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州直

从“零”到“五六七八九”——黔西南州民营经济辉煌历程回顾

2022年07月13日 07:59:48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查连金 刘周君

建州四十年:
从“零”到“五六七八九”
——黔西南州民营经济辉煌历程回顾

  1982年5月1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正式建立,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诞生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是贵州省最年轻的自治州。建州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历届黔西南州委、州政府带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团结拼搏,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一路行来,黔西南州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深入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加快发展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民族特色山地经济创新示范区”创建大踏步前进,全州经济加速发展、总量持续提升、质量稳步提高,蔬菜、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烤烟等十大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建成登高煤电铝、振华新材料、鹏昇纸业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成功举办五届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七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等重大赛会活动,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州地区生产总值从1982年4.20亿元增加到2021年1506.37亿元,增长81倍,年均增长11.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82年194元增加到2021年50070元,增长82倍,年均增长11.8%。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GDP从2012年的第14位上升至2021年第8位。

  民营经济从“零”到“五六七八九”,成为黔西南取得翻天覆地变化的精彩缩影。截至2021年底,全州工商注册登记市场主体26.53万户,其中:内资企业(含国有)5372户,外资企业194户,私营企业48370户,个体工商户20.67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4742户,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占97%以上。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已成为我州市场经济主体中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是解决就业稳定社会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80年代——初生萌芽:从“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

  回顾历史,我州的民营经济萌芽于“社队企业”。

  1977年社队企业的发展增加了群众收入,支持了农业发展,1978年全州生产总值2.63亿元,为80年代后乡镇企业的崛起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州内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广大群众冲破旧观念、旧体制的束缚,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拓宽生产经营领域。州内乡村能人不断涌现,部分能工巧匠开始利用自己的技术或资源,针对市场需求,加工农副产品或土特产品出售,全州各地社队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1984年3月后正式更名为乡镇企业。

  1988年,全州乡镇企业达到3.7万户,是1979年的10倍,形成乡镇企业第一个发展高潮。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的发表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州委州政府制定出台一系列发展乡镇企业政策、措施,将其作为实现“兴州富民”的一个战略重点来抓。到1994年,全州乡镇企业增加到4.4万户,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又一个高峰。随着1997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的颁布实施,全州乡镇企业开始实行产权制度改革,乡镇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个体企业、私营企业迅猛发展。到2000年,全州共有乡镇企业5.46万户,涵盖一、二、三产业。2010年,州乡镇企业管理机构改革,乡镇企业重新面对新一轮结构调整,

  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走向合作、调整、革新、提升的新型发展道路。

  90年代——春天的故事:乡镇企业转制加盟民营大军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冲破了“姓社姓资”的争论束缚。同年10月召开党的十四大,“共同发展”的方针给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吃了“定心丸”,1993年底我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户数大幅度增长。

  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除了重申“共同发展”方针外,还第一次明确“一般小型国有企业,有的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有的可以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也可以售给集体和个人。”1997年,党的十五大更是提出了“混合所有制”概念。这时一些企业通过转制,身份从集体变成民营,黔西南州民营经济开始了蓬勃发展的阶段。

  荣盛集团的发展历程,就是黔西南工业起步发展壮大的一个生动缩影。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创办于1982年8月的兴义市荣盛铁厂,通过引进贵州省机械研究所的专利技术,建成黔西南州首家球磨机衬板和球磨等生产线,远销东南亚地区。

  1988年,荣盛铁厂引进南京华南理工学院的75#硅铁合金产品生产技术,产品出口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加入国际贸易行列。

  1992年,荣盛铁厂抓住国家“八五”重点工程——南昆铁路贵州段开工建设机遇,果断决策,将搁置的黄磷生产线改建为水泥厂,荣盛铁厂水泥分厂一跃成为兴义市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

  1998年,荣盛铁厂正式更名为贵州荣盛(集团)建材有限公司。同年,贵州荣盛(集团)矿泉饮料有限公司成立,投资4000万元在兴义市清水河镇建设了贵州省单线产能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矿泉水生产线。

