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欣
“嗡……”清明过后的贞丰,草长莺飞,柳绿花繁,农历三月初三这天,一阵阵长号声从县城西南方向的山腰上传来,那声音来得浑厚浓烈,久久回响在群山之间,直至远方。闻声寻去,这是来自贞丰县永丰街道办坡旗村坡孔布依寨的“三月三”祭山仪式中的声音,也是来自千百年来布依族文化记忆的历史回响。
坡孔布依寨离贞丰县城并不远,沿着蜿蜒环山的泊油路行车十余分钟,一路行至县城西南面半坡盘坐着的村寨,那便是有600多年历史的坡孔寨子。平日里的坡孔寨,好似城喧外闲得的一分宁静,白墙灰瓦的布依民居镶嵌山腰,又常与古树、青山、花鸟相伴。而农历三月初三这天,寨中却显得格外热闹。
老人和孩子围坐在老树下或寨口旁聊天嬉笑,勤劳的妇人在寨中央搭起了炉灶,准备着待时祭祀和接待客人的菜肴,能歌善舞的布依男女早早地来到寨口,唱起了山歌,舞起了草龙,响起了炮竹,手捧着香甜米酒迎接来自广州、广西、云南、贵定等四面八方的客人一同庆祝“三月三”祭山佳节。
“人的生命和生存依赖的东西,对于人来说都是神。”费尔巴哈所说的这一点,在布依族的文化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他们崇尚自然,感恩宇宙给予的万物恩赐,并把大自然的山、水、天、地敬为神灵,一年中会有几十次祭神的仪式,而“
月三”正是其中最为隆重和传承久远的仪式之一,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南龙志·地理志》就有记载:“……每年三月三宰牛祭山,各聚分肉,男妇筛酒,食花糯米饭,……三、四两日,各寨不通往来,误者罚之。”
早上9时许,几位身着藏青色布依长衫的摩师来到寨中央,口念福咒,围观的寨民和游客顿时安静了下来,祭山仪式在庄严而神秘的气氛中正式开始。只见领头的摩师手执摩剑和角符走在队伍最前面,十余位其他摩师紧跟其后,一些敲打着锣鼓手,一些推着象征庇护神灵的龙船,按一定顺序逐家扫寨,祈求寨内吉祥安定。跟随摩师,众人来到了农户家中,领头摩师在各家准备的冷饭和凉水前口念咒语,又舞动手中摩剑,将碗中凉水含于口中,四下喷洒,然后再把寓意运势的两扇角符从空中抛下,为主人家祈求来年顺利,六畜兴旺。
祭山中最为神圣的环节要数祭山神了。摩师和德高望重的寨老们带着众人来到山神庙前,洗净双手后,领头的摩师一声令下宣布“祭祀开始”,一边口念摩经祭语,一边主持众人转场祈福。待转场礼毕,一旁的鞭炮声轰隆响起,参加祭祀人便虔诚地向山神九跪三磕头,杀鸡宰猪,烧香化纸,以祈求山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幼平安等。
祭山神后,求雨和封虫也是祭祀中必不可少的。参与祭山的各家户主身披蓑衣,头带篾帽,陆续来到了山神庙前,手端陶钵列队,等待摩师诵经施雨。“封虫时,摩师会念咒掩埋骨物,以示封死蚊虫,祈求庄稼茂盛。”布依摩师韦文必介绍道:“‘三月三’在布依节日中被看得十分重要,整个过程气氛庄严肃穆。”
当看完整个祭山神时,一旁观看的十几位广州游客或目不转睛,久久不肯离去,或竖起了大拇指,深深地被浓厚的布依族文化所折服。“早就听闻贞丰布依族的风情独特,特意来参加这里的‘三月三’祭山节活动,也是我第一次看见少数民族的祭祀活动,没想到如此的神圣与热闹,让我们领略到其他地方难有的民族文化。”来自广州的游客秋盈告诉笔者。
这边的祭山才刚完毕,寨边最高处的山坡上已燃起了袅袅炊烟,布依村民们很快搭起了一座又座的火炤,炒起喷香的农家腊肉,盛上白、黄、紫的花糯米饭,邀请朋友和客人共享菜肴。一时间,烹饪声、欢呼声交汇一起,寨民与游客一
沉浸在喜悦的气氛中。“家里的老人、小孩和妇女会挑上家里的花糯米饭、腊肉、糍粑,到寨外山上生火做饭‘躲山’。”村民梁先兰说,“没有摩师的呼喊,我们都不能回寨,这是祖辈传下来的,表示尊重山神。”
中午时分,寨中又掀起了欢快的热浪。来自广西、云南、贵定、兴义的嘉宾们和当地布依男女齐聚村寨中央的广场中,又是吹起木叶、勒尤声声,敲打铜鼓隆隆,又是唱起浪哨传情,舞起妖娆身姿,观看的群众站满了广场和山腰,听到即兴之处更笑声四起,引吭高歌,又跟随欢快的节奏一同舞动,霎时间,浓厚独特的布依风情在这舞台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广西省西林县壮族学会的邓忠武也不禁被现场的气氛所感染,说道:“真是太热闹!太隆重了!壮族和布依族的节庆虽有相似之处,但相比之下,这里的风情更加浓厚,让人来了一次还想再来。”
据贞丰县布依协会学者王文信介绍:“从古至今,‘三月三’是当地布依族的一大盛事,既是布依族的自身的欢庆,更是对敬奉神灵的尊重。近些年来,‘三月三’布依族祭山节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越来越多的重视,布依历史文化也得到了更好传承与发扬。”
傍晚,品尝完布依族丰盛的美食后,一年一度的“三月三”佳节在欢庆的歌声笑语中慢慢接近尾声,当一切都恢复往日宁静时,那低吟的长号声似乎还在山中回响,那声音将传到更远更广的地方。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