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谟县蔗香镇板陈村来了个“移民书记”
村里来了个“移民书记”
——记望谟县蔗香镇板陈村“第一书记”黄春勇
韦乐
“黄书记来了,快来家坐快来家坐”,一位70岁的老奶奶热情地拉着黄春勇的手说道。
黄春勇是一名县移民局干部职工,至今在移民局工作已有9个年头,移民工作经验丰富。在今年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中,考虑到蔗香镇板陈村是个“移民村”,且有过上访史,结合部门性质,选派了有移民工作经验的黄春勇到板陈村任第一书记。
板陈村位于蔗香镇西南部,地处黔、桂两省区的贵州望谟、册亨和广西乐业三县的结合部,南北盘江在此交汇形成红水河的源头(人称“两江一河”),村委会所在地距镇政府水路交通3公里,陆路交通8公里。行政区面积3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00亩。全村有七个组373户,总人口1243人,移民人口973人。黄春勇进村之前便做足了“功课”,了解了板陈村基本情况后,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板陈村是全镇交通最差的村,道路狭窄坑洼,晴天摩托车还勉强过得去,但是一遇雨天,不说是车,就是人走都困难。所以很多村民都选择了水路通行,但水路成本高且存在极大隐患。黄春勇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几经三番到县里反映情况后,得到县政府的重视,及时召开了县政府专题会议商讨修路事宜,目前已形成会议纪要,下一步将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黄春勇看到通村路已基本确定,又开始了下一步的走访工作,在开展遍访工作中,又一次让他深深地体会到交通不便的困难,特别是管或组、纳岜组、巧幕组之间虽只相隔5公里,但都是原始的山路,行走都要大半天。黄春勇心想,大路修建需要时间,但这通组路可以短期解决。于是他抓住“移民”这个优势,向单位争取了移民项目50万元,挖通了这5公里的路,惠及150户农户人家。
想要脱贫致富,最主要还是靠产业来支撑。板陈村产业稀少,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及搬迁时政府给予扶持的龙眼种植,龙眼价格虽然可观,但由于管理上问题,产量不高,零零星星不成规模。黄春勇了解到板陈村在土地上相对比较有优势,且气候适合亚热带水果种植,于是他召集村干部群众商议,能不能在连片的土地上种起相对易于管理的芒果树。达成共识后,黄春勇协调了移民项目95万元,种植了1000亩的芒果产业,惠及80多户,400余人。“待这批芒果种植出成效,将扩种到3至4千亩,”黄春勇满怀信心地说道。
“第一书记的责任是了解群众的需求,解决群众的困难”,交通、产业问题解决了,黄春勇还是没有闲下来。据他观察,村两委利用闲置的学校作为村级活动室,用于村干部办公场地及村级资料归放处。办公地是有了,但一遇到开群众大会的时候,地方就显得狭窄,门前虽有块坝子,但都坑坑洼洼,群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很是尴尬。黄春勇觉得,既然是移民村寨,还要多从移民项目方面入手,他又回到单位汇报,得到领导的支持,协调10万元把活动室门前这块坝子硬化了起来。他看着平整的场地说道:“现在场地整好了,还差一些器材,下一步打算去跑文体广电局协调一些篮板等健身设备,春节时组织村民搞一些文体活动,丰富一下村民的文化生活”。
黄春勇自打入村以来,一心为村里的事跑上跑下,一件件地落实。从村委会所在地金龙坡组到码头有800米的路程,坡度大,非常陡峭。但因陆路不通车,大部分村民的运输都过水路。一次,黄春勇来村的路上,看到两个村民扛着一筐龙眼运往城里卖,在下坡的时候差点就摔倒,他赶紧跑过去帮忙。这件事让黄春勇心里很沉重,他觉得不解决这段路,村民早晚要出事。于是他又“厚着脸皮”到单位要移民项目扶持,协调了29万解决这段路的硬化,目前资金已到位。
黄春勇充分利用移民局的优势,争取移民项目帮助“移民村”解决了很多好事、实事,村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移民书记”。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