  2003年至2014年,荣盛集团承包了濒临倒闭的南下水泥厂,完成对水泥一分厂的升级改造,建成全省第一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荣盛水泥二分厂诞生,年产水泥达100万吨,使荣盛集团成为全州第一家年产水泥达百万吨的旋窑水泥企业。投资20亿元在义龙新区郑鲁万工业园区建成日产4500吨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水泥产能和质量再次得到质的飞跃。

  荣盛集团自成立以来,在光彩事业、扶贫济困等社会公益事业方面累计捐款捐物3000余万元;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通过直接让利的方式支持政府8000余万元;通过“百千万行动”“千企帮千村”行动帮扶贫困村资金和水泥折合300余万元;在疫情防控中,累计捐款捐物40余万元。多次获省、州、市表彰为“先进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先进企业”“先进民营企业”“文明企业”“纳税先进企业”和“全州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目前,荣盛集团涉足水泥、混凝土、食品、石油、商贸等多个领域,各板块产业链累计带动就业1.2万余人,资产15亿余元,年产值8亿元,年纳税费1.2亿元。

  贵州省施达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黔西南州施达房地产综合开发总公司,是黔西南州首家房地产开发企业。1991年7月13日,施达前身——州房地产综合开发总公司成立,开发了全州第一个商品房项目——吉利小区和兴义最早最大的综合性商贸市场——兴义发达市场(现那坡立交桥区域)。

  1993年至2000年,施达饮品公司生产的灵芝茶等产品荣获“中国贵州保健精品”称号。同时,开发了兴义市新时代花园项目,占地170多亩,投资1亿多元,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是当时全市最大的商品房项目之一。

  2001年至2017年,相继建成黔山酒店、皇冠酒店、凤凰酒店,兴办黔西南州赛文实验学校,投资开发双乳峰景区(2016年转让),启动黔西南州“百家药店进乡村,安全用药到农户”行动,创办了施达医院。

  2021年8月,黔西南州施达矿业有限公司成立,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进军氟化工科技产业。2022年,施达矿业以1.43亿元,拍得普安、晴隆3处萤石矿探矿权,9月可进行生产;同年6月,贵州施达集团与兴仁市举行年产1万吨电子级氢氟酸、7万吨高端氟化铝项目签约仪式,此次施达氟材项目,总投资5亿元,可实现年产值11亿元,产生税费2亿元。

  施达集团在慈善公益事业、疫情防控累计投入款项7000余万元,多次获国家、省、州、市表彰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贵州建筑行业100强”“全省房地产业五十强”“贵州省A类信用纳税企业”“贵州省民营企业100强”等荣誉。目前,已形成集房地产、酒店、餐饮、教育、矿业、医药等行业于一体的民营企业,总资产逾20亿元,拥有10余家子公司的现代企业集团。

  回顾黔西南民营经济历史,可以说,施达集团与富康集团是绕不开的“双子星”。两家民营企业的发展史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州民营经济的发展缩影。

  2000年,黔西南州委、州人民政府确定将桔山新区定位由开发建设之初的“扩大老城规模,补充功能不全”调整为将桔山建设成兴义这一中等城市的中心区。

  2004年,紧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黔西南州富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同年,位于老城区盘江宾馆门口的时代广场开始建设。这是兴义市第一个尝试“购物中心”雏形模式的“百货广场”。时代广场的名字,刻下了那个时代的印迹。

  2011年,五星级的富康国际酒店建成开业,富康国际“双子塔”矗立在桔山新城,为随之在兴义召开的贵州省第六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增添了新的旅游接待设施,成为兴义城市新地标。2012年,前后历时82天,兴义体育中心体育场建成,迎接建州三十周年的盛大庆典。

  2014年3月,为响应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的召开,完善“大会展”基础服务设施,富康国际会展中心正式奠基建设。同年12月底,一个现代化、多功能、信息化的国际会展中心建成投入使用。

