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库|教育|房产|旅游|公告|汽车|财经|健康
你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贞丰

贞丰县小屯镇木桑村支部书记刘正昌:小康路上写辉煌

  小康路上写辉煌

——记贞丰县小屯镇木桑村支部书记刘正昌

 

弹指间,二十年的韶华在指缝间悄悄地流逝。二十年来,刘正昌在贞丰的最高处一直挑起着带领木桑村群众一步一步迈向致富的重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坚定的信念,在木桑这块黄土高原里,谱写了一首首春曲,也吟出了多曲动人的秋歌,将一颗赤诚的心献给了大山里的人民,他无怨无悔,用耐心和毅力,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痴心未改——衣带渐宽终不悔

刘正昌, 1956年7月出生于贞丰县龙场区木桑公社木桑大队坳田生产队,幼时家庭贫困,念完小学课程后无奈继续学习,只得跟着大哥“做木匠”维持生计,为了摆脱贫穷落后面貌,改革开放的春风入黔时,便在家搞起了农业特色种植,由于烤烟种植及烘烤技术过硬,1988年被贞丰烟草公司为聘用为小屯乡烟叶站负责人,月薪500多元。当时普通职工工资也只不过在180元左右,他的这份收入,在当时已经算高薪了,加上自己种烤烟,一年也有一万多元的烤烟收入。

是金子总会发光。1994年初,时任小屯乡乡长的黄德武找到他,动员他到木桑村委会来,共谋全村发展大计,他毅然答应了。真有些让人纳闷,为何会舍弃一份不错工作回到村里来?当村干部,光是月收入就会从500多元减到20元,对于这个问题,刘正昌没有多说,更没有义无反顾的豪言壮语,只淡淡地说:“人家乡长瞧得起我,我也想带着乡亲们共同致富。”笔者以为,促成他这一决定的主要动力一是乡长的信任,二是他心底的那一份“共同脱贫”的信念。就这样,1994年他毅然辞去了小屯烟叶站负责人的职务任起了木桑村主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至今任木桑村支部书记。

不理解刘正昌的人总说他“傻”,当村干部有何前途,工资少了不说,还惹老百姓骂,对此他微微一笑。刘支书工作上敬业若迷,简直成了“脱产干部”,我想用陶行知老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来评价他也不觉过份,他说:“这二十年来,我觉得每天都过得很充实,虽然开始是有些老百姓不理解,骂点也是正常的,宋江难救万人言嘛……”他的一席话,让我对他那种宽阔的胸怀所折服,因为它倒出了村干部的心声。沉默间,笔者放眼墙上,那一幅幅表彰让人眼花潦乱,瞬时惊呆了。由于他二十年来的辛勤工作,党和人民也给了他许多荣誉,多次被黔西南州委、州人民政府、县委县政府、小屯镇党委政府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抗击雪凝灾害先进个人”等诸多荣誉称号。

耐心感化——春风化雨民心畅

接任村工作后,刘正昌的第一要务就是,听取群众呼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就因为坚信了毛主席的这句实实在在的话,对全村群众生活情况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推心置腹地与村民交心谈心,了解他们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干部,最厌恨的是什么样的干部……就这样,他对村民了解得真切、全面,与村民形成真正的心里相融。

在得知村民的所祈所盼后,他第一次动起了大手续。刘支书回忆,1996年3月启动了朱家潭到坡冒的公路,这条全长4.3公里的公路,联通三个村民组,受益人口600多人,按照平均每人7米左右分到户由受益老百姓投工投劳施工。好在木桑大多是土山,少量石方工程则组织突击队施工。一条路挖了近三年,其间虽有不少艰辛和扯皮的事情,可得到大部分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总体是很顺利的。 “马路”通车那一天,第一部农用车开进村子里,目睹从没见过汽车的山里娃们胆怯的上前小心触摸汽车时,刘正昌的心里乐开了花,此举曾被以《刘正昌的“马路”情节》进行了报道。  

