了我就自学。在一本《古人勤学的故事》启发下,也想学习古人自学成才。我辍学后就是一个12岁的放牛娃。我家有一头老黄牛,它成了我儿时的伙伴。我每天一边放牛割草,一边读书、习字、绘画、学法律、雕刻等,反正认准一个死理:没文化就没出路!之后,我找来初中课本夜以继日攻读,利用废旧报纸演算自己给自己布置的作业,利用字典词典查阅生字生词。树荫下是我学文科的学堂,石板上是我学理科的桌椅;我不但文、理科兼学,而且爱好广泛,山水虫鱼学绘画,报纸旧书练书法。多半时间,是用树枝在抹平的覆土上练字。”

据该村委主任任斌介绍,1988年,时任晴隆县委副书记的董朝阳同志,曾经两次到东风村工作调研。当他了解到该村青年缺乏书籍学习时,当即从县图书馆调送了3000册各类图书赠送东风村。方卿当时是村团支部书记,兼任图书管理员。有了这些图书后,他有针对性地把文、理科书籍分类,给自己拟定了学习计划,争分夺秒地吸取知识养分。高深的哲学理论,一遍又一遍地阅读、理解、分析,还边读边写注脚,写心得,直至弄懂了意思才放手;深奥的三角函数,他虚心地找中学老师请教,直至弄懂为止。

“他的学习目的不是为了高考,是为了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因此,他学的知识比较庞杂。没有人评分,没有衡量尺度,他就以弄懂社会各个领域的知识为坐标,强迫自己认识并驾驭它们。”该村支书王惜方说。

“我的另一特长,就是对法律知识比较热衷。不但对“程序法”和“实体法”熟记详解,而且对法学理论也有涉猎。1991年,我被时任大厂镇书记的钟少益聘用到大厂镇政府当秘书。这段时间,我报读了“贵州广播电视大学”法律系,获得了大专文凭。”方卿笑着说。

方卿从小喜欢写作。在该村《贵州日报》老通讯员陈家文老人的指点下,开始向各报刊社写稿。第一篇稿件《蒙昧人受愚弄损财,活神仙遇活鬼丢命》,被《黔西南日报》采用后,对新闻采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用自己的特长,在村里成立了一个由12人组成的“新闻写作通讯组”,在箐口乡场上搞一块“法律与新闻创作”宣传栏。

首先,他动员村里有文化的年轻人写稿时,个个脑袋摇得像个拨浪鼓,说是连想都不敢想!鉴于此,他叫他们采集新闻素材,之后由他亲自写稿,刊载自编的《法制与新闻》宣传栏,然后择优投寄各报刊社发表。这一招果然灵验,当通讯组成员名字见诸报端后,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热情。很多人不久便能独立创作,而且还写出不少好新闻。

有一年,他采访得知,红火组农户毛起兵、方少全等23户农民主动将房屋迁到荒山上植树造林、发展养殖业,迁房上山让出良田25亩,当年增产粮食2万斤,既增加了粮食又发展了经济。于是,他就撰写新闻稿件《东风村23户农户迁房上山让出良田》。这条稿件被《贵州日报》、《黔西南日报》等多家媒体采用,并获“贵州好新闻奖”。

他们这个通讯组,截止2014年,共向各报刊社投稿20000余篇,被采用4000余篇,获好新闻一、二、三等奖10篇;这个《法制与新闻》宣传栏一共出了501期,受到有关单位和群众好评。

由于他们通信组和《宣传栏》在法律上的大力宣传,东风村周边邻村和邻镇的村民,遇到弄不懂的法律问题都来咨询。他总是热情细致地给来访者解答问题,并给他们想办法出主意,从不收取咨询费。于是,有些当事人干脆请他写诉状或做诉讼代理人。他一般是帮人把官司打赢后才由当事人付给适当报酬。据不完全统计,从1988年到2014年,他的法律咨询客户逾万人,代写法律文书1200多件,诉讼代理案件400起。

方卿自1988年任东风村团支部书记以来,一直是东风村调解委员会主任或成员。村里许多即将升级的纠纷,都被他调解在萌芽状态。他调解民事纠纷,始终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以道德来感人,以谦让来说教,以规范的调节程序来达到调解目的,所以经他调解的纠纷,基本没有反悔的现象。20多年来,共为村民和周边群众调解纠纷1501起。

1989年,方卿到兴义荣盛水泥厂打工,之后考进兴义马岭化肥厂当《兴化报》编辑,干了几年。2000年他回到大山环绕的家乡,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扶贫基金会、华夏银行、晴隆县政府开办的“晴隆县小额信贷服务社”。他在“服务社”连干8年,为边远山区发放小额贷款800多万元,同时,实用技术服务弱势群体1.5万多人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2万余份。在他贷款支持、技术服务的农户中,80%的项目农户掌握了一至二门实用技术,靠滚动式贷款支持基本摆脱了贫困。大厂镇上虎村布衣女青年冯才英,在他的支持下,当过“豆腐西施”、“养猪大王”、“竹荪天使”,一举摆脱贫困步入小康。

方卿不但在写作、法律上有过人之处,特别在书法方面也很有建树。他学过“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等书法名家的体,近年来又攻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有一年,在全县职工书法大赛上获得第三名。

据了解,方卿今年以来撰写的《过年那些事》、《过年日记》、《新年喜吃苗家姑娘酒》等稿件,被《黔西南日报》“特别策划栏目”整版刊登,引起广大群众和通讯员的关注。他的一篇《羊年杂感》,讲述了改革开放30余年来国家的巨大变化,以短小的篇幅和饱满的热情,赞扬了党的各项惠明政策,催人奋进!

一棵壮苗,如果缺少肥料,是没有好收成的;一个人,如果知识匮乏,再优秀也成不了才。方卿在知识的海洋刻苦地遨游了一番,这一经历,给他今后的人生路带来了诸多收获。

“我要把自己自学得来的知识,巴巴实实地用于服务和改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因为,农村有一片灿烂而广阔的天地!”方卿说。

方卿,这个普通的苗族农民,用他刻苦自学得来的知识,正在朝着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追求着他的人生价值。

了解黔西南更多资讯,尽在亮点黔西南网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阅读。
亮点黔西南欢迎投稿,新闻邮箱:ldqxnw@163.com 有奖报料电话:0859 -3224873
 网友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姓名: (文明上网,从理性发言)
匿名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

亮点黔西南 版权所有 Ldqx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859-3224873 网站地图 投稿邮箱:ldqxn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