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门山美丽乡村建设 靓村寨鼓腰包爽精神
——贞丰县龙场镇对门山“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绘就山水田园小康村
龙场镇对门山村全景。
贞丰县龙场镇对门山村,一个昔日古朴的布依族村寨,听说已今非昔比:干净、整洁,依寨串户的水泥路连接着家家户户,白花花的自来水接进每家水池里,盏盏明晃的路灯照亮了布依村寨的每一个角落……走进贞丰县龙场镇对门山村,村寨建设让你眼前一亮。小康路、小康房等“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正让这些偏处一隅的布依山村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绘就山水田园小康村
10月31日,记者在该县龙场镇的对门山、定塘等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点看到,这些村寨除房屋美化、道路整洁外,还建起了供群众休闲娱乐活动的文化广场、文化长廊等公共服务设施,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而且改变了精神面貌、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幸福指数”。
据村计生专干张学华介绍,今年以来,该村紧紧抓住“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契机,围绕“一房二路三产业”抓对门山村的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民居改造、文化广场建设、通村油路建设,村寨环境美化亮化。目前,按照规划启动建设资金总投入1665.28万元,其中:民居改造141栋705万元,铜鼓广场建设工程126.58万元,广场绿化种植工程8.9万元,文化墙建设工程12.23万元,文化艺术品装饰工程83.68万元,村委会、卫生室、计生室建筑改造工程32.07万元,寨门门头改造工程13.44万元,悠闲亭4个共40万元,“一事一议”项目(涉及串户石板路、污水处理、寨内绿化、铜鼓展示中心建设)210万元,通村油路建设工程4.1公里410万元,广场建设征地10.1亩23.38万元。
记者走进对门山村一家平安家庭示范户余天伦家,新颖别致的农家庭院让人眼前一亮,房前有水、屋后有山、檐下有亭,人民生活富裕了,居住条件极大改善,广大农村旧貌换新颜。“高速油路穿村过、汽车进村子来、田间地头机耕道、出门走路不湿鞋、房改项目造新居、农家庭院靓起来”。这首歌谣道出了对门山村村民们的心声。这一切正是对门山村“四在农家”创建、新农村发展的真实缩影和写照,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真正体现了“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
走在穿村而建的串户路上,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古朴热情的新农村气息,村民们高兴的诉说着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给对门山村带来的可喜变化,“现在水变清了,路变宽了,我们村的绿化、亮化可一点不比城里差。”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打开了话匣。
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中,对门山村在认真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充分结合自身实际,依托区位优势、依托项目建设、借助田园风光、借助民族风情,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以“一路二房三产业”为抓手,以布依“铜鼓文化”为着力点,向上争取项目,整合各部门资金认真实施,打造最具特色的“铜鼓文化”民族村,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有机统一,努力丰富和深化“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内容,进一步构建和谐新农村。
传承布依铜鼓文化,构建民族团结新村
