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兴义

万峰湖重生记

2021年10月18日 08:03:48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贾伟 杨健萍 黄莹

  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2021年第21期,刊发本报记者和《民生周刊》记者采写的报道《万峰湖重生记》,本报今日转发,以飨读者。

  每天迎着朝阳、伴着晚霞,王相林徒步往返于自家位于万峰湖沿岸的果园。心情好的时候,他会吼上两嗓子,用他的话说,“日子越过越舒坦”。

  早年,身为库区移民的王相林靠着网箱养鱼赚钱养家;如今,他转产上岸种上了沃柑、脐橙、蜂糖李等果树,靠着勤劳的双手成为村里的种植大户。

  从库区移民到渔民,再到果树种植大户,20余年来,贵州黔西南州安龙县万峰湖镇港湾居委会村民王相林身份的3次变化都与万峰湖息息相关。

  而他,是万峰湖众多网箱养殖户转产上岸谋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近年来,黔西南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与产业效益同步提升,逐步探索出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发展之路。

  水连三省 湖映万峰

  与记者临湖而坐,望着眼前秀丽的山水风光,王相林笑着说:“这些年,我见证了万峰湖的变化,万峰湖也见证了我的打拼史。”

  万峰湖,是上世纪90年代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天生桥高坝水电站蓄水而成的人工湖,属珠江源头南盘江水系,是珠三角经济区的水源地和西电东送的能源地。

  从地图上看,万峰湖蜿蜒盘绕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区)5县(市)10余个乡镇。其中近一半水域在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安龙县。

  40年前,为支持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数以万计的库区移民舍小家顾大家,迁居至沿岸村庄,以务农打工为生。

  王相林便是其中一员。直到1997年电站蓄水成湖,他开始与村民一起发展网箱养鱼,自此一发不可收。

  然而,由于缺乏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杂乱无序的网箱养殖导致投饵泛滥、水上浮动设施肆意延伸。此外,沿岸生活生产污水直排及非法捕鱼、电鱼问题严重。

  据媒体报道,域内共1367户养殖户、7072亩网箱养鱼面积,日均投放饵料约5000吨,还存在6146个水上餐厅、超市、垂钓棚等浮动设施的“两污”排放。最严重时,70%的网箱侵占着主、支航道……

  多重因素叠加之下,万峰湖“病倒了”。

  “站在岸边就能闻到一股死鱼的腥臭味,令人作呕。”兴义市南盘江镇田寨村村民王宏勇回忆。

  跟王相林一样,王宏勇也曾是养殖户。他说,起先湖面上的网箱零零散散,还不密集。但随后几年时间里,湖面网箱面积成倍增长,“一些养殖户,你架一米,我就架两米”。

  而且,因网箱过密而导致的养殖鱼缺氧,进而引发的死亡事件时有发生。其中,最严重的3次发生在2008年、2011年和2013年。采访时,村民韦开云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家家都有损失,只不过大小而已”。

  当地人居于湖不饮其水,渔于湖不食其鱼。大规模的网箱养殖带来生态环境恶化,继而影响了万峰湖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养殖户陷入“投入越来越大,鱼却越来越难养”怪圈。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王相林筹划上岸转产发展果树种植。

  退渔还湖 还湖于民

  三省(区)交界—万峰湖跨流域的地理位置,为生态环境治理增加了难度。

  事实上,早在10年前,沿岸县市便每年开展规模不等的环境综合治理行动。但因水域分割管理、治理主体分散,部分水域仍存在违法养殖、搭建浮房等问题。

  为此,黔西南州于2017年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万峰湖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全面实施以生态环境治理为重点的清源、清岸、清网、清违行动,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的“绿水行动”,以及以生态养殖、果树种植和乡村旅游发展为重点的“共享行动”。

  2019年12月1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启动公益诉讼检察立案程序,四级检察机关联合办案。这也是最高检直接立案办理的首起公益诉讼案件。

  据参与此案办理的黔西南州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主任刘胜凤介绍,由最高检牵头,三省(区)检察机关联合办案,有效解决了“九龙治水”“上下游不同步,左右岸不同行”等难题,为我国跨流域生态治理树立了样板。

  与此同时,沿湖各级党委、政府统一思想、积极配合、密切协作,逐步形成“共管、共治、共建、共享”的合作框架,为万峰湖生态治理和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为此,黔西南州委书记刘文新多次对万峰湖环境综合整治进行调研,要求以铁的目标、铁的责任、铁的手段进行综合整治,不断巩固提升整治成果。

