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州直

黔西南——全域旅游为乡村振兴“提档加速”

2021年06月01日 08:01:32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钱凌芸

立足资源,创新思路,黔西南——
全域旅游为乡村振兴“提档加速”

  “你看环境多好,我来这开民宿,就是被这里环境和气候吸引。”4月16日傍晚,兴义市纳灰村民宿老板温金群和前来住宿的游客交谈甚欢。

  温金群是广东人,2015年路过兴义市纳灰村正值夏天,温金群回忆,当时车里开20°空调,下车后外面温度只有18°。被这样的气候环境吸引,温金群一口气租下3栋房屋改造成民宿。“距离‘五一’小长假还有段时间,但房间已经全部预订完了,客人基本上来自北京广东等大城市。”

  温金群认为,民宿带动村民收入翻番增长。他算了一笔账:一次性付了3个房东20年房租。第一个房东用租金开了家超市;第二个房东改造了亲戚的旧屋,也准备开民宿;第三个房东拿着租金又贷款50万元,建了一栋6层高的楼,下面4层出租,只用3年时间就还清了全部贷款。

  这是黔西南州全力实施文旅兴州战略后,文化旅游业日新月异,游客量不断增加,旅游产业日渐兴旺,让当地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吃上“旅游饭”、发起“绿色财”。

  据州文化广电旅游局统计,2020年全州共接待游客4908.8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07.69亿元。2021年第一季度接待游客1358.47万人,同比增长153.6%,旅游收入155.07亿元,同比增长182.92%。

  在“十四五”乡村振兴的大趋势下,我州继续因地制宜,深入挖掘优秀的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山地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等传统文化内涵,打造旅游品牌发展绿色经济,并紧扣建设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目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全面实施文旅兴州战略,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门技艺,带来发展机遇

  蓝色是天空与大海的颜色,是布依族传统服饰的主色调。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我州以发展文旅产业为统领,大力发掘、整理以布依纺织、靛染、刺绣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这抹蓝色,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新的机遇。

  到册亨县坡鼐村旅游,寨中的秧弄锦绣坊最受欢迎,这里集中展示了最纯粹、最传统的布依族服饰文化。以秧弄锦绣坊为载体成立的民族锦绣专业合作社,通过刺绣绣品销售、展示,解决了不少当地妇女的就业问题。

  布依族绣娘韦乜良是锦绣坊的“固定职工”,平时负责织布、展示的工作。

  “每个月工资有3000多元,我们绣好之后公司来收。没想过寨子会变得这么漂亮,能有这样的生活!”村子的变化让韦乜良始料未及。

  坡鼐村位于册亨县与安龙县交界处,交通不便的年月,村民要去两边县城都不容易。很多村民都不敢想象,生活因旅游而变得富足,村庄因旅游变得兴旺。

  而在此之前的几百上千年,坡鼐村作为一个藏在深山具有军屯、民族多重文化特质的传统布依屯堡村寨,完全不为外人所知。

  近年来,坡鼐村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依托现有资源优势,特有的布依古桥、古树、古驿道、古墙、古房等,在原有“布依屯堡”的文化基础上,深入打造古色古香的“陂鼐八古”旅游度假村,陂鼐的“古韵”让众多游客“闻香”寻来。

  一个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兴义市洒金村原先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8户572人,2016年贫困发生率为14.5%。村两委结合实际,采取“生态+旅游”模式,发展农家乐、民宿;依托林地多的优势,采取“生态+种养”模式,建设菌药基地,发展菌药产业,2019年退出贫困村,2020年乡村振兴工作率先启动。

  “我们依托村里生态环境和传统村落,打造特色美食农家乐和景观民宿。”洒金街道党工委书记黄圣介绍,当前正在修建2000亩菌药基地采摘步道,将来到村里旅游,可以实地采摘,并到农家乐进行饮食消费,在品尝到特产的同时,也能了解特色农业产业,在实现农旅一体化发展道路上更近一步。

  当前,该村旅游带动30余人就业,发展的产业已容纳该村300人实现就业,还辐射带动搬迁安置点800多名新市民就近务工。

  在持续推进“大旅游+大扶贫”战略行动中,我州实施项目建设扶贫行动、景区带动旅游扶贫行动、旅游资源开发扶贫行动、旅游扶贫示范创建行动、乡村全域旅游扶贫整村推进行动、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行动、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培育行动等旅游扶贫行动,累计带动8.2万余人脱贫增收。

  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楼纳村、必克村、鲤鱼村等125个精品旅游村寨建设,兴义市上纳灰村、下纳灰村,兴仁市鲤鱼村和贞丰县纳孔村入选全国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册亨县大寨村、安龙县梨树村等13个村寨入选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兴义市雨补鲁村、义龙新区并嘎村等10个村寨成功创建黔西南州山地旅游示范村。这是我州在推进扶贫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坚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手抓”的缩影。

