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州直

黔西南州40年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纪实

2022年08月17日 08:00:05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韦欢

盛开“三农”幸福花
——我州40年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纪实

  纵横交错的水泥路一会向上蜿蜒,一会向下延伸,峰峦叠嶂的群山之间,是辛勤的村民种植的一片片经济作物:或是金银花、铁皮石斛,或是百香果、花卉,或是一垄垄蔬菜和成片的经果林……

  立秋时节,天高云淡,风清气爽,记者来到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仿佛置身于山地间最美丽的诗画田园。在这片希望的石旮旯土地上,一个个现代农业基地从无到有,相继建成,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我一直都在石斛种植基地务工。每个月,都可以领得2200元的工钱。”在兴义首草谷有限公司在冷洞村承包的铁皮石斛基地里,该村烘纳组的村民李四英蹲着身子,用手细细地捋着生机盎然的石斛,笑得合不拢嘴。

  “铁皮石斛中药材公司落户冷洞村后,随着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劳动力需求的提升,不仅有效促进了冷洞村及周边村民就业机会,而且还能让村民们通过出租闲置的山地增加经济收入。”冷洞村党支部书记朱昌国介绍。

  “托党的惠农政策,我们现在种地不交税,相反还有补贴,吃的有了,穿的也有了,啥子都不用愁了!”在冷洞村委会办公室门口,冷洞组村民李心得欣喜地说。

  以前,冷洞村到处荒山秃岭,一年有半年缺粮。200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625元,人均占有粮食仅有295公斤,是州内出了名的偏僻村、贫困村,一向被喻为“兴义的麻山”。

  农村、农业、农民,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三个核心问题。如何突破?无时无刻不成为我州各级干群思考和探索的主要问题。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冷洞村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一直坚守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炸石造地、改土造田,成为全省农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1996年,时任冷洞村统计员的朱昌国带领全村群众修水池、建水窖,带领群众种植金银花,让冷洞村告别了日常吃苞谷饭的历史。

  2001年,在村支书朱昌国的带领下,冷洞村人均纯收入达1700元,人均占有粮食达400余公斤,贫困人口减少至200余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2002年以来,冷洞村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帮扶下,先后硬化8.6公里通组公路、实施坡改梯50亩、新建小水窖358口、水浇池296口、沼气池172口、地改田344亩,一个昔日封闭落后的贫困村逐渐变得充满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祖国进入新时代,冷洞村更是迈入了发展快车道,收入节节攀高。在520户1886人中,有200多户人家都买了轿车,摩托车更是普遍,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冷洞村紧跟时代步伐,大力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不断探索发展之路,让大多数的群众逐步脱贫致富奔小康,描绘了一幅农村改革发展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冷洞村坚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以脱贫攻坚行动为带动,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标准,先后投资125万元,硬化通村道路8.6公里,亮化民居150户,因地制宜规范乡村建筑风格,打造特色民居庭院,全面改善了人居环境和村庄整体形象,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1年的625元增长到今年的8000多元,走出了一条集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为一体的产业发展之路。

  冷洞农业变强了,冷洞农村变美了,冷洞农民变富了。冷洞村的这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我州“三农”工作在建州四十年中巨变的一个生动缩影。

  1982年5月1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40年来,可以自豪地说,南北盘江两岸“三农”幸福花,正在炽热盛开。

  1978以来,特别是1982年建州后,我州科技兴农水平的提高和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为全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转变奠定了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农村政策,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的新时期。

  2007年,全州实现农业增加值40.71亿元,比1978年增长6倍,年均增长6.7%;粮食产量为108.3万吨,比1978年增长1.1倍,年平均增长2.6%。农产品的极大丰富,有效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彻底改变了人民的食物结构,为全州总体进入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州积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重点发展科技农业、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由“星星之火”变成了“燎原”之势,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2008年,全州农作物种植面积353869公顷,粮食产量110.3万吨,肉类总产量13.10万吨,在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

  2017年,全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00.69万亩,粮食总产量104.72万吨。新增兴义市七捧高原核桃产业园区、贞丰县小屯生态茶产业示范园区、望谟县沿江热作产业示范园区、安龙县普坪果药休闲农业示范园区4个省级园区,同时,入驻园区企业493家,其中省级及以上重点龙头企业6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54个,实现总产值155.8亿元,为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和着力发展山地高效农业,取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018年,我州大力发展山地高效农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目标,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建设抓布局、促规模,抓龙头、促品牌,抓园区、促带动,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稳中向好,农民增收呈现良好态势,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农产品喜获丰收,产业规模效益日益凸显,农产品加工业稳中有升,一二三产融合、农旅一体化、农村改革得到积极稳步推进。

  2019年,以我州首批58个500亩以上示范坝区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完成玉米调减面积57.5万亩,新增种植茶叶、蔬菜、精品水果、中药材、薏仁米、油茶共50.74万亩,新增食用菌1.47亿棒。500亩以上示范坝区大力发展茶叶、食用菌、蔬菜、精品水果、中药材(含石斛)、生态畜禽、生态渔业、薏仁、油茶、烤烟十大山地特色高效产业,种植面积17.54万亩,平均亩产值达到10153元,带动17.08万农户增收,建成省级高效园区50个,实现产值220亿元。

  2020年,我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417.75亿元,同比增长6.6%,增速排全省第二位。第一产业增加值249.35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441元,增速8.6%,增速排全省第二位,交出了一份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亮眼的“丰收成绩单”。