  其中,在万峰湖治理涉及水域最广的兴义市,按照“一河一长、条块结合、分片包干”原则,建立市、镇、村三级联动监管体系,严防养殖网箱、浮动设施反弹。

  据统计,兴义市依法取缔养殖网箱430.15万平方米、拆除各类渔网6259张、拆解管理(钓鱼)棚3839个、“三无”船舶32艘、水上餐厅(超市)13个等,责令1463艘持证船舶安装“两污”收集处理设施。

  此外,兴义市分别与安龙县、广西隆林县签订跨区域公益诉讼工作框架协议,建立长效协作机制,切实做好珠江源万峰湖水域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工作。

  转产上岸 多元发展

  9月24日,记者来到兴义市南盘江镇歪染库湾区。

  泛舟湖上,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举目四望,青山叠翠,蓝天碧水,波光粼粼,徜徉其中,宛若置身于山水画中。

  经过不懈努力,万峰湖已从根本上改变了黑、臭、脏、乱状况。地表水质达到了国家Ⅲ类标准,可直接用于灌溉和景观用水,适合鱼类生长。水质的变化见证了万峰湖环境治理的成效。

  在现场,南盘江镇镇长焦燚向记者展示了湖面治理前后的照片:密密麻麻的网箱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碧绿的湖面。

  原先人见人嫌的“臭水湖”,变成了人见人爱的“网红湖”。

  云南昆明垂钓爱好者姜泓成,每月都会约上三五好友前来小住几日,尽享钓鱼乐趣。谈及湖面的变化,他说:“现在水清了、岸绿了、景美了,更重要的是鱼也肥了!”

  万峰湖治理工作取得成效后,黔西南州的工作重心也逐渐转向巩固治理成果和渔民转产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产业发展新动能、新活力。

  在兴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钟世友看来,实现“两山”协同发展,关键是如何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让沿湖百姓共享绿色发展红利。

  兴义市、安龙县成立转产专班,组织养殖户前往四川眉山和省内贵阳、安顺等地考察学习陆基养鱼、库湾生态养鱼、胡蜂养殖等养殖业和岸上百香果、花卉、香蕉、食用菌等种植业发展经验。

  目前,两地已建成岸基养殖示范基地两个、在建两个,建成精品水果种植基地13个、食用菌大棚310个。

  以“万峰生态鱼”为主线,当地成立万峰湖润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统一管理、整合资源、擦亮品牌,探索发展“人放天养”拦库湾绿色生态养殖。

  现今,该公司已发展19个库湾,年产鱼300万余斤。通过“公司+合作社+渔民”利益联结群众,带动群众95户,年人均分红2000元以上。

  “万峰鱼肉质细嫩不含泥腥味,经济价值明显,主要销往四川、重庆、云南等地。”该公司副总经理吴远贵介绍。

  生态美 百姓富

  近年,兴义市制定《百姓富·生态美万峰湖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打造蔬菜种植、胡蜂养殖等五大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该市南盘江镇在传统万亩甘蔗产业种植的基础上,实施了芒果、芭蕉、枇杷、澳洲坚果、柠檬柑橘类“5个一万亩”精品水果种植,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强化上岸村民的利益联结。

  与此同时,安龙县确立了“种植富民,旅游富村”的发展思路,以生态资源优势为依托,打造沿湖万亩四季经果林,引导发展西贡蕉、百香果、脐橙、沃柑等精品水果一万多亩。

  截至目前,黔西南州沿湖五乡镇发展精品水果产业累计4.54万亩,带动群众5800余户,创造就业岗位5300余个,户均实现创收近2.1万元。

  在此基础上,安龙县科学有序做好产业发展和绿色资源保护开发,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做好“传承民族文化、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3篇文章,为村民创业搭好平台。

  该县万峰湖镇坝盘村村民李定海,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带领25位村民集资50万元成立万峰湖龙威客运有限公司,为游客提供乘船游湖服务。如今,公司已从原来的3艘小游船发展为26艘,资产达450余万元。

  “环境好了,游客也愿意来了。按照出资比例和劳动付出分配,每年每个股东分到3万到6万元。”展望未来,他说,下一步将逐步完善服务项目,开办民宿和农家乐,让游客玩得好、吃得香、住得下。

  青山依旧,绿水长流。黔西南州着力推动万峰湖沿岸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生态渔业+果树种植+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让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转化为绿色发展和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人民日报《民生周刊》记者 贾伟 本报记者 杨健萍 黄莹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相关信息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万峰湖重生记

黔西南日报 | 2021年10月18日 08:03:48 | 贾伟 杨健萍 黄莹

  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2021年第21期,刊发本报记者和《民生周刊》记者采写的报道《万峰湖重生记》,本报今日转发,以飨读者。