  如今的贵州富康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已是集文旅、地产、商业、建工、物业等多种经营为一体的“中国产城运营服务商”。现有员工5000余人,是西部地产品牌价值10强、中国商业地产百强,贵州省诚信示范企业,中国诚信经营与服务示范企业,2021中国产业新城运营优秀企业,2021中国房地产产品力优秀品牌。集团销售额收入50亿元,上缴税金近47900万元。

  创建于1995年的贵州天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已发展成为今天国内排名靠前的注射剂生产企业,走过了不同寻常的27年。

  1995年至1999年,天地药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填补了我州没有大容量注射剂生产企业的空白,产值突破千万,利税超百万,员工人均年收入上万元,就业人数达200余人。

  2000年至2017年间,天地药业先后进行四期GMP技改,建成2条年生产能力1亿瓶的大输液生产线并通过GMP认证。年生产规模上亿瓶,年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就业人员达1216人。2018年11月,天地药业整体入驻义龙新区红星医药产业园,实现了设备设施升级,成为智能化现代企业,就业人数近600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00余人,产能逐年释放、连年递增,上缴税金逐年增长。

  目前,天地药业已是年产值2亿元的集团型企业,拥有大容量注射剂生产线5条24个注射剂品种、小容量注射剂生产线5条17个注射剂品种,大输液年产能3.6亿瓶(袋),小水针年产能10亿支,产品销往18个省(区),代加工产品出口美洲、非洲及中亚部分国家。2021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近2.5亿元,上缴税金近1000万元。

  随着民营企业遍地开花,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商会组织在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应运而生。1992年,黔西南州工商业联合会(黔西南州总商会)成立,在州委的正确领导下,商会始终把团结、引导、服务广大会员、发展民营经济为工作重心,贯彻落实党委政府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方针政策,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

  1992年机构、组织和会员从零开始至2021年底,州工商联及8个县(市)基层工商联共有59个直属商(协)会,其中:州级商会18个、县级商会33个,乡镇街道商会8个。目前,州工商联系统会员数达到4810个,其中:企业会员1169个、团体会员59个、个体会员3582个。在工商联界别中,有州级以上政协委员36名、州级以上人大代表7名,其中省政协委员4名、省人大代表3名;省工商联非公副主席2名、副会长1名、常委3名、执委5名。多年来,全州各级工商联(商会)围绕工商业发展、交通运输、医药卫生、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工资税费等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形成90余篇调研报告,多篇提案引起党委、政府的重视并被纳入州委、州人民政府督办提案。

  引导民营企业助力脱贫攻坚,开展“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采取“一企帮一村”“多企帮多村”,建立“扶贫车间”等多种方式,探索出多种在全州可推广、可复制、可带动的帮扶模式。截至2020年底,“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台账显示,全国范围内帮扶黔西南州的企业有838家,企业实施项目1751个,受帮扶村770个,企业投入总金额195533.6582万元,受帮扶贫困人数290459人,共分四批建成了96个省、州“千企帮千村”示范项目,实施项目主要覆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基础设施扶贫、消费扶贫、公益扶贫等方面。

  推动“千企帮千村”向“万企兴万村”行动有效巩固拓展,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全州共有256家商会、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结对帮扶州内248个村。其中,2022年度全州共有41家民营企业通过“万企兴万村”行动在望谟、册亨、晴隆3个国家乡村重点帮扶县开展帮扶,拟投入帮扶资金36363.1万元,已投入帮扶资金21556.2万元。

  2000年——西部大开发的东风:民营经济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2000年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研究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任务,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作。借助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东风,黔西南州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01年,全州乡镇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8亿元,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38%。在建材、制药、矿产、冶金、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中,非公有制经济成为主力军,形成了兴义荣盛企业集团、兴义华圣制药、心意药业、安龙星光冶炼厂、普安电石厂、兴义铁厂、兴义民族商品厂、望谟油脂有限公司、册亨合资水泥厂、兴仁富兴铁锅厂等一大批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