  一种文化,升级旅游业态

  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是一座因搬迁而兴起的小镇,因民族文化旅游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

  几年前,小镇所在地还是一片荒山。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中,2018年,按照景区标准打造的阿妹戚托小镇拔地而起,在村民们搬迁过来后,小镇依托彝族传统的“阿妹戚托”舞蹈,迎来崭新的生活。

  阿妹戚托汉语意译为“姑娘出嫁舞”。在彝族姑娘新婚出嫁时,村寨中的女眷会相聚一起“以足传情”,用脚掌发出的踢踏之声节奏整齐,被誉为“东方踢踏舞”。

  “原来乡亲们只有在节庆的时候,才跳阿妹戚托舞自娱自乐,没想到现在这支舞成了小镇一张文化名片。”“阿妹戚托”舞蹈非遗传承人文安梅说,搬迁后,县里组建了艺术团,每晚为游客表演,成了小镇最叫座的旅游项目之一,现在艺术团的成员已有120人,月工资2000至3000元。

  2019年,阿妹戚托小镇被列入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通过充分挖掘“阿妹戚托”“晒月亮”“火把节”“芦笙舞”等民俗文化,完善和升级旅游业态。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商业、民宿酒店、文化演艺等住宿、餐饮、娱乐配套设施,打造金门广场等14个旅游点,带动600余名新市民就近就业。

  像阿妹戚托小镇这种丰富的旅游产业在我州还有不少,黔西南正不断夯实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基础。建设少数民族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31个;深入实施“锦绣计划”,建成册亨中华布依锦绣坊等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聚区,累计培养绣娘13.12万人,带动2万名贫困妇女就业;以旅游为载体,贞丰县结合自然风光、山地运动、民族文化,打造文化旅游扶贫产业集群,累计带动1.2万人脱贫增收。

  此外,黔西南州各县(市、新区)以“民宿+民族文化”“民宿+采摘”“民宿+养生”“民宿+运动”为发展主线,打造推出了一批游客喜爱的民宿客栈品牌,有效推动了美丽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州共有大小民宿客栈268家,并成功推出星级经营户(农家乐)、优品级、标准级客栈、村寨等共365个。(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记者 钱凌芸)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黔西南——全域旅游为乡村振兴“提档加速”

黔西南日报 | 2021年06月01日 08:01:32 | 钱凌芸

立足资源,创新思路,黔西南——
全域旅游为乡村振兴“提档加速”

  “你看环境多好,我来这开民宿,就是被这里环境和气候吸引。”4月16日傍晚,兴义市纳灰村民宿老板温金群和前来住宿的游客交谈甚欢。

  温金群是广东人,2015年路过兴义市纳灰村正值夏天,温金群回忆,当时车里开20°空调,下车后外面温度只有18°。被这样的气候环境吸引,温金群一口气租下3栋房屋改造成民宿。“距离‘五一’小长假还有段时间,但房间已经全部预订完了,客人基本上来自北京广东等大城市。”

  温金群认为,民宿带动村民收入翻番增长。他算了一笔账:一次性付了3个房东20年房租。第一个房东用租金开了家超市;第二个房东改造了亲戚的旧屋,也准备开民宿;第三个房东拿着租金又贷款50万元,建了一栋6层高的楼,下面4层出租,只用3年时间就还清了全部贷款。

  这是黔西南州全力实施文旅兴州战略后,文化旅游业日新月异,游客量不断增加,旅游产业日渐兴旺,让当地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吃上“旅游饭”、发起“绿色财”。

  据州文化广电旅游局统计,2020年全州共接待游客4908.8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07.69亿元。2021年第一季度接待游客1358.47万人,同比增长153.6%,旅游收入155.07亿元,同比增长182.92%。

  在“十四五”乡村振兴的大趋势下,我州继续因地制宜,深入挖掘优秀的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山地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等传统文化内涵,打造旅游品牌发展绿色经济,并紧扣建设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目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全面实施文旅兴州战略,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门技艺,带来发展机遇

  蓝色是天空与大海的颜色,是布依族传统服饰的主色调。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我州以发展文旅产业为统领,大力发掘、整理以布依纺织、靛染、刺绣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这抹蓝色,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新的机遇。

  到册亨县坡鼐村旅游,寨中的秧弄锦绣坊最受欢迎,这里集中展示了最纯粹、最传统的布依族服饰文化。以秧弄锦绣坊为载体成立的民族锦绣专业合作社,通过刺绣绣品销售、展示,解决了不少当地妇女的就业问题。