  每天迎着朝阳、伴着晚霞,王相林徒步往返于自家位于万峰湖沿岸的果园。心情好的时候,他会吼上两嗓子,用他的话说,“日子越过越舒坦”。

  早年,身为库区移民的王相林靠着网箱养鱼赚钱养家;如今,他转产上岸种上了沃柑、脐橙、蜂糖李等果树,靠着勤劳的双手成为村里的种植大户。

  从库区移民到渔民,再到果树种植大户,20余年来,贵州黔西南州安龙县万峰湖镇港湾居委会村民王相林身份的3次变化都与万峰湖息息相关。

  而他,是万峰湖众多网箱养殖户转产上岸谋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近年来,黔西南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与产业效益同步提升,逐步探索出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发展之路。

  水连三省 湖映万峰

  与记者临湖而坐,望着眼前秀丽的山水风光,王相林笑着说:“这些年,我见证了万峰湖的变化,万峰湖也见证了我的打拼史。”

  万峰湖,是上世纪90年代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天生桥高坝水电站蓄水而成的人工湖,属珠江源头南盘江水系,是珠三角经济区的水源地和西电东送的能源地。

  从地图上看,万峰湖蜿蜒盘绕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区)5县(市)10余个乡镇。其中近一半水域在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安龙县。

  40年前,为支持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数以万计的库区移民舍小家顾大家,迁居至沿岸村庄,以务农打工为生。

  王相林便是其中一员。直到1997年电站蓄水成湖,他开始与村民一起发展网箱养鱼,自此一发不可收。

  然而,由于缺乏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杂乱无序的网箱养殖导致投饵泛滥、水上浮动设施肆意延伸。此外,沿岸生活生产污水直排及非法捕鱼、电鱼问题严重。

  据媒体报道,域内共1367户养殖户、7072亩网箱养鱼面积,日均投放饵料约5000吨,还存在6146个水上餐厅、超市、垂钓棚等浮动设施的“两污”排放。最严重时,70%的网箱侵占着主、支航道……

  多重因素叠加之下,万峰湖“病倒了”。

  “站在岸边就能闻到一股死鱼的腥臭味,令人作呕。”兴义市南盘江镇田寨村村民王宏勇回忆。

  跟王相林一样,王宏勇也曾是养殖户。他说,起先湖面上的网箱零零散散,还不密集。但随后几年时间里,湖面网箱面积成倍增长,“一些养殖户,你架一米,我就架两米”。

  而且,因网箱过密而导致的养殖鱼缺氧,进而引发的死亡事件时有发生。其中,最严重的3次发生在2008年、2011年和2013年。采访时,村民韦开云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家家都有损失,只不过大小而已”。

  当地人居于湖不饮其水,渔于湖不食其鱼。大规模的网箱养殖带来生态环境恶化,继而影响了万峰湖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养殖户陷入“投入越来越大,鱼却越来越难养”怪圈。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王相林筹划上岸转产发展果树种植。

  退渔还湖 还湖于民

  三省(区)交界—万峰湖跨流域的地理位置,为生态环境治理增加了难度。

  事实上,早在10年前,沿岸县市便每年开展规模不等的环境综合治理行动。但因水域分割管理、治理主体分散,部分水域仍存在违法养殖、搭建浮房等问题。

  为此,黔西南州于2017年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万峰湖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全面实施以生态环境治理为重点的清源、清岸、清网、清违行动,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的“绿水行动”,以及以生态养殖、果树种植和乡村旅游发展为重点的“共享行动”。

  2019年12月1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启动公益诉讼检察立案程序,四级检察机关联合办案。这也是最高检直接立案办理的首起公益诉讼案件。

  据参与此案办理的黔西南州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主任刘胜凤介绍,由最高检牵头,三省(区)检察机关联合办案,有效解决了“九龙治水”“上下游不同步,左右岸不同行”等难题,为我国跨流域生态治理树立了样板。

  与此同时,沿湖各级党委、政府统一思想、积极配合、密切协作,逐步形成“共管、共治、共建、共享”的合作框架,为万峰湖生态治理和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为此,黔西南州委书记刘文新多次对万峰湖环境综合整治进行调研,要求以铁的目标、铁的责任、铁的手段进行综合整治,不断巩固提升整治成果。

  其中,在万峰湖治理涉及水域最广的兴义市,按照“一河一长、条块结合、分片包干”原则,建立市、镇、村三级联动监管体系,严防养殖网箱、浮动设施反弹。

  据统计,兴义市依法取缔养殖网箱430.15万平方米、拆除各类渔网6259张、拆解管理(钓鱼)棚3839个、“三无”船舶32艘、水上餐厅(超市)13个等,责令1463艘持证船舶安装“两污”收集处理设施。

