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州直

引进外地人才 用好天下英才 45万人才汇聚黔西南

2021年04月22日 07:53:21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钱凌芸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安龙县的贵州福顺三友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董事长、技术总监、高级农艺师邹存兵热情地介绍了公司的发展状况。该公司自2017年入驻安龙以来,组建了食用菌产业技术服务团队,目前拥有研发人员1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3人,其他相关技术人员15人,在细胞储存与临床应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先后被授牌为贵州省食用菌技能培训基地、贵州省人才基地。

  近年来,黔西南州引进了像邹存兵一样的大批高层次人才,助推全州高质量发展。据统计,全州共有人才资源总量450394人。其中,党政人才13300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78454人,专业技术人才115551人,技能人才178251人,农村实用人才64838人。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十三五”以来,黔西南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健全人才政策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统筹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和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聚力构建了具有黔西南特色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坚持党管人才,精心编织“制度网”

  人才活力能否充分迸发,关键看体制机制是否健全完善。

  黔西南州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密切配合、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强人才机构和人才工作者力量建设,建强基层人才工作队伍。州委、州政府出台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推动人才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高层次人才津贴实施办法、州管专家选拔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致力营造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宽松优质政策环境。

  据州人才办副主任黄初化介绍,政策文件出台后,黔西南州形成了以宏观政策文件为统领、N项配套政策为补充的全方位政策体系,为打破西南地区集聚人才难度大的困局找到了一把金钥匙。

  “黔西南州在人才的政策待遇上,敢下血本,舍得投入。对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最高可享受150万元的一次性购房和生活补贴,最高可享受10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最高每月可享受2万元的人才津贴,入选国家、省级高层次人才计划项目的同等匹配奖励经费,对培养人才突出的单位最高给予50万元经费支持,对自主培养的博士同等享受引进人才待遇。”黄初化说。

  坚持外联内引,拓宽渠道“聚英才”

  “是黔西南对人才的那份渴望,让我留了下来。”近日,在贵州鑫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究员姚元根和团队成员一起,正在中试装置进行技术变更和升级。

  姚元根及其团队在兴仁市扎根的6年间,主要以研究煤制乙二醇发展技术为方向,已建成万吨级煤制乙二醇中试装置,并在2018年9月通过由中石化联合委员会中试成果标定,各项指标均达到同行业优秀水平。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年来,黔西南州积极转变人才工作理念,加大引才力度,实现从“引进外地人才”向“用好天下英才”转变。依托贵州人才博览会、赴省外知名高校专项引才活动等载体,定期发布人才岗位和项目需求,探索实施“人才+项目”引才模式。“十三五”以来,共发布人才需求4974个,全职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1547人,含博士研究生43人,硕士研究生646人,高级职称42人。

  通过“星期天院士”“候鸟型专家”等方式,引进一批院士、专家、科研工作者及人才团队到黔西南州开展技术攻关、项目合作、咨询服务、技术指导。“十三五”以来,引进“百人领军人才”2人,“千人创新创业人才”3人,建立“院士工作站”5个,引进2300余名院士、行业首席专家、知名专家到黔西南州开展技术指导和项目合作。

  打破“筑巢引凤”的惯性思维,到有凤凰的地方筑巢,黔西南州还主动与宁波市设立联络窗口,并与宁波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签订《全面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合作协议》,全面推进人才交流协作。“十三五”以来,引进宁波1030名高层次人才到黔西南州挂职帮助工作,引进技术61项。

  坚持以育为本,多措并举“育人才”

  在贞丰县鲁容乡,人才匮乏一直是制约该乡产业发展的老大难题。思则变、变则通,黔西南州通过外引内培,依托中国热科院、省农科院优势专家资源,13名专家到产业点上建立“省级人才基地”“热带水果科研工作站”,大力开展乡土人才培训,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的产业人才队伍。

  截至目前,鲁容乡形成了以2000亩百香果科技示范园和3000亩芒果科技示范园为核心,辐射带动种植百香果1.37万亩、芒果3.18万亩的产业规模,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100个产业脱贫典型之一。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在用。黔西南州创新方式育才,探索实施州管专家、筑梦青年、优秀科技人才等相互衔接、梯次递进的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国家省级人才计划(项目),有计划地遴选一批技术骨干进行重点培养。先后选派63名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参加“西部之光”“甲秀之光”访问学者研修提升,采取派出去、引进来相结合,先后培训各类人才43.3万人次。

