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乡镇沿革简述
提要:区乡确立于20世纪30年末。清代,国家区划体系的末端是县一级,县以下则是“乡绅治理”,机构、人员是松散的。清末以县城为中心,根据地理方位分左里、右里、南乡、北乡,辖区是模糊的。1935年开始,贵州设行政督察区,兴义县属于第三行政督察区,全县设8个区公所,30个联保办事处,区设区长,联保设主任,以下是保、甲。1942年刘守刚任兴义县长,实施新县制,将联保合并划分为30个乡镇4个区。之后又有调整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坚持区、镇、乡、村的体制。农业合作化之后改为区、公社、大队、小队的体制。20世纪80年代中期恢复区、镇、乡、村、村民组体制。1992年撤区并乡,改为镇乡、办事处、村、村民组体制,后并村撤办事处。进入21世纪,兴义城区面积扩大,城镇化进程加快,部分乡镇融入城区,人口密度迅速增大,于是改设街道、社区,纳入城市化管理。如今兴义下辖10街道、21镇、3乡。这些地名是怎样来的?有些什么沿革?笔者结合地方典籍记载,作一番梳理,其中难免有不准确地方,抛砖引玉,若能引起思考,甚至辩论,未尝不是件好事。现分述如下。
黄草也称坝上,“地势高峻而平”(刘守刚:《兴义县政一览》),是黄草坝的简称。黄草坝始见于《明史》“天启三年(1623),沙如玉兵出黄草坝,袭马乃营。”这是正史中最早出现这一地名,大体可以推断黄草坝是黄坪营的驻地,始于明初。洪武十四年(1381),明朝开国名将沐英帐下将领景双鼎攻克黄草坝,驻地屯守。十六年,置黄坪营,以黄昱助克普安路有功,处以黄坪营地命屯守。黄草坝得名的另一说法是周边为岩溶地貌,盛产石斛,晒干后石斛为金黄色,当地人称为“黄草”。黄草坝是黄草的交易中心,故名。1638年徐霞客游历黄草坝,黄草坝已然是滇黔桂三省结合部的商贸重镇,《徐霞客游记》对其周边地理环境、风土人文情作了详细记载。当时黄草坝不过是一个集镇,却将此与许多州县进行对比。徐霞客惜墨如金,许多州县往往寥寥几笔,黄草坝则以7000余字叙述,当是非常慷慨了。明朝后期派州判治理黄草坝,形成土官、流官并治的局面。清雍正五年(1727)“改土归流”之后,黄氏土司迁出黄草坝至鱼龙一带,州判单独治理黄草坝。1748年筑城。1798年置兴义县,黄草坝成为县衙所在地。1941年黄草设直属区,辖黄草、安贞、永康、永安、布雄、崇仁、乌沙、枫塘、仁里等9乡镇。1946年黄草坝改名为义和镇。1950年12月设城关区。1952年专署迁兴义,驻黄草坝。1958年城关区改设城关公社。1984年设黄草坝镇,辖南北办事区。1992年撤南北区,设黄草镇。2003年设黄草街道。2010年划出部分辖区,设兴泰街道。2018年辖10个社区,国土面积8.3平方千米53个村民组。年末人口9.8万人。
坪东新中国成立初期,坪东辖区属于城关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坪寨社与东坝社合并设公社,名坪东,隶属下五屯区。1984年撤销公社,改称坪东办事处。1992年撤坪东办事处设坪东镇,辖坪东、木贾、枫塘3办事处。2003年设坪东街道。2010年划出部分辖区,设木贾街道。2018年年末人口7.56万人。2019年划出部分辖区,设洒金街道。坪东街道国土面积21平方千米。
