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代表风采】韦子涵:扎根基层投身乡村振兴
和城市社区中的应急广播相比,三都自治县九阡镇的应急广播,不仅有字正腔圆的普通话版,还有充满民族特色的水语版——既能水语播报,又能用水歌演唱。
“九阡镇水族村民居多,结合这一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宣传方式就显得很有必要。”韦子涵说,此前自己就当过“翻译”,用“水语+汉语”的宣讲方式,将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好声音传达给当地水族村民。
韦子涵向水族群众宣讲
韦子涵,三都自治县九阡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用“双语”与群众交流已经成为她的工作方式。
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乡镇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怎样结合九阡实际,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是韦子涵思考最多的问题。
“思路一定得打开,要引进外地企业,要培育壮大本土产业。”韦子涵表示,这样既能给当地群众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又能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依托区位优势和气候条件,九阡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几家企业。其中一家是在生产和销售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农业企业,和九阡镇合作运营海鲜菇种植项目。
“项目由镇政府主导,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优先聘用易地扶贫搬迁户和困难户,保障其收入。”韦子涵说,企业常年为250名群众解决就业问题,人均月收入超过3000元。
正在包装海鲜菇的村民
潘承海夫妇原是兰懂村村民,搬迁后在海鲜菇基地找到新工作,每天工作时间早上8点到下午2点。下班后,二人又回到兰懂村打理自家的白茶园。
“原来在家就只能种种地,又辛苦又挣不到哪样钱。”潘承海说,现在每个月不仅有固定收入,还能自己种茶卖钱,“日子比以前幸福得多咯!”
兰懂村整村搬迁后,在镇政府的帮助下,村民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又在兰懂村闲置的土地上种下成片的白茶。现在,合作社解决30余人常年就近就地就业、800余人季节性临时就业。
村民在茶园工作
“上午上班下午种茶,这就是部分村民的日常生活。”韦子涵说,2021年,合作社生产白茶10余吨,产值达800多万元。“闲置土地要用起来才有效益。在茶产业上,贵州本来就具备资源优势。现在,大家都对这条新的增收途径更有信心。”
作为一名“90后”,韦子涵坦言,基层工作让自己收获许多,成长许多。她说,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是一份认可、一份信任,更是一份荣誉、一份责任。“我会继续深耕基层,履职尽责,把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家乡。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郭立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