对门山,这个布依族占80%的寨子里,每逢寨子里的喜庆节日、婚丧嫁娶等,铜鼓都会一次又一次奏起,远至5公里外的地方都能听到它清脆的鼓声。每当铜鼓奏起时,男的一排,女的一排,歌词则随心而唱,打击者根据不同的情况奏出不同的调子,用节奏来表现喜怒哀乐。只要铜鼓一奏起,不仅是布依族,远近的各族乡亲都会前来凑热闹。农闲时节,村民们还自发围坐的广场上,唱着山歌、弹奏起乐器。新农村、新风貌,一幅幅和谐美丽的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全村共13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613户,2974人,中心村寨对门山组民居坐落有序,四周青山环抱,环境宜人,村民保留着浓厚的布依族文化。该村至今保存有两面唐末“灵山型”雌雄铜鼓,其铜鼓十二则是布依族最为珍贵的打击乐器,至今已有1000多年。2005年,“布依铜鼓十二则”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对门山村充分利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铜鼓十二则”文化资源优势,按照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将民族文化送进村寨、送进校园,有效传承民族文化,曾先后荣获“五好”基层党组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在群山环抱的对门山村寨前,崭新而又宏伟的寨门矗立在眼前,穿过寨门,别具一格的铜鼓文化广场格外引人注目,广场四面石鼓围绕在四周,浮雕墙、文化墙、长廊凉亭、篮球场、乒乓球场等一应俱全。在广场一角远眺村寨,长长的通村路延伸到千家万户,潺潺流水萦绕在房前屋后,青瓦蓝墙式特色布依族村寨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格外耀眼。
在村前铜鼓广场上,每天晚上都有或多或少的村民聚集。“只要不是农忙,我们每天都会来转转,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心情好。”28岁的妇女吴光芹说,“跳舞不是城里人的专利,我们农民也能跳。我们姐妹们早就约好了,等广场建设完成投用后,将会自发到这里来跳‘坝坝舞’呢。”
“城里人都管我们这儿叫别墅群。”望着自家整洁的房屋,贞丰县龙场镇对门山村70多岁的村民余雁虎满脸自豪。老余住的房子是典型的“黔北民居”--青瓦、白墙、雕花窗,没有围墙的院子里除了一片水泥平地,还有一个小“花园”,里面种着一些花草、小葱、小白菜等。
“从没想到会发生这么翻天覆地的变化。”老余说,以前住的是破旧的老房子,村里都是泥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楼”,平整的水泥路修到家门口。老余还说,现在的农村交通好了、环境美了,吃的比城里人还安全,空气也比城镇里清新,城里人都往乡下跑,“农村人比城里人幸福多了。”对门山村的变化得益于今年实施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的直接体现。
“村寨靓起来”还要“腰包鼓起来”
在修“房屋”这个面子的同时,对门山村两委更顾及群众“腰包”这个里子。2014年,对门山借鉴余庆县“四在农家”经验,以小康社会建设为目标,广泛开展了以“富、学、乐、美”为主要内容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实基础。“不能只美化房屋外观好看,里面很脏、很乱、很难看。”对门山村支书余雁伟说,近年来,村民们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让百姓“房子建起来,让村寨靓起来”。
2013年,对门山村农民人均收入6130元,高于全镇平均水平。全村常年有700多人外出务工,年收在1500万元以上,如:村民陈兵家,他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在外打工,现在已升带班组长,每月工资6000多元,今年春节回来新修了一栋三层楼房。过去,村里的农业以传统的种养业为支撑,除种植水稻、玉米、小麦外,村两委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引导群众由种“粮食作物”向种“经济作物”转型,让农村种植业转型升级,带领群众种植烤烟、高梁、苡仁米、核桃经果林等经济型农作物,多渠道助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据村副主任(计生专干)张学华介绍,今年,该村种植烤烟农户80余户面积1180亩,按平均亩产4000元计,全村今年的烤烟总收入近600万元。目前村里的种烟大户有陶先刚、余雁江、刘其琼等7 户。陶先刚家今年种烤烟25亩,由于天随人愿,他家的烤烟特别好,烤烟收购时,陶先刚出售烤烟7000多斤,比原订计划6000斤多卖出1000斤,除去成本后收入近7万元;村里种植高梁的有100余户面积300多亩,亩产800斤左右,按目前市场价2元/斤计算,收入近50万元;种苡仁米的120余户200多亩,其中村民余雁勇今年种植5亩,收入1万多元;此外,全村还种植经果林600亩、油菜2000亩。
谈及未来的发展,村支书余雁伟欣喜地告诉笔者:“下一步全村要打开思路,保留好最原始的田园风光,规划农耕文化体验区,布局一些经济价值高的农耕产业。通过农业、生态、人文、自然及民俗文化等资源的有机结合,突出乡村游乐、农家小院、民俗风情、产业基地,形成融自然风光和乡村农业为一体的生态通道。”(朱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