  立足本地特色,推进人才工作平台建设。“十三五”以来,全州获批国家、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7个,培育州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院士工作站5家,省级大学科技园1家,省级众创空间4家,州级众创空间12家,省级星创天地6家,获批省级人才基地5个,国家级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大师工作室2个,专利授权1197件。

  选派技术员工下基层,提升人才队伍业务水平。近年来,抽派技术骨干组建4个“科技先遣队”在全州范围内流动开展服务,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科技先遣队等1089人次到基层开展科技服务。深入推进农业专家精准服务脱贫攻坚,先后选派4763名专家到基层开展技术服务,构建技术服务立体网,实现对有贫困人口行政村技术服务全覆盖。

  坚持走心服务,全力筑好“安乐居”

  “黔西南州完善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职能,采取前台受理、后台办理、统筹联动、专人服务的方式全面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工作,建成黔西南州‘人才之家’,打造人才‘会客厅’,扩充人才‘朋友圈’,为各类人才在黔西南安居乐业提供保障,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幸福感。”黄初化说,人才到黔西南来,均可先安居再乐业。

  人才对于地方是“借梯登高”,地方对于人才是“安居乐业”。多年来,黔西南州始终把“走心”作为人才服务的关键,以诚心打动人才、以耐心培育人才、以细心服务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氛围正在形成。

  此外,为打造“更专业、更精准、更温情”的人才生态体系,黔西南州探索实施人才差别化考核,树立基层职称导向,提高基层人才待遇。2015年以来,共发放引进高层次人才一次性购房和生活补贴2814万元,兑现高层次人才津贴1.026亿元,走访慰问高层次人才1183人次,发放慰问金94.64万元。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随着黔西南州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不断改革创新,人才投入不断加大,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加快,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推动黔西南州形成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2020年,黔西南州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801.65亿元增加到1353.4亿元,由全省第7位上升到第5位,年均增长10.46%,增速四年保持全省第1位,一年排第2位。在全省综合测评中,从2015年第4位进位为2019年第3位,跻身贵州省第一梯队。(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钱凌芸)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相关信息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引进外地人才 用好天下英才 45万人才汇聚黔西南

黔西南日报 | 2021年04月22日 07:53:21 | 钱凌芸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安龙县的贵州福顺三友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董事长、技术总监、高级农艺师邹存兵热情地介绍了公司的发展状况。该公司自2017年入驻安龙以来,组建了食用菌产业技术服务团队,目前拥有研发人员1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3人,其他相关技术人员15人,在细胞储存与临床应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先后被授牌为贵州省食用菌技能培训基地、贵州省人才基地。

  近年来,黔西南州引进了像邹存兵一样的大批高层次人才,助推全州高质量发展。据统计,全州共有人才资源总量450394人。其中,党政人才13300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78454人,专业技术人才115551人,技能人才178251人,农村实用人才64838人。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十三五”以来,黔西南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健全人才政策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统筹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和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聚力构建了具有黔西南特色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坚持党管人才,精心编织“制度网”

  人才活力能否充分迸发,关键看体制机制是否健全完善。

  黔西南州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密切配合、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强人才机构和人才工作者力量建设,建强基层人才工作队伍。州委、州政府出台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推动人才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高层次人才津贴实施办法、州管专家选拔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致力营造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宽松优质政策环境。

  据州人才办副主任黄初化介绍,政策文件出台后,黔西南州形成了以宏观政策文件为统领、N项配套政策为补充的全方位政策体系,为打破西南地区集聚人才难度大的困局找到了一把金钥匙。

  “黔西南州在人才的政策待遇上,敢下血本,舍得投入。对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最高可享受150万元的一次性购房和生活补贴,最高可享受10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最高每月可享受2万元的人才津贴,入选国家、省级高层次人才计划项目的同等匹配奖励经费,对培养人才突出的单位最高给予50万元经费支持,对自主培养的博士同等享受引进人才待遇。”黄初化说。

  坚持外联内引,拓宽渠道“聚英才”

  “是黔西南对人才的那份渴望,让我留了下来。”近日,在贵州鑫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究员姚元根和团队成员一起,正在中试装置进行技术变更和升级。

  姚元根及其团队在兴仁市扎根的6年间,主要以研究煤制乙二醇发展技术为方向,已建成万吨级煤制乙二醇中试装置,并在2018年9月通过由中石化联合委员会中试成果标定,各项指标均达到同行业优秀水平。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年来,黔西南州积极转变人才工作理念,加大引才力度,实现从“引进外地人才”向“用好天下英才”转变。依托贵州人才博览会、赴省外知名高校专项引才活动等载体,定期发布人才岗位和项目需求,探索实施“人才+项目”引才模式。“十三五”以来,共发布人才需求4974个,全职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1547人,含博士研究生43人,硕士研究生646人,高级职称42人。