桔山清末,丰都周壁赵氏家族中的一支迁居锅底塘、双凤山一带,仿下五屯刘氏家族筑屯堡自保,称安贞堡(原址在桔园中学校内)。1938年设安贞联保。1941年改为安贞镇,后改乡。1958年因桔山一带盛产大红袍,出口东南亚,加之“安贞”作为地名封建色彩较浓,改称桔山公社,隶属下五屯区。1992年撤桔山办事处、丰都乡,设桔山镇。2003年设桔山街道。2010年划出部分辖区,设丰都街道。2018年辖13个社区,国土面积52.3平方千米。年末人口26.8万人。
丰都雍正初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实施“改土归流”,黄坪营土司黄氏家族的一支生活于丰都一带,称“哄堵”,隶属黄坪营。清末泛称东乡。1938年设乡,名永安,马岭河赵家渡安龙岸坛罐窑改为永和,为“和平安定”之意。20世纪50年代初改永安为丰都,隶属于下五屯区。1992年隶属桔山镇,称丰都办事处。2010年6月设丰都街道。2018年辖5个行政村、3个社区,国土面积69.52平方千米。年末人口11.96万人。
下五屯源于明初景双鼎开发下五屯片区,最初10个屯。黄草坝地势较高,称坝上。靠近坝上的5个屯所在区域称上五屯。稍远的称下五屯,明朝中后期军屯色彩逐渐淡化。清代这一带的屯不断融合,称南里,亦称花阁五屯,是兴义著名的水稻产区,归兴义府直辖。清咸同年间下五屯刘氏家族筑永康堡。1938年设鸡场联保,后改称永康乡。1953年3月设下五屯区。1958年为了消除封建势力的影响,永康乡改称鸡场公社,下五屯改称下午屯。1992年撤下五屯乡、纳灰乡、坝佑乡设下五屯镇。2003年设下五屯街道。2010年划出部分辖区,设万峰林街道。2018年辖2个社区、5个村,国土面积51.1平方千米。
万峰林明清时期属“安平九寨”。民国时期属永康乡。1958年设纳灰公社。1984年改为纳灰乡。1992年改为纳灰办事处,隶属下五屯镇。20世纪80年代开始,纳灰一带旅游资源得到重视与开发,旅游部门将这一带锥状喀斯特地貌命名为“万峰林”,万峰林成为黔西南乃至贵州旅游的亮丽名片,为AAAAA级景区。2010年6月设街道,故名万峰林。2018年辖8个行政村,国土面积50.9平方千米。年末人口2.07万人。
木贾布依语地名,含义不详。清代泛称西乡。民国时期属于直属区。新中国成立后属于城关区。后隶属坪东公社。2010年6月设木贾街道,现已成为兴义城区重要的商贸区。2018年辖3个社区、3个村,国土面积79.9平方千米。年末人口为2.7万人。
洒金滇黔古道横贯自西而东全境,明末徐霞客由此进入黄草坝,《徐霞客游记》中称此地为“沙涧”。清改为洒金。新中国成立后为洒金大队、洒金村。因承担普安、晴隆异地扶贫安置人数3万余人,2019年8月设立洒金街道,辖康平社区、坝美社区、南兴社区、栗坪社区、洒金村,多所著名中学云集洒金,洒金已成为兴义城区著名的教育中心。国土面积20.3平方千米。2018年年末人口4.5万人。
兴泰原隶属黄草镇。2010年6月设兴泰街道,兴泰意为“兴旺发达,国泰民安”,由时任兴义市委书记的黄定承命名。兴泰街道办事处辖水新、水库、富民三个社区,其中富民、水库为城市社区,水新为农业社区。国土面积5.1平方千米。2018年年末人口2.1万人。