  ——新世纪初期,是黔西南州民营经济的黄金生长期,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生。

  2007年,全州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35.59亿元,乡镇工业增加值完成22.52亿元,实现利润12.36亿元,纳税8.91亿元。全州非公有制经济工商登记达到40293户,注册资金达到75.38亿元。其中,注册的中小企业户数达到2935户(除贵州宜化公司外均属中小企业),全州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20亿元,占全州工业产值的92.3%,完成工业增加值44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92%,实现利润5.2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以上利润的96%。

  这一年,全州非公企业共纳税23.5亿元,全州非公有制经济迈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2012年至今——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民营企业深耕产业、逐梦奔跑,高质量发展结出累累硕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推动和激励广大民营企业奋力拼搏、蓬勃发展,使之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强调非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两个不可侵犯”,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到出台激发企业家精神、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的各类政策举措,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

  2012年4月,州政府为大力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出台了《黔西南州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实施管理办法》。同年4月17日召开了全州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动员大会,对重点扶持范围和行业内的微型企业发展给予更为优惠的政策,微型企业在实际货币投资达到10万元后,政府给予5万元的财政资金补助。并计划从2012年起,全州每年扶持创办1500户微型企业,力争完成2000户,新增就业人员7500至10000人,孵化一批具有稳定成长前景的微型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创业经验和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企业家队伍。

  党的十九大以来,民营经济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既迎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收入的增加、民生福利水平的提高,民营企业满足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直接支持了人民群众收入的增加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升,使人民群众直观感受到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好处,感知社会进步带来的幸福。

  2019年1月,州委州政府印发了《关于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二十八条措施》。2020年1月,州政府出台《黔西南州进一步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实施方案》,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产业发展为根本,进一步创新服务方法、优化扶持体系、提升保障水平,形成扶持和培育微型企业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加快构建和完善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着力推进微型企业提升发展、创新发展和集约发展,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1年,州政府印发《黔西南州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工作方案》《黔西南州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黔西南州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黔西南州人民政府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八严”禁令》,州纪委州监委出台《关于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护航营商环境的八条措施》等文件,深化、细化改革举措,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成立黔西南州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聚焦民营经济发展重点难点问题,切实增强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针对性、精准性。2021年全州减税降费共计32.6亿元。

  2022年初,国发〔2022〕2号文件的出台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全州各级正抢抓这一重大政策机遇、发展机遇、历史机遇,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部署,坚持以高质量统揽全局,全力实施主战略,努力实现主定位,民营经济再次迎来新的“黄金时期”。当前,黔西南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深度参与科技计划项目,支持民营企业建设州级以上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双创”服务凭条,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进一步打破户籍、身份、档案、所有制等制约,拓宽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渠道,保障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待遇,支持有转型升级需求的民营企业开展转岗转业培训。开展减税降费,加大民间投资金融支持,引导民营企业推动招商引资,鼓励民营企业开展对外贸易。优化税收信用体系建设,丰富政策宣传辅导形式,持续深化制度改革,完善企业“一网通办”线上服务平台。加大“政金企”融资对接力度,加强政策宣传、融资服务,持续推行税银合作,推动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40年来,黔西南州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展现了勇于创新、奋力拼搏、力争一流的奋斗姿态。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全州广大民营企业家将勇往直前,不断克服困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展现他们蓬勃向上的生机活力。尽管目前受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影响,民营企业面临新一轮的挑战,但是有40年的创业实践,在摸爬滚打中成长成熟起来的民营企业,正一步步地破蛹化蝶,从“零”到“五六七八九”,从“手工作坊”到“专精特新”,从“粗放式”到“高质量”,黔西南民营企业将继续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查连金 刘周君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相关信息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从“零”到“五六七八九”——黔西南州民营经济辉煌历程回顾

