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 休闲胜地

“美丽中国·跨界科考”走进习水第六天 习水丹霞谷山水人共舞

2016-09-12来源:贵州商报 作者:

s9120502_b.jpg

半山腰上的三岔河镇袁锦道祠

s9120501_b.jpg

专家研读袁锦道祠石壁上的文字

昨日13点左右,生态文化组前往习水县三岔河镇丹霞谷继续第六天的跨界科考。

习水丹霞谷,位于习水县三岔河镇,地处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境内自然景观集丹霞地貌与原始森林为一体,历史人文遗址也为数不少,如清代袁锦道48家工坊,对研究了解黔北清中期工业技艺颇具参考价值。

九沟十八岔让旅游专家赞叹

地处川、黔、渝旅游金三角中心腹地的丹霞谷,山奇水秀,古朴悠然。深入丹霞谷,九沟十八岔景色依次跃入眼帘,沟岔相连,正所谓“沟沟现潺潺清流,岔岔呈幽幽芝兰”。丹霞石矗立山间,情侣石、飞仙石等奇特景观令人目不暇接。

“主办方非常的周到,设计了很多线路,这些线路有生态科考也有生态历史。今天来到三岔河丹霞谷,实际上很多地质地貌让我感到非常兴奋。南方喀斯特地貌非常有典型性,这种丹霞景观配上绿色植被,从视觉上让人感到非常振奋。”《旅游纵览》杂志社副总编徐树春说,水文和地质结合形成一种特别美的景观,从摄影的角度来讲,习水最让人兴奋。

问及是否还会再次来到这里,徐树春表示,习水这些景观这次看了后只是初步的了解,如果以后有机会,会带着朋友和团队来到这里,那将会有更大的收获。

细看三颗丹霞遗珠,考察长生水之神、奇、特

生态文化组重点考察不老树、长生水、四季蝌蚪等。

三颗丹霞遗珠散落丹霞谷山水景观和人文遗迹之间。不老树在深入丹霞谷的一处山丘上。因土层稀薄,环境苛刻,很多植物难以存活,唯独一株福建柏,几百年来如天山童姥般,不见长,不老去,堪称奇景。而长生水位于丹霞谷中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袁锦道祠内,约一尺见方的石窟里,可直接饮用的山泉水,清凉甘甜,四季取水而不干,深仅一尺永不枯,长生水因此得名;四季蝌蚪与长生水仅一墙之隔,原为供奉灯油的一个小池,水中常年近千只蝌蚪,生生不息,四季不绝。

此次考察试图通过奇特自然现象,揭密独特成因,并对水质进行初步专业鉴定。同时研究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科学解读长生水之神、奇、特。

袁锦道遗址探寻清早中期工业技艺

建在半山腰的袁锦道祠,一股古风,简朴而肃穆,生态文化组科考队员纷纷拍下资料图片,留待今后深入研究。

袁锦道是习水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曾在三岔河丹霞谷内九沟十八岔中开设48家工坊,遍及日用百货、民生物资。此前,专家多次到实地考证,认为通过研究其遗址,可以探寻清早中期工业技艺。

据记载,袁锦道,名翔之,字宗圣,生于清乾隆已未年(1739),卒于清嘉庆丙子年(1816)。皇封征仕郎,怀阳丁里人(今习水县三岔河乡人)。

据导游介绍,袁锦道自幼苦读诗书,后认为功名之“适足劳人”,梦想“旷逸善身”;青年时期其梦破灭,“乃经纬以成业”,即立志兴办实业,在现今三岔河丹霞谷内九沟十八岔中,遍布其开设的48家工坊,至今遗址犹存。

声明:转载此文的目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ldqxnw@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谢谢!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相关信息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美丽中国·跨界科考”走进习水第六天 习水丹霞谷山水人共舞

贵州商报 | 2016-09-12 | 

s9120502_b.jpg

半山腰上的三岔河镇袁锦道祠

s9120501_b.jpg

专家研读袁锦道祠石壁上的文字

昨日13点左右,生态文化组前往习水县三岔河镇丹霞谷继续第六天的跨界科考。

习水丹霞谷,位于习水县三岔河镇,地处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境内自然景观集丹霞地貌与原始森林为一体,历史人文遗址也为数不少,如清代袁锦道48家工坊,对研究了解黔北清中期工业技艺颇具参考价值。

九沟十八岔让旅游专家赞叹

地处川、黔、渝旅游金三角中心腹地的丹霞谷,山奇水秀,古朴悠然。深入丹霞谷,九沟十八岔景色依次跃入眼帘,沟岔相连,正所谓“沟沟现潺潺清流,岔岔呈幽幽芝兰”。丹霞石矗立山间,情侣石、飞仙石等奇特景观令人目不暇接。

“主办方非常的周到,设计了很多线路,这些线路有生态科考也有生态历史。今天来到三岔河丹霞谷,实际上很多地质地貌让我感到非常兴奋。南方喀斯特地貌非常有典型性,这种丹霞景观配上绿色植被,从视觉上让人感到非常振奋。”《旅游纵览》杂志社副总编徐树春说,水文和地质结合形成一种特别美的景观,从摄影的角度来讲,习水最让人兴奋。

问及是否还会再次来到这里,徐树春表示,习水这些景观这次看了后只是初步的了解,如果以后有机会,会带着朋友和团队来到这里,那将会有更大的收获。

细看三颗丹霞遗珠,考察长生水之神、奇、特

生态文化组重点考察不老树、长生水、四季蝌蚪等。

三颗丹霞遗珠散落丹霞谷山水景观和人文遗迹之间。不老树在深入丹霞谷的一处山丘上。因土层稀薄,环境苛刻,很多植物难以存活,唯独一株福建柏,几百年来如天山童姥般,不见长,不老去,堪称奇景。而长生水位于丹霞谷中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袁锦道祠内,约一尺见方的石窟里,可直接饮用的山泉水,清凉甘甜,四季取水而不干,深仅一尺永不枯,长生水因此得名;四季蝌蚪与长生水仅一墙之隔,原为供奉灯油的一个小池,水中常年近千只蝌蚪,生生不息,四季不绝。

此次考察试图通过奇特自然现象,揭密独特成因,并对水质进行初步专业鉴定。同时研究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科学解读长生水之神、奇、特。

袁锦道遗址探寻清早中期工业技艺

建在半山腰的袁锦道祠,一股古风,简朴而肃穆,生态文化组科考队员纷纷拍下资料图片,留待今后深入研究。

袁锦道是习水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曾在三岔河丹霞谷内九沟十八岔中开设48家工坊,遍及日用百货、民生物资。此前,专家多次到实地考证,认为通过研究其遗址,可以探寻清早中期工业技艺。

据记载,袁锦道,名翔之,字宗圣,生于清乾隆已未年(1739),卒于清嘉庆丙子年(1816)。皇封征仕郎,怀阳丁里人(今习水县三岔河乡人)。

据导游介绍,袁锦道自幼苦读诗书,后认为功名之“适足劳人”,梦想“旷逸善身”;青年时期其梦破灭,“乃经纬以成业”,即立志兴办实业,在现今三岔河丹霞谷内九沟十八岔中,遍布其开设的48家工坊,至今遗址犹存。

声明:转载此文的目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ldqxnw@163.com),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谢谢!

推荐阅读
廉洁普安  2024-09-17
黔西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09-16
亮点黔西南  2024-09-20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普安县融媒体中心  2024-09-21
黔西南日报  2024-09-19
黔西南州人民检察院  2024-09-19
黔西南日报   2024-09-17
黔西南公安交警  2024-09-18
亮点黔西南  202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