则戎明清时期属于布雄营土司管辖。“则戎”为彝语,含义不详。1958年设则戎公社。1984年称则戎乡。均隶属敬南镇。1992年撤安章乡、洋坪乡、则戎乡,合并设立则戎乡,乡政府驻安章。安章又称淹章(音安),是一个古老的布依寨,《徐霞客游记》云“黄草坝往南三十里为安章,安章往南三十里为巴吉”。1935设崇仁乡于安章,1950年12月设崇仁区。后撤区。按理说新设则戎乡称安章未尝不可,但是则戎公社因70年代中期炸石造地闻名全省,提炼出“则戎精神”,为保留则戎这一老典型,故保留则戎乡称谓。2019年8月改为则戎镇,辖1个社区、10个行政村,国土面积108.6平方千米。2018年年末人口2.45万人。
南盘江原名巴结。明末徐霞客在其游记中称“巴吉”,布依语,意为河口。南盘江兴义段称红水河,红水河自西北而东南分上江、中江、下江三段,巴结为下江段重要码头,有轮渡直通广西。雍正五年设册亨州同,巴结亭隶属之。1798年置兴义县,连同者安亭划归兴义。1955年11月设巴结布依族乡。1958年设巴结公社,隶属泥凼区。1984年7月撤巴结公社改称巴结镇。1992年撤巴结镇、歪染乡、箐坡乡、坝艾乡,设巴结镇。2012年改称南盘江镇,辖9个行政村。国土面积148.9平方千米,其中万峰湖水域面积36.8平方千米。2018年年末人口2.41万人。
敬南清末,雍正以前布雄营。敬南称大狗场,坝戎即今天的新场称为小狗场。按十二生肖的顺序,12天赶集一次,敬南为狗场天戍日赶集。之所以大小之别,不仅是集市的大小,还有设场的先后等因素。光绪末年,游勇在广西活动频繁,为了防堵,在大狗场驻扎靖边团营。1902年游勇之乱平定之后,地方得以安宁,于是改大狗场为靖南,“靖”是安定的意思,“靖南”意为兴义县南部安定下来。1941年民国政府实施新县制,靖南设区,辖靖南乡、永安乡、应钦乡、布雄乡、崇仁乡、箐口乡、五舍乡、新场乡。新中国成立之后,游勇定为广西“三点会”农民起义,不再视为“匪”,将“靖”改为“敬”,以示民族平等。1953年3月设敬南区。1992年设敬南镇,辖12个行政村。国土面积156平方千米。2018年年末人口4.06万人。
泥凼《兴义府志·屯寨》称泥当寨,隶属于捧鲊营管辖。民国之后设乡,称泥荡,隶属靖南区。1942年7月,区署由靖南移泥荡区,辖新场、应钦、五舍、箐口、仓更等6乡。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泥凼区,“凼”取龙荫大山之下的洼地之意,辖泥凼、乌舍、巴结、歪染、箐口、达力。1992年改为泥凼镇,下辖泥凼、乌舍、梨树坪3个办事处。2018年辖9个行政村、1个社区,年末人口3.09万人。国土面积135平方千米。
仓更《兴义府志·屯寨》称仓梗寨,“仓更”为布依族语,意思是“山坡上的寨子”。1954年设区(九区),辖鸡场、仓更、洛万、沧江、坝达章等。1992年设仓更镇,辖扯鸿、仓更两办事处。仓更河谷是兴义市重要的早熟蔬菜基地。2018年辖3个行政村、1个社区,国土面积71.8平方千米。年末人口1.42万人。
沧江“沧”,布依语为三,“江”为中间,“沧江”意为三个地方中间的寨子。“沧江”作为地名始见《兴义府志·屯寨》,属捧鲊营管辖的布依村寨。1958年设沧江公社,隶属仓更区。1984年改为沧江乡,隶属仓更镇。1992年撤区设沧江乡,辖沧江、坝达章两办事处。有“飞地”数百亩位于南盘江对岸的广西境内。2018年辖6个行政村,国土面积94.7平方千米,其中万峰湖水域面积12.6平方千米。年末人口1.11万人。
洛万洛万为布依语地名,意为“大榕树下的寨子”。始见《兴义府志·屯寨》,属捧鲊营管辖的布依村寨,有数百年历史,当时称罗万。1958年设洛万公社,隶属仓更区。1984年,改为洛万乡,隶属不变。1992年撤区,设洛万乡。2018年辖6个行政村,国土面积160.78平方千米。年末人口1.38万人。