黔西南日报 | 2022年07月13日 07:59:48 | 查连金 刘周君

建州四十年:
从“零”到“五六七八九”
——黔西南州民营经济辉煌历程回顾

  1982年5月1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正式建立,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诞生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是贵州省最年轻的自治州。建州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历届黔西南州委、州政府带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团结拼搏,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一路行来,黔西南州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深入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加快发展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民族特色山地经济创新示范区”创建大踏步前进,全州经济加速发展、总量持续提升、质量稳步提高,蔬菜、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烤烟等十大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建成登高煤电铝、振华新材料、鹏昇纸业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成功举办五届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七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等重大赛会活动,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州地区生产总值从1982年4.20亿元增加到2021年1506.37亿元,增长81倍,年均增长11.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82年194元增加到2021年50070元,增长82倍,年均增长11.8%。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GDP从2012年的第14位上升至2021年第8位。

  民营经济从“零”到“五六七八九”,成为黔西南取得翻天覆地变化的精彩缩影。截至2021年底,全州工商注册登记市场主体26.53万户,其中:内资企业(含国有)5372户,外资企业194户,私营企业48370户,个体工商户20.67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4742户,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占97%以上。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已成为我州市场经济主体中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是解决就业稳定社会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80年代——初生萌芽:从“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

  回顾历史,我州的民营经济萌芽于“社队企业”。

  1977年社队企业的发展增加了群众收入,支持了农业发展,1978年全州生产总值2.63亿元,为80年代后乡镇企业的崛起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州内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广大群众冲破旧观念、旧体制的束缚,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拓宽生产经营领域。州内乡村能人不断涌现,部分能工巧匠开始利用自己的技术或资源,针对市场需求,加工农副产品或土特产品出售,全州各地社队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1984年3月后正式更名为乡镇企业。

  1988年,全州乡镇企业达到3.7万户,是1979年的10倍,形成乡镇企业第一个发展高潮。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的发表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州委州政府制定出台一系列发展乡镇企业政策、措施,将其作为实现“兴州富民”的一个战略重点来抓。到1994年,全州乡镇企业增加到4.4万户,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又一个高峰。随着1997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的颁布实施,全州乡镇企业开始实行产权制度改革,乡镇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个体企业、私营企业迅猛发展。到2000年,全州共有乡镇企业5.46万户,涵盖一、二、三产业。2010年,州乡镇企业管理机构改革,乡镇企业重新面对新一轮结构调整,

  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走向合作、调整、革新、提升的新型发展道路。

  90年代——春天的故事:乡镇企业转制加盟民营大军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冲破了“姓社姓资”的争论束缚。同年10月召开党的十四大,“共同发展”的方针给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吃了“定心丸”,1993年底我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户数大幅度增长。

  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除了重申“共同发展”方针外,还第一次明确“一般小型国有企业,有的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有的可以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也可以售给集体和个人。”1997年,党的十五大更是提出了“混合所有制”概念。这时一些企业通过转制,身份从集体变成民营,黔西南州民营经济开始了蓬勃发展的阶段。

  荣盛集团的发展历程,就是黔西南工业起步发展壮大的一个生动缩影。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创办于1982年8月的兴义市荣盛铁厂,通过引进贵州省机械研究所的专利技术,建成黔西南州首家球磨机衬板和球磨等生产线,远销东南亚地区。

  1988年,荣盛铁厂引进南京华南理工学院的75#硅铁合金产品生产技术,产品出口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加入国际贸易行列。

  1992年,荣盛铁厂抓住国家“八五”重点工程——南昆铁路贵州段开工建设机遇,果断决策,将搁置的黄磷生产线改建为水泥厂,荣盛铁厂水泥分厂一跃成为兴义市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

  1998年,荣盛铁厂正式更名为贵州荣盛(集团)建材有限公司。同年,贵州荣盛(集团)矿泉饮料有限公司成立,投资4000万元在兴义市清水河镇建设了贵州省单线产能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矿泉水生产线。