  通过“星期天院士”“候鸟型专家”等方式,引进一批院士、专家、科研工作者及人才团队到黔西南州开展技术攻关、项目合作、咨询服务、技术指导。“十三五”以来,引进“百人领军人才”2人,“千人创新创业人才”3人,建立“院士工作站”5个,引进2300余名院士、行业首席专家、知名专家到黔西南州开展技术指导和项目合作。

  打破“筑巢引凤”的惯性思维,到有凤凰的地方筑巢,黔西南州还主动与宁波市设立联络窗口,并与宁波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签订《全面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合作协议》,全面推进人才交流协作。“十三五”以来,引进宁波1030名高层次人才到黔西南州挂职帮助工作,引进技术61项。

  坚持以育为本,多措并举“育人才”

  在贞丰县鲁容乡,人才匮乏一直是制约该乡产业发展的老大难题。思则变、变则通,黔西南州通过外引内培,依托中国热科院、省农科院优势专家资源,13名专家到产业点上建立“省级人才基地”“热带水果科研工作站”,大力开展乡土人才培训,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的产业人才队伍。

  截至目前,鲁容乡形成了以2000亩百香果科技示范园和3000亩芒果科技示范园为核心,辐射带动种植百香果1.37万亩、芒果3.18万亩的产业规模,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100个产业脱贫典型之一。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在用。黔西南州创新方式育才,探索实施州管专家、筑梦青年、优秀科技人才等相互衔接、梯次递进的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国家省级人才计划(项目),有计划地遴选一批技术骨干进行重点培养。先后选派63名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参加“西部之光”“甲秀之光”访问学者研修提升,采取派出去、引进来相结合,先后培训各类人才43.3万人次。

  立足本地特色,推进人才工作平台建设。“十三五”以来,全州获批国家、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7个,培育州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院士工作站5家,省级大学科技园1家,省级众创空间4家,州级众创空间12家,省级星创天地6家,获批省级人才基地5个,国家级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大师工作室2个,专利授权1197件。

  选派技术员工下基层,提升人才队伍业务水平。近年来,抽派技术骨干组建4个“科技先遣队”在全州范围内流动开展服务,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科技先遣队等1089人次到基层开展科技服务。深入推进农业专家精准服务脱贫攻坚,先后选派4763名专家到基层开展技术服务,构建技术服务立体网,实现对有贫困人口行政村技术服务全覆盖。

  坚持走心服务,全力筑好“安乐居”

  “黔西南州完善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职能,采取前台受理、后台办理、统筹联动、专人服务的方式全面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工作,建成黔西南州‘人才之家’,打造人才‘会客厅’,扩充人才‘朋友圈’,为各类人才在黔西南安居乐业提供保障,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幸福感。”黄初化说,人才到黔西南来,均可先安居再乐业。

  人才对于地方是“借梯登高”,地方对于人才是“安居乐业”。多年来,黔西南州始终把“走心”作为人才服务的关键,以诚心打动人才、以耐心培育人才、以细心服务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氛围正在形成。

  此外,为打造“更专业、更精准、更温情”的人才生态体系,黔西南州探索实施人才差别化考核,树立基层职称导向,提高基层人才待遇。2015年以来,共发放引进高层次人才一次性购房和生活补贴2814万元,兑现高层次人才津贴1.026亿元,走访慰问高层次人才1183人次,发放慰问金94.64万元。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随着黔西南州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不断改革创新,人才投入不断加大,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加快,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推动黔西南州形成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2020年,黔西南州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801.65亿元增加到1353.4亿元,由全省第7位上升到第5位,年均增长10.46%,增速四年保持全省第1位,一年排第2位。在全省综合测评中,从2015年第4位进位为2019年第3位,跻身贵州省第一梯队。(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钱凌芸)

推荐阅读
长安街知事 河北日报  2021-03-23
黔西南广播电视台  2021-03-25
兴义市人民政府  2021-04-07
黔西南日报  2021-03-28
黔西南日报   2021-03-28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2021-03-29
动静贵州综合自微凉都 视听凉都 贵州省发改委 铁路建设规划  2021-04-08
黔西南日报  2021-03-28
廉洁黔西南  2021-04-07
兴义融媒  2021-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