捧乍原称捧鲊,明初于县境所置“三营”之一,为龙姓土司管辖,下有58寨。“捧鲊”系彝语,意为岭外之州,言其边远。明朝后期土司势力衰落,汉人逐渐迁入。雍正五年“改土归流”之后,朝廷在此设巡检,驻兵300余人。乾隆四十八年筑石城,设城门及炮台。1913年民国成立之后撤兴义府,设黔西道,捧鲊设分县。1938年撤分县设捧鲊联保镇。1942年设镇。1958年捧鲊区辖捧鲊、发玉、发猛、铁厂、恫利、长湾、养马等公社,为便于认字,“鲊”改“乍”。1984年7月撤捧乍公社改设捧乍镇,隶属不变。1992年设捧乍镇,辖捧乍、发玉、养马、发猛等办事处。2018年辖10个村、1个社区。国土面积148平方千米。年末人口3.59万人。
鲁布格位于红水河上江区域,地势险要,隶属捧鲊营。雍正之后,设鲁布格汛。1938年属捧鲊联保。1959年改为公社。1987年因鲁布格电站修建,改发玉乡为鲁布格镇。2018年辖4个行政村,国土面积59平方千米。年末人口1.45万人。
七舍古称南龙坝子,属布雄营土司管辖。雍正之后,玉米、洋芋等作物在县境大面积种植,乾隆年间有邓、严、邵、金等七姓人家逐步迁入,分占坝子及附近山头,故名。1942年设区,辖七舍、捧鲊、发玉、田湾、龙场、佳克等5乡1镇。1950年12月,辖七舍、龙场、田湾、丫口寨、革上等地。1953年3月撤七舍区。1954年3月增设七舍区(十区),辖区有所变化。1992年设镇,辖七舍、革上2办事处。2018年辖6个行政村,国土面积116平方千米,年末人口2.36万人。
猪场坪“坪”为当地人对山间平地的称呼,附近有冷家坪、梨树坪即为此意。“猪场坪”意为猪场天赶集的山间平地。民国时期设田湾乡,隶属七舍区。新中国成立后设猪场坪公社。1992年设乡,辖猪场坪、丫口寨、田湾、长湾4办事处。2018年辖8个行政村,国土面积96平方千米。年末人口2.34万人。
雄武彝语地名,含义不详,属布雄营。民国时期属龙场乡。1958年设雄武公社,隶属七舍区。1992年设乡。2018年辖4个行政村,国土面积69.7平方千米。年末人口1.79万人。
三江口原名恫利,布依语地名,意思是“大田坝中的寨子”,为红水河上江区域,属捧鲊营。雍正后设白云屯汛,派兵驻守。1958年设恫利公社,隶属捧乍区。1992年设恫利乡。因八达河等三条河交汇境内,更名为三江口镇。2018年辖1个社区、3个行政村,国土面积89.3平方千米。年末人口1.4万人。
乌沙彝语地名,彝族中有乌撒部一支居住于此,故名。明朝属于黄坪营土司,革里、佳克、泥麦古均系彝语地名。1942年设乌沙、革里、佳克三个乡。1950年12月设区,辖乌沙、革里、佳克、白碗窑、岔江。1992年设镇,辖乌沙、革里、佳克、岔江等办事处。2018年辖8个行政村、1个社区,国土面积139.32平方千米。年末人口3.6万人。
白碗窑雍正之前属布雄营土司,是黄草坝通往云南昆明的咽喉要道,明清时期即开始陶瓷生产。1942年设龙场乡,隶属乌沙区。新中国成立设白陶厂,生产碗、花瓶等。1958年设白碗窑公社。1992年设白碗窑镇。2018年辖1个社区、7个行政村,国土面积119.42平方千米。年末人口3.25万人。
威舍原属盘县,布依语地名,意思是“山峰俊秀”。1914年兴义人刘显潜任贵西道尹,连同法哈、猪场、独家村等划归兴义。1958年设公社,隶属马岭区。1992因南昆铁路修建,设镇是南昆铁路最重要编组站之一,带动了工业的快速发展,被誉为“火车拖来的开发区”。2018年辖4个村、1个社区,国土面积88.7平方千米。年末人口1.94万人。