  布依族绣娘韦乜良是锦绣坊的“固定职工”,平时负责织布、展示的工作。

  “每个月工资有3000多元,我们绣好之后公司来收。没想过寨子会变得这么漂亮,能有这样的生活!”村子的变化让韦乜良始料未及。

  坡鼐村位于册亨县与安龙县交界处,交通不便的年月,村民要去两边县城都不容易。很多村民都不敢想象,生活因旅游而变得富足,村庄因旅游变得兴旺。

  而在此之前的几百上千年,坡鼐村作为一个藏在深山具有军屯、民族多重文化特质的传统布依屯堡村寨,完全不为外人所知。

  近年来,坡鼐村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依托现有资源优势,特有的布依古桥、古树、古驿道、古墙、古房等,在原有“布依屯堡”的文化基础上,深入打造古色古香的“陂鼐八古”旅游度假村,陂鼐的“古韵”让众多游客“闻香”寻来。

  一个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兴义市洒金村原先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8户572人,2016年贫困发生率为14.5%。村两委结合实际,采取“生态+旅游”模式,发展农家乐、民宿;依托林地多的优势,采取“生态+种养”模式,建设菌药基地,发展菌药产业,2019年退出贫困村,2020年乡村振兴工作率先启动。

  “我们依托村里生态环境和传统村落,打造特色美食农家乐和景观民宿。”洒金街道党工委书记黄圣介绍,当前正在修建2000亩菌药基地采摘步道,将来到村里旅游,可以实地采摘,并到农家乐进行饮食消费,在品尝到特产的同时,也能了解特色农业产业,在实现农旅一体化发展道路上更近一步。

  当前,该村旅游带动30余人就业,发展的产业已容纳该村300人实现就业,还辐射带动搬迁安置点800多名新市民就近务工。

  在持续推进“大旅游+大扶贫”战略行动中,我州实施项目建设扶贫行动、景区带动旅游扶贫行动、旅游资源开发扶贫行动、旅游扶贫示范创建行动、乡村全域旅游扶贫整村推进行动、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行动、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培育行动等旅游扶贫行动,累计带动8.2万余人脱贫增收。

  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楼纳村、必克村、鲤鱼村等125个精品旅游村寨建设,兴义市上纳灰村、下纳灰村,兴仁市鲤鱼村和贞丰县纳孔村入选全国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册亨县大寨村、安龙县梨树村等13个村寨入选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兴义市雨补鲁村、义龙新区并嘎村等10个村寨成功创建黔西南州山地旅游示范村。这是我州在推进扶贫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坚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手抓”的缩影。

  一种文化,升级旅游业态

  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是一座因搬迁而兴起的小镇,因民族文化旅游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

  几年前,小镇所在地还是一片荒山。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中,2018年,按照景区标准打造的阿妹戚托小镇拔地而起,在村民们搬迁过来后,小镇依托彝族传统的“阿妹戚托”舞蹈,迎来崭新的生活。

  阿妹戚托汉语意译为“姑娘出嫁舞”。在彝族姑娘新婚出嫁时,村寨中的女眷会相聚一起“以足传情”,用脚掌发出的踢踏之声节奏整齐,被誉为“东方踢踏舞”。

  “原来乡亲们只有在节庆的时候,才跳阿妹戚托舞自娱自乐,没想到现在这支舞成了小镇一张文化名片。”“阿妹戚托”舞蹈非遗传承人文安梅说,搬迁后,县里组建了艺术团,每晚为游客表演,成了小镇最叫座的旅游项目之一,现在艺术团的成员已有120人,月工资2000至3000元。

  2019年,阿妹戚托小镇被列入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通过充分挖掘“阿妹戚托”“晒月亮”“火把节”“芦笙舞”等民俗文化,完善和升级旅游业态。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商业、民宿酒店、文化演艺等住宿、餐饮、娱乐配套设施,打造金门广场等14个旅游点,带动600余名新市民就近就业。

  像阿妹戚托小镇这种丰富的旅游产业在我州还有不少,黔西南正不断夯实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基础。建设少数民族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31个;深入实施“锦绣计划”,建成册亨中华布依锦绣坊等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聚区,累计培养绣娘13.12万人,带动2万名贫困妇女就业;以旅游为载体,贞丰县结合自然风光、山地运动、民族文化,打造文化旅游扶贫产业集群,累计带动1.2万人脱贫增收。

  此外,黔西南州各县(市、新区)以“民宿+民族文化”“民宿+采摘”“民宿+养生”“民宿+运动”为发展主线,打造推出了一批游客喜爱的民宿客栈品牌,有效推动了美丽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州共有大小民宿客栈268家,并成功推出星级经营户(农家乐)、优品级、标准级客栈、村寨等共365个。(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记者 钱凌芸)

推荐阅读
黔西南广播电视台  2021-05-17
天下普安  2021-05-02
望谟县融媒体中心  2021-05-04
中共黔西南州委组织部  2021-05-29
贵州日报  2021-05-07
兴义市融媒体中心  2021-05-17
中共晴隆县委组织部  2021-05-28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亮点黔西南  2021-05-24
亮点黔西南  2021-05-15
黔西南公安  2021-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