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郎:一条路的故事与见证
桑郎,黔西南历史上的“东大门”,现如今已是脱胎换骨、焕然一新!桑郎,就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望谟翻天覆地变化最好的例证!
四十年前,在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桑郎镇,人们管路叫“马路”。说“走马路”,在当时意味着走的是很宽很平的路。而说“压马路”则是很浪漫的事了——和心仪的女孩一起走在马路上,这在当时的朋友圈和亲友圈,绝对是轰动新闻!
桑郎多山,这个望谟县的小乡镇就建在山间的一块小坝子里,往任何方向走,一问路,老乡随随便便一句“哦!不远,翻一个山,下坡就到了!”但是,真正走起来,才知道这一翻一下有多么艰苦。山便成了桑郎一大特色,房后是山、门前是山,四周都是林立的山峰,在山的怀抱里,那路也便成了名副其实的马路,人走都困难。
四十年前,桑郎南碑、白桑的孩子们每天早上都要在那高高低低歪歪扭扭坑坑洼洼的小路上走上半把个小时才能走到学校,而打搞、述里、木夜、卡加的孩子甚至要走五六个小时。假若是遇到下雨天,那又湿又滑的小路,常常摔得满身是泥。
那上学的路上,有当时小伙伴、现在的中年人们童年的快乐和不少痛苦的回忆。
特别是很多的路段几乎就是经四十多度的陡坡上上下下,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力气。每年的上学放假,那崇山峻岭间上上下下的小身影,是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的一代又一代桑郎人!每年收获季节,那一背背的玉米、稻谷、土豆等,以及建房子买的一块砖瓦和每一包水泥,乡亲们都是从那一条条小路上往家运送的。
四十年前的记忆里,桑郎的路是泥泞,是坎坷,是尘土飞扬,“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我和爸爸妈妈,每天和道班叔叔阿姨们早出晚归,维修唯一的一条通往外界的公路。三分钱一个立方米——那铺路的砂石,是道班工人们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
无数桑郎子弟,踏着这山路,走出家园,走向社会。路上,留下无数母亲送孩子上学时的惦念,送孩子外出工作时的叮嘱……
之后“马路”变成砂石路,车轧过的所谓的“路”是一条条白印儿,车行颠簸、人行硌脚。一个商人2000年初来到桑郎,丢下一句话就走“桑郎,好地方!但是,等路修好了,我再来”!
路的落后制约桑郎的发展,阻碍了前进步伐,路的变迁成了祖祖辈辈桑郎人的梦想。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入山乡,2015年兴义到望谟的高速路率先通车,路望谟人流行一句话“走,上高速!”现在,望谟到桑郎到罗甸的高速路马上通车,最近遇到的每一个桑郎人开始流行“国庆,来桑郎玩噢!半个小时就到。”如今桑郎,这光洁的柏油路、水泥路面上,霞光里,春风中,开满温馨的笑靥。乡亲们终于美梦成真,泥泞、落后的乡间小道已被写进历史,替代它的是快速便捷的通衢大道。
再见,难爬的马岭岗!再见,难走的孔明山!再见,高耸入云的蛮王城……凝聚桑郎和望谟33万少数民族群众的梦想,体现在今天的罗望高速、城镇道路、通乡油路、通村组水泥路宽阔的道路上,这的确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桑郎,黔西南历史上的“东大门”,现如今已是脱胎换骨、焕然一新!桑郎,就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望谟翻天覆地变化最好的例证!
经历时代巨浪的荡涤,“蛮王故里、布依古镇”以崭新的姿态迸发出另一片生机,“七星浪哨”还在歌声中和故事中咏唱,织女绣娘手中的针线更欢快地飞舞……一个更加美丽、锦绣、多彩的新家园,正沿着崭新的道路,阔步迈向新的历史征程!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