  2003年至2014年,荣盛集团承包了濒临倒闭的南下水泥厂,完成对水泥一分厂的升级改造,建成全省第一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荣盛水泥二分厂诞生,年产水泥达100万吨,使荣盛集团成为全州第一家年产水泥达百万吨的旋窑水泥企业。投资20亿元在义龙新区郑鲁万工业园区建成日产4500吨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水泥产能和质量再次得到质的飞跃。

  荣盛集团自成立以来,在光彩事业、扶贫济困等社会公益事业方面累计捐款捐物3000余万元;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通过直接让利的方式支持政府8000余万元;通过“百千万行动”“千企帮千村”行动帮扶贫困村资金和水泥折合300余万元;在疫情防控中,累计捐款捐物40余万元。多次获省、州、市表彰为“先进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先进企业”“先进民营企业”“文明企业”“纳税先进企业”和“全州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目前,荣盛集团涉足水泥、混凝土、食品、石油、商贸等多个领域,各板块产业链累计带动就业1.2万余人,资产15亿余元,年产值8亿元,年纳税费1.2亿元。

  贵州省施达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黔西南州施达房地产综合开发总公司,是黔西南州首家房地产开发企业。1991年7月13日,施达前身——州房地产综合开发总公司成立,开发了全州第一个商品房项目——吉利小区和兴义最早最大的综合性商贸市场——兴义发达市场(现那坡立交桥区域)。

  1993年至2000年,施达饮品公司生产的灵芝茶等产品荣获“中国贵州保健精品”称号。同时,开发了兴义市新时代花园项目,占地170多亩,投资1亿多元,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是当时全市最大的商品房项目之一。

  2001年至2017年,相继建成黔山酒店、皇冠酒店、凤凰酒店,兴办黔西南州赛文实验学校,投资开发双乳峰景区(2016年转让),启动黔西南州“百家药店进乡村,安全用药到农户”行动,创办了施达医院。

  2021年8月,黔西南州施达矿业有限公司成立,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进军氟化工科技产业。2022年,施达矿业以1.43亿元,拍得普安、晴隆3处萤石矿探矿权,9月可进行生产;同年6月,贵州施达集团与兴仁市举行年产1万吨电子级氢氟酸、7万吨高端氟化铝项目签约仪式,此次施达氟材项目,总投资5亿元,可实现年产值11亿元,产生税费2亿元。

  施达集团在慈善公益事业、疫情防控累计投入款项7000余万元,多次获国家、省、州、市表彰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贵州建筑行业100强”“全省房地产业五十强”“贵州省A类信用纳税企业”“贵州省民营企业100强”等荣誉。目前,已形成集房地产、酒店、餐饮、教育、矿业、医药等行业于一体的民营企业,总资产逾20亿元,拥有10余家子公司的现代企业集团。

  回顾黔西南民营经济历史,可以说,施达集团与富康集团是绕不开的“双子星”。两家民营企业的发展史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州民营经济的发展缩影。

  2000年,黔西南州委、州人民政府确定将桔山新区定位由开发建设之初的“扩大老城规模,补充功能不全”调整为将桔山建设成兴义这一中等城市的中心区。

  2004年,紧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黔西南州富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同年,位于老城区盘江宾馆门口的时代广场开始建设。这是兴义市第一个尝试“购物中心”雏形模式的“百货广场”。时代广场的名字,刻下了那个时代的印迹。

  2011年,五星级的富康国际酒店建成开业,富康国际“双子塔”矗立在桔山新城,为随之在兴义召开的贵州省第六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增添了新的旅游接待设施,成为兴义城市新地标。2012年,前后历时82天,兴义体育中心体育场建成,迎接建州三十周年的盛大庆典。

  2014年3月,为响应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的召开,完善“大会展”基础服务设施,富康国际会展中心正式奠基建设。同年12月底,一个现代化、多功能、信息化的国际会展中心建成投入使用。