马岭因马别河东岸一山岭酷似骏马而得名。1941年改纳省联保为马岭镇。后设区,区署驻马别桥,因桥在马别河上而得名。1950年12月设区,辖马岭、纳省、威舍、枫塘、品甸、泥溪等地。1984年7月撤马岭公社设马岭镇。1992年撤区设马岭镇,辖马岭、纳省两办事处。2012年镇政府迁龙井。因融入城区及扶贫安置等因素,2019年8月改设马岭街道。2018年辖3个社区、4个村,面积36.7平方千米。年末人口2.02万人。
清水河原名品甸。品甸南侧有泥炭湿地,民间称山间沼泽地为“甸”,故名。1958年设品甸公社,隶属马岭区。1992年设镇,辖品甸、泥溪二办事处。因南昆铁路上有清水河大桥,被誉为“亚洲第一高桥”,故改名清水河镇。后设清水河开发区。2012年兴清快速通道建成,镇政府迁泥溪。“泥溪”为布依语地名,意为“山谷中的寨子”。2018年清水河镇辖7个行政村、2个社区,国土面积161平方千米。年末人口3.22万人。
顶效布依语地名,意为“绿色水塘”,最初指绿荫大寨及顶效龙潭一带。清代顶效、楼纳一带属于普安州直管,后属盘州厅,民国初年属盘县。1914年调整插花地,连同楼纳划归兴义县。1940年以后,兴安公路、兴兴公路相继通车,且交汇于顶效,顶效迅速成为兴义县东部的交通枢纽和商贸重镇。1942年设顶效区,辖顶效、万屯、鲁屯、郑屯、坡岗、兴化、马岭、威舍、品甸等9乡。1950年12月顶效区辖顶效、楼纳、坡岗、鲁屯、万屯、新化、佐舍等乡。1954年4月郑屯区并入顶效区(八区)。1984年7月撤顶效公社设镇,为区署所在地。1992年撤区并乡,顶效镇辖顶效、楼纳两办事处。2018年辖13个行政村,国土面积172平方千米。年末人口7.01万人。
郑屯明初以来属右里,为右里10屯之一。乾隆年间筑右里营盘于郑屯寨西侧一孤山之上,营门石匾上书刻“右里正屯营盘”。《兴义府志·屯寨》记载,兴义置县时称“郑屯”,置右里23屯寨之首,属兴义县。1914年坡岗箐划归兴义。1938年属于楼纳联保。1942年设郑屯乡、坡岗乡。1953年3月设郑屯区(九区)。1954年4月并入顶效区。1958年设公社。1984年设镇,隶属顶效区。1992年撤区并乡,设镇,辖郑屯、坡岗两办事处。2018年辖7个行政村,国土面积146.7平方千米。年末人口3.03万人。
鲁屯古称“鲁广四夷”,彝语地名,含义不详。明初设右里千户所,为李氏世袭屯堡,改称鲁屯。清初称右里,至雍正初年辖屯寨二十三。鲁屯为兴义府城通往新城、普安州的要冲,“改土归流”之后李氏家族重视文教,鲁屯遂为兴义县与黄草坝并立的文化中心。1958年设公社,隶属顶效区。1984年7月撤鲁屯公社设鲁屯镇,隶属不变。21世纪初因南昆铁路、汕昆高速公路过境交通枢纽地位重新凸显。2018年辖4个行政村、一个社区,国土面积64.5平方千米。年末人口2.96万人。
万屯明初以来属右里,为右里10屯之一。北部佐舍、倮黑一带属鲁础营彝族土司管辖,其西部属黄坪营。1942年设乡。1958年设公社。1984年设镇,隶属顶效区。1992年撤区并乡,设镇,辖万屯、佐舍、新化3个办事处。2018年辖1个社区、10个行政村,国土面积179平方千米。年末人口4.9万人。(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王仕学)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