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黔西南行——让和谐之花绽放在群众心中
贵州省望谟县居住着布依族、苗族、瑶族等19个少数民族,其中,布依族人口占63.8%,是全国布依族人口最多的县。在这里,基层派出所民警坚持党的领导,时刻牢记“人民公安为人民”,主动排查风险隐患,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夯实乡村和谐稳定基石。
近日,记者走进新屯街道、大观镇和桑郎镇,见证基层派出所化解矛盾纠纷的实招实效,感受少数民族村寨的天朗气清人和。
预防在先
望谟县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县,群众热情好客,酒文化较为浓郁,因饮酒引发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
新屯街道新屯村村民黄某和其子黄某兵在家中饮酒后,产生口角,派出所民警接警后立即上门调解。
“酒要少喝,喝了酒很多话都会变味,很多矛盾纠纷都是由酒引起的,都是一家人,有什么不能好好说的呢?”面对酒后引发矛盾纠纷的黄某父子,新屯派出所民警劝说道。
为了倡导群众文明饮酒,派出所民警不管是在赶集日、还是进村入户走访时,甚至在街上,遇到爱喝酒的群众都会多唠叨两句。
“你们要劝亲戚朋友们少喝酒,酒后不能开车,酒喝多了伤身体,容易惹事。”在新屯街道,群众家办红白事的时候,民警都会上门劝导。
在大观镇,为全面完善“酗酒”风险防控机制,把乡镇卫生院纳入风险防控联动组织,进一步加强对酗酒风险隐患的及时处置和救助。
在桑郎镇,民警因时施策,在群众返乡高峰,强化宣传教育,对于平日喜欢喝酒、酒后容易闹事的群众,针对性主动上门,时时劝说打招呼。
提前介入
在各乡镇,村治保主任兼警务助理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一旦接到村里的矛盾纠纷线索时,会和村支两委一同上门核实情况,进行调解,让小事不出家门。
“要将矛盾纠纷调解好,得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和村规民约等,不能听信一面之词,要多方核实,调解时要融情于理,拿出印证材料,让大家都信服。”蒙兴艳是桑郎村的治保主任兼警务助理,作为桑郎村人,她熟悉本村村情,也能发挥自身优势,将矛盾纠纷这一“硬骨头”化为“绕指柔”。
对于难以调解的矛盾纠纷,警务助理会协请派出所启动多方联调机制,及时化解矛盾。
大观镇里穴村杨某三个儿子对赡养母亲的事情争论不休,治保主任就把电话打到了派出所。当晚,派出所民警、司法所、综治办、村干部、治保主任和村联络员到场调解。通过普及法律和亲情感化,三兄弟达成协议,共同赡养母亲。
邻里间的小矛盾,夫妻间的小摩擦,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家长里短,派出所民警不敢轻视,走进群众家中提前介入干预,了解群众诉求,增强群众对民警的信任感,有效防止民转刑案件发生,降低发案率。
大观镇派出所以村(社区)为单位,将社区民警,村干部、第一书记、联络员和警务助理都纳入矛盾纠纷排查小组,从日常的走访排查工作中发现矛盾纠纷,登记核实后,协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一同上门进行调解。
“通过警务助理和民警的走访排查,我们可以先介入、先调解,以防矛盾纠纷激化,成效不错。”桑郎派出所民警吴云波说。通过走访,发现村里黄某经常和妻子发生口角。于是,趁夫妻双方与父母亲都在家时,民警上门进行调解,最终,夫妻双方重归于好,避免了一场婚姻矛盾的扩大和升级。
回访巩固
为防止已经调处的矛盾纠纷出现回弹和升级,派出所民警会对已化解矛盾纠纷当事人和权益被侵害人等开展回访复查,深入了解群众对调解结果的反映情况。
“调解的最终目的都是让双方以后不再产生矛盾纠纷,所以我们每个季度都会进行回访。”桑郎派出所民警王波说。
在桑郎镇,民警不定时地上门进行回访,遇到群众出门在外,就通过电话、微信等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做好双方思想工作。
在新屯街道纳坝村村民张某家,民警再次登门进行回访,“现在还经常喝酒吗?没事也少喝一些,找份工作,多份收入。”张某笑着回答民警:“现在都少喝了。”
“因酒后产生矛盾纠纷并调解成功的,我们通过回访了解到,都没有再次发生矛盾纠纷的情况。”新屯派出所民警张万兴说。
派出所民警通过宣传,主动介入调解并进行回访,变被动为主动,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把风险隐患消除在初始,让群众顺心满意,也让辖区安定有序。
(韦景山)
责编:蔡荣涛 卢生龙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