生活困难家庭需要爱抚,而家庭经济状况非常窘迫的老百姓,他们更需要用真心去关怀。每年年初,刘支书总不家,也不在村活动室,而是组织村常务干部到一户户特困家庭、鳏、寡、孤、独的群众家里“拜年”,为他们送去祝福和安慰。刘支书介绍,每年都要想法从民政、残联等部门争取对这部分人群的援助,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党和国家的温暖。最让他时刻揪心就是刘传敏老人,他年龄又大,腿脚又不灵便,一个人住在一间七十年代修建的瓦房里,摇摇欲坠,多次动员他进行危房改造,可他就是太“迷信”了,我们还在做工作。

争引相兼——村里尽是小康路    

要致富,先修路。刘支书在组织修通第一条公路后,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在他的谈话中,对如何组织村民投入到修路建设的热潮还真头头是道。

“爱哭的娃儿有奶吃”,刘支书很有信心说。这二十年来,由于木桑地区地形复杂,交通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第一瓶颈,他一方面积极向县交能局、发改局、县委县政府、镇党政府等部门争取了“一事一议”、“四在农家小康路”等工程项目在村里实施,一方面积极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先后修通了木桑至回龙公路、十块田、大坡头、老屋基、下木桑、纳山岗进组路,正在修建的冯家湾至木桑的主干道等公路,已期在年底建成通车。公路的四通八达,为村民的同步小康打开了希望的大门。

多方引导——农家增收谢党恩

走进木桑村里,处处洋溢着一派丰收的景象,没发现闲置的土地。村民唐登立告诉笔者:“今年收了3000多斤五谷子(薏仁米),按目前的市场价,能卖12000多元钱,还有蓝靛、包谷这些,一年的收入应该在40000元左右,我们这里像我这样的人家不少,有的更多,真要感谢现在的社会啊!”据了解,近年来该村通过政府引导、村里规划、农民自发的形式,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老百姓们正在小康的路上快马扬鞭。截至目前,已发展规划种植茶叶2000亩,核桃5000亩,薏仁米3000亩,蓝靛1000亩,初步形成了“宜粮则粮,宜物则物”的种植格局。

引来企业——村民闲时有去处

刘支书说:“过去,我们这里农闲时问题多,解决纠纷成了家常便饭,每到农闲,我们就成了热锅上的马蚁,专解决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现在好多了。”为了做好示范引领,为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环境,近年来,该村一直在为企业达建平台,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为有意投资的企业家提供方便。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10月,引进了浙江籍个体户陈祥标入驻该村,在原“木桑茶场”创建了“能余电子厂”,能提供200余人常年务工,为农闲群众提供了栖身之所。村民们在忙完自家农活后,纷纷到厂里做点手上活,改变了过去无事就“说三道四,东家长西家短”,引起争吵的风气。村民周文芬说:“我们做完自家活路,就到厂里打工,平均每天能做到80多块钱,一方面可以照顾家庭,另一方面在也可以多赚点钱,算可以了。”

贤惠之家——客盈主欢乐开颜

在刘支书的记忆中,接待过的“贵客”已经数不胜数了,省、州、县的领导但凡到小屯镇检查工作,都在百忙中抽时间找他了解情况,他说:“自从任村干部以来,领导们都会光临我的寒舍。前两个月,州委张书记、县里的李书记也来看我了,我很激动,他们还教我很多方法,他们的建议至今还在我耳边回响呢!我会把他们的精神把握好,为抓好我们村的工作做好应有的贡献!”刘支书很谦逊,他说:“我做了一个村干部应该做的事,已经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要跟文老(文朝荣)比,我还差得多呢!”

俗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成功的女人。”不错,刘支书也应了这句话,走进他家里,近60岁的刘老太太也总是热情地为我们端茶倒水、煮饭、做菜,忙得不亦乐乎。据了解,刘老太太一向对刘支书的工作特别支持,一个人操持家务从没半点厌言。为人热情大方,只要家里来了客人,她都会放下手中的农活热心招待,从不嫌贫爱富,成了周边“女同胞”们效仿的楷模。(陶汝彬)

 
了解黔西南更多资讯,尽在亮点黔西南网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阅读。
亮点黔西南欢迎投稿,新闻邮箱:ldqxnw@163.com 有奖报料电话:0859 -3224873
 网友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姓名: (文明上网,从理性发言)
匿名发表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

亮点黔西南 版权所有 Ldqx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859-3224873 网站地图 投稿邮箱:ldqxn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