  此外,兴义市分别与安龙县、广西隆林县签订跨区域公益诉讼工作框架协议,建立长效协作机制,切实做好珠江源万峰湖水域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工作。

  转产上岸 多元发展

  9月24日,记者来到兴义市南盘江镇歪染库湾区。

  泛舟湖上,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举目四望,青山叠翠,蓝天碧水,波光粼粼,徜徉其中,宛若置身于山水画中。

  经过不懈努力,万峰湖已从根本上改变了黑、臭、脏、乱状况。地表水质达到了国家Ⅲ类标准,可直接用于灌溉和景观用水,适合鱼类生长。水质的变化见证了万峰湖环境治理的成效。

  在现场,南盘江镇镇长焦燚向记者展示了湖面治理前后的照片:密密麻麻的网箱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碧绿的湖面。

  原先人见人嫌的“臭水湖”,变成了人见人爱的“网红湖”。

  云南昆明垂钓爱好者姜泓成,每月都会约上三五好友前来小住几日,尽享钓鱼乐趣。谈及湖面的变化,他说:“现在水清了、岸绿了、景美了,更重要的是鱼也肥了!”

  万峰湖治理工作取得成效后,黔西南州的工作重心也逐渐转向巩固治理成果和渔民转产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产业发展新动能、新活力。

  在兴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钟世友看来,实现“两山”协同发展,关键是如何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让沿湖百姓共享绿色发展红利。

  兴义市、安龙县成立转产专班,组织养殖户前往四川眉山和省内贵阳、安顺等地考察学习陆基养鱼、库湾生态养鱼、胡蜂养殖等养殖业和岸上百香果、花卉、香蕉、食用菌等种植业发展经验。

  目前,两地已建成岸基养殖示范基地两个、在建两个,建成精品水果种植基地13个、食用菌大棚310个。

  以“万峰生态鱼”为主线,当地成立万峰湖润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统一管理、整合资源、擦亮品牌,探索发展“人放天养”拦库湾绿色生态养殖。

  现今,该公司已发展19个库湾,年产鱼300万余斤。通过“公司+合作社+渔民”利益联结群众,带动群众95户,年人均分红2000元以上。

  “万峰鱼肉质细嫩不含泥腥味,经济价值明显,主要销往四川、重庆、云南等地。”该公司副总经理吴远贵介绍。

  生态美 百姓富

  近年,兴义市制定《百姓富·生态美万峰湖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打造蔬菜种植、胡蜂养殖等五大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该市南盘江镇在传统万亩甘蔗产业种植的基础上,实施了芒果、芭蕉、枇杷、澳洲坚果、柠檬柑橘类“5个一万亩”精品水果种植,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强化上岸村民的利益联结。

  与此同时,安龙县确立了“种植富民,旅游富村”的发展思路,以生态资源优势为依托,打造沿湖万亩四季经果林,引导发展西贡蕉、百香果、脐橙、沃柑等精品水果一万多亩。

  截至目前,黔西南州沿湖五乡镇发展精品水果产业累计4.54万亩,带动群众5800余户,创造就业岗位5300余个,户均实现创收近2.1万元。

  在此基础上,安龙县科学有序做好产业发展和绿色资源保护开发,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做好“传承民族文化、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3篇文章,为村民创业搭好平台。

  该县万峰湖镇坝盘村村民李定海,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带领25位村民集资50万元成立万峰湖龙威客运有限公司,为游客提供乘船游湖服务。如今,公司已从原来的3艘小游船发展为26艘,资产达450余万元。

  “环境好了,游客也愿意来了。按照出资比例和劳动付出分配,每年每个股东分到3万到6万元。”展望未来,他说,下一步将逐步完善服务项目,开办民宿和农家乐,让游客玩得好、吃得香、住得下。

  青山依旧,绿水长流。黔西南州着力推动万峰湖沿岸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生态渔业+果树种植+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让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转化为绿色发展和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人民日报《民生周刊》记者 贾伟 本报记者 杨健萍 黄莹

推荐阅读
贵州省委组织部  2021-09-18
中共黔西南州委组织部  2021-09-28
晴隆县融媒体中心  2021-09-30
兴义市融媒体中心  2021-09-30
中共黔西南州委组织部  2021-10-09
黔西南广播电视台  2021-09-27
天下普安  2021-10-02
贵州省人民政府网  2021-09-23
安龙新闻  2021-09-25
中共黔西南州委组织部  202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