  如今的贵州富康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已是集文旅、地产、商业、建工、物业等多种经营为一体的“中国产城运营服务商”。现有员工5000余人,是西部地产品牌价值10强、中国商业地产百强,贵州省诚信示范企业,中国诚信经营与服务示范企业,2021中国产业新城运营优秀企业,2021中国房地产产品力优秀品牌。集团销售额收入50亿元,上缴税金近47900万元。

  创建于1995年的贵州天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已发展成为今天国内排名靠前的注射剂生产企业,走过了不同寻常的27年。

  1995年至1999年,天地药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填补了我州没有大容量注射剂生产企业的空白,产值突破千万,利税超百万,员工人均年收入上万元,就业人数达200余人。

  2000年至2017年间,天地药业先后进行四期GMP技改,建成2条年生产能力1亿瓶的大输液生产线并通过GMP认证。年生产规模上亿瓶,年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就业人员达1216人。2018年11月,天地药业整体入驻义龙新区红星医药产业园,实现了设备设施升级,成为智能化现代企业,就业人数近600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00余人,产能逐年释放、连年递增,上缴税金逐年增长。

  目前,天地药业已是年产值2亿元的集团型企业,拥有大容量注射剂生产线5条24个注射剂品种、小容量注射剂生产线5条17个注射剂品种,大输液年产能3.6亿瓶(袋),小水针年产能10亿支,产品销往18个省(区),代加工产品出口美洲、非洲及中亚部分国家。2021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近2.5亿元,上缴税金近1000万元。

  随着民营企业遍地开花,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商会组织在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应运而生。1992年,黔西南州工商业联合会(黔西南州总商会)成立,在州委的正确领导下,商会始终把团结、引导、服务广大会员、发展民营经济为工作重心,贯彻落实党委政府关于发展民营经济的方针政策,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

  1992年机构、组织和会员从零开始至2021年底,州工商联及8个县(市)基层工商联共有59个直属商(协)会,其中:州级商会18个、县级商会33个,乡镇街道商会8个。目前,州工商联系统会员数达到4810个,其中:企业会员1169个、团体会员59个、个体会员3582个。在工商联界别中,有州级以上政协委员36名、州级以上人大代表7名,其中省政协委员4名、省人大代表3名;省工商联非公副主席2名、副会长1名、常委3名、执委5名。多年来,全州各级工商联(商会)围绕工商业发展、交通运输、医药卫生、环境保护、教育科技、工资税费等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形成90余篇调研报告,多篇提案引起党委、政府的重视并被纳入州委、州人民政府督办提案。

  引导民营企业助力脱贫攻坚,开展“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采取“一企帮一村”“多企帮多村”,建立“扶贫车间”等多种方式,探索出多种在全州可推广、可复制、可带动的帮扶模式。截至2020年底,“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台账显示,全国范围内帮扶黔西南州的企业有838家,企业实施项目1751个,受帮扶村770个,企业投入总金额195533.6582万元,受帮扶贫困人数290459人,共分四批建成了96个省、州“千企帮千村”示范项目,实施项目主要覆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基础设施扶贫、消费扶贫、公益扶贫等方面。

  推动“千企帮千村”向“万企兴万村”行动有效巩固拓展,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全州共有256家商会、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结对帮扶州内248个村。其中,2022年度全州共有41家民营企业通过“万企兴万村”行动在望谟、册亨、晴隆3个国家乡村重点帮扶县开展帮扶,拟投入帮扶资金36363.1万元,已投入帮扶资金21556.2万元。

  2000年——西部大开发的东风:民营经济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2000年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研究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任务,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作。借助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东风,黔西南州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01年,全州乡镇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8亿元,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38%。在建材、制药、矿产、冶金、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中,非公有制经济成为主力军,形成了兴义荣盛企业集团、兴义华圣制药、心意药业、安龙星光冶炼厂、普安电石厂、兴义铁厂、兴义民族商品厂、望谟油脂有限公司、册亨合资水泥厂、兴仁富兴铁锅厂等一大批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

