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种养有“钱”途
亮点黔西南讯(通讯员 张洋忠) 18岁,他走出大山,漂泊异乡在打工浪潮中锤炼。20年后,因为执着的创业信念,毅然放弃高薪工作,回乡创办属于自己的养殖基地,发展林下种养业走出了一片新天地。他就是贞丰县生源特色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天松。
现年38岁的王天松,出生在贞丰县白层镇纳笑村,上世纪90年代初,打工浪潮席卷布依山寨,1991年,初中毕业的他憧憬着自己的理想,背上行囊踏上了南下打工的行程。
在浙江,王天松进入福州家业家禽有限公司,应聘了一份月薪1200元的养殖场清洁工作,同乡们纷纷去各种各样的工厂,都觉得去到大城市就要做工人,去养殖场扫地的工作还不如就在农村。然而,王天松不这样想。
“看起来越是简单的工作越有可能出成绩,三十六行行行都可以出状元,我就想利用这个打工的机会多学一点技术。”王天松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养殖场3年间,王天松总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走,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得有模有样,他做事的认真和踏实得到了赏识,从进入养殖场到2000年,王天松慢慢地从一个打扫鸡粪的角色,逐步成为配送饲料工人、技术人员助理、骨干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他的工资也从1200元增加到了3000元,同时,也掌握了娴熟的养殖技术。在别人眼里,一份不起眼的工作被执着的王天松干出了头,干出了样子。
2000年底,做事执着从一而终的王天松面临又一个选择,由于搞城市建设,他所在的养殖场需要搬迁,创业的念头已在心底萌芽,他放弃了继续在养殖场打工,成功应聘到一家香港企业在广东创办的制革厂,做了一名皮具加工工人,王天松诚实肯干、吃苦耐劳的性格,很快得到了老板的器重,被公司选派到意大利、新加坡等国学习。一年后,不负公司领导厚望,他拿到了一级制革工程师职称,回到国内负责浙江省周边地区的市场销售,年薪20万元人民币,成为了打工者中的佼佼者。
2009年初,王天松毅然放弃高薪工作,凭借自己在浙江、广东打工学习到的技术,和两个朋友商量后,一个月的时间,在浙江建立了一家养殖场,到年底的时候,养殖场初见效益。他又作出了一个抉择,退出养殖场股份,选择回到家乡,就为了实现20年前自己的创业梦想。
“我一直就想回家创业,因为家里父母都有高血压,身边离不开人,我在家创业又能照顾父母也能赚钱。”
回到家乡的王天松深入到全县各个乡镇,综合考察各地的气候、环境、水源等情况,选中了珉谷镇顶肖村,投入资金40万多元,以每年6万元从当地83户农户中流转248亩经果林作为林下养殖基地,补种了基地中的桃子、李子、葡萄等树苗,建起了400多平方米的养殖厂房,并远赴湖南购买5000羽雪峰乌骨鸡鸡苗。2010年,他创办的林下养殖取得了初步效益,出栏商品鸡2万羽,产值80万元,2011年出栏8万羽,产值320万元。
为做到产销一体化,王天松采取循环养殖的模式,购买了孵化机,建起了鸡苗温室,精挑细选种蛋孵化,每月均有商品鸡出栏销售,由于科学养殖,科学管理,他养殖的商品鸡品质好,受到市场的青睐,在贵阳、安顺等批发市场一路俏销。
“我们养的‘金谷黄’鸡一直都是林下散养,基本上都是自然采食,早上一放就全部在树林里采食,运动量大,每天吃的青饲料多,所以卖出来的鸡价格高。”王天松如是说。
为实现自己带富一方的创业梦想,2011年,王天松注册成立了生源特色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社员8名。在基地的带动下,现已发展林下养鸡农户62户,养殖规模在2000羽以上的就有18户,农户从基地学到养殖技术后,每年出栏两期商品鸡,促进养殖农户每户平均增收1.8万元。
由于经果林基地桃子、李子等树种老化,王天松又在套种上做起了文章。2012年,王天松投资36万元在经果林下栽种太子参100亩,投资12万元栽种葛根100亩,采取以短养长的方式使林下种养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现在,在王天松与妻子韩忠美的精耕细作下,太子参、葛根长势喜人,与中药材公司和葛根加工厂分别签订了收购合同。
种养基地效益逐年提升,回乡创业发展的梦想逐步实现,而王天松却不满足,他再次投入资金,正在建设3个饲养大棚,扩大养殖规模后,今年下半年可实现商品鸡出栏10万羽。王天松一边扩建养殖基地,一边规划培育优质鸡苗,采取基地+农户+公司的运作模式,将基地培育的鸡苗发放给周边群众养殖,基地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回收商品鸡,让群众共同致富。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