  ——新世纪初期,是黔西南州民营经济的黄金生长期,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而生。

  2007年,全州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35.59亿元,乡镇工业增加值完成22.52亿元,实现利润12.36亿元,纳税8.91亿元。全州非公有制经济工商登记达到40293户,注册资金达到75.38亿元。其中,注册的中小企业户数达到2935户(除贵州宜化公司外均属中小企业),全州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20亿元,占全州工业产值的92.3%,完成工业增加值44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92%,实现利润5.2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以上利润的96%。

  这一年,全州非公企业共纳税23.5亿元,全州非公有制经济迈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2012年至今——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民营企业深耕产业、逐梦奔跑,高质量发展结出累累硕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推动和激励广大民营企业奋力拼搏、蓬勃发展,使之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强调非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两个不可侵犯”,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到出台激发企业家精神、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的各类政策举措,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

  2012年4月,州政府为大力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出台了《黔西南州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实施管理办法》。同年4月17日召开了全州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动员大会,对重点扶持范围和行业内的微型企业发展给予更为优惠的政策,微型企业在实际货币投资达到10万元后,政府给予5万元的财政资金补助。并计划从2012年起,全州每年扶持创办1500户微型企业,力争完成2000户,新增就业人员7500至10000人,孵化一批具有稳定成长前景的微型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创业经验和较强经营管理能力的企业家队伍。

  党的十九大以来,民营经济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既迎来了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收入的增加、民生福利水平的提高,民营企业满足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直接支持了人民群众收入的增加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升,使人民群众直观感受到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好处,感知社会进步带来的幸福。

  2019年1月,州委州政府印发了《关于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二十八条措施》。2020年1月,州政府出台《黔西南州进一步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实施方案》,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产业发展为根本,进一步创新服务方法、优化扶持体系、提升保障水平,形成扶持和培育微型企业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加快构建和完善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着力推进微型企业提升发展、创新发展和集约发展,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1年,州政府印发《黔西南州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工作方案》《黔西南州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黔西南州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黔西南州人民政府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八严”禁令》,州纪委州监委出台《关于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护航营商环境的八条措施》等文件,深化、细化改革举措,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成立黔西南州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聚焦民营经济发展重点难点问题,切实增强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针对性、精准性。2021年全州减税降费共计32.6亿元。

  2022年初,国发〔2022〕2号文件的出台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全州各级正抢抓这一重大政策机遇、发展机遇、历史机遇,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部署,坚持以高质量统揽全局,全力实施主战略,努力实现主定位,民营经济再次迎来新的“黄金时期”。当前,黔西南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深度参与科技计划项目,支持民营企业建设州级以上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双创”服务凭条,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进一步打破户籍、身份、档案、所有制等制约,拓宽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渠道,保障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待遇,支持有转型升级需求的民营企业开展转岗转业培训。开展减税降费,加大民间投资金融支持,引导民营企业推动招商引资,鼓励民营企业开展对外贸易。优化税收信用体系建设,丰富政策宣传辅导形式,持续深化制度改革,完善企业“一网通办”线上服务平台。加大“政金企”融资对接力度,加强政策宣传、融资服务,持续推行税银合作,推动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40年来,黔西南州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展现了勇于创新、奋力拼搏、力争一流的奋斗姿态。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全州广大民营企业家将勇往直前,不断克服困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展现他们蓬勃向上的生机活力。尽管目前受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影响,民营企业面临新一轮的挑战,但是有40年的创业实践,在摸爬滚打中成长成熟起来的民营企业,正一步步地破蛹化蝶,从“零”到“五六七八九”,从“手工作坊”到“专精特新”,从“粗放式”到“高质量”,黔西南民营企业将继续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查连金 刘周君

推荐阅读
动静app、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  2022-06-19
黔西南日报  2022-07-01
中共黔西南州委组织部  2022-07-06
黔西南日报  2022-07-01
黔西南日报  2022-07-01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2022-06-19
亮点黔西南  2022-06-16
兴义市人民法院  2022-06-16
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  2022-06-20
贵州省教育厅  2022-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