  2021年,我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立足山地实际,做足山地文章,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确保了全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444.63亿元,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23元,增长10.3%。规模化种植菜心7.2万亩、花菜7.1万亩,总产量24.7万吨,总产值11.9亿元。水稻最高亩产达1123.87公斤,再创全省水稻高产新纪录。全年完成粮食总播面积345.9万亩,同比增幅7.3%;粮食总产量103.29万吨,同比增幅10%,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开新局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组组统计数据温暖着农民的心。

  建州40年来,农民变富了。以前低矮的茅草房变成了瓦房、平房、楼房,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穷二白”到生活富足,从满足生活需求逐步向提升生活质量转变,农民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而是成长为拥有现代市场理念的新时代农民。好多农户不仅手头有钱花,而且银行有存款,“钱袋子”真正鼓起来了。

  建州40年来,农村变美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州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一个个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在黔西南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花开朵朵,正成为多彩贵州的新名片,幸福田园的新代言。

  建州40年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挺进,全州农业变强了。目前,我州已累计培育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76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10家;农民合作社共4216个,其中国家示范社14个、全国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1个、省级示范社76个、家庭农场3233个,利用东西部协作机遇,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24个。组建集体经济组织1224个,推进1195个村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经营性资产量化15.4亿元,发放股权证75.08万个。新增绿色食品认证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2个,目前已累计认证绿色食品29个、中绿华夏有机产品4个、国家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29个,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四十年沧海桑田,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建州四十年以来,我州“强农”步伐蹄疾步稳,让生活在这片1.6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各族儿女,共同谱写了农业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韦欢


我要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相关信息

热文排行

24小时 一周 一月

黔西南州40年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纪实

黔西南日报 | 2022年08月17日 08:00:05 | 韦欢

盛开“三农”幸福花
——我州40年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纪实

  纵横交错的水泥路一会向上蜿蜒,一会向下延伸,峰峦叠嶂的群山之间,是辛勤的村民种植的一片片经济作物:或是金银花、铁皮石斛,或是百香果、花卉,或是一垄垄蔬菜和成片的经果林……

  立秋时节,天高云淡,风清气爽,记者来到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仿佛置身于山地间最美丽的诗画田园。在这片希望的石旮旯土地上,一个个现代农业基地从无到有,相继建成,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我一直都在石斛种植基地务工。每个月,都可以领得2200元的工钱。”在兴义首草谷有限公司在冷洞村承包的铁皮石斛基地里,该村烘纳组的村民李四英蹲着身子,用手细细地捋着生机盎然的石斛,笑得合不拢嘴。

  “铁皮石斛中药材公司落户冷洞村后,随着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劳动力需求的提升,不仅有效促进了冷洞村及周边村民就业机会,而且还能让村民们通过出租闲置的山地增加经济收入。”冷洞村党支部书记朱昌国介绍。

  “托党的惠农政策,我们现在种地不交税,相反还有补贴,吃的有了,穿的也有了,啥子都不用愁了!”在冷洞村委会办公室门口,冷洞组村民李心得欣喜地说。

  以前,冷洞村到处荒山秃岭,一年有半年缺粮。200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625元,人均占有粮食仅有295公斤,是州内出了名的偏僻村、贫困村,一向被喻为“兴义的麻山”。

  农村、农业、农民,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三个核心问题。如何突破?无时无刻不成为我州各级干群思考和探索的主要问题。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冷洞村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一直坚守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炸石造地、改土造田,成为全省农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1996年,时任冷洞村统计员的朱昌国带领全村群众修水池、建水窖,带领群众种植金银花,让冷洞村告别了日常吃苞谷饭的历史。

  2001年,在村支书朱昌国的带领下,冷洞村人均纯收入达1700元,人均占有粮食达400余公斤,贫困人口减少至200余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2002年以来,冷洞村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帮扶下,先后硬化8.6公里通组公路、实施坡改梯50亩、新建小水窖358口、水浇池296口、沼气池172口、地改田344亩,一个昔日封闭落后的贫困村逐渐变得充满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祖国进入新时代,冷洞村更是迈入了发展快车道,收入节节攀高。在520户1886人中,有200多户人家都买了轿车,摩托车更是普遍,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冷洞村紧跟时代步伐,大力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不断探索发展之路,让大多数的群众逐步脱贫致富奔小康,描绘了一幅农村改革发展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冷洞村坚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以脱贫攻坚行动为带动,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标准,先后投资125万元,硬化通村道路8.6公里,亮化民居150户,因地制宜规范乡村建筑风格,打造特色民居庭院,全面改善了人居环境和村庄整体形象,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1年的625元增长到今年的8000多元,走出了一条集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为一体的产业发展之路。

  冷洞农业变强了,冷洞农村变美了,冷洞农民变富了。冷洞村的这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我州“三农”工作在建州四十年中巨变的一个生动缩影。

  1982年5月1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40年来,可以自豪地说,南北盘江两岸“三农”幸福花,正在炽热盛开。

  1978以来,特别是1982年建州后,我州科技兴农水平的提高和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为全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转变奠定了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农村政策,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的新时期。

  2007年,全州实现农业增加值40.71亿元,比1978年增长6倍,年均增长6.7%;粮食产量为108.3万吨,比1978年增长1.1倍,年平均增长2.6%。农产品的极大丰富,有效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彻底改变了人民的食物结构,为全州总体进入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州积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重点发展科技农业、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由“星星之火”变成了“燎原”之势,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2008年,全州农作物种植面积353869公顷,粮食产量110.3万吨,肉类总产量13.10万吨,在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

  2017年,全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00.69万亩,粮食总产量104.72万吨。新增兴义市七捧高原核桃产业园区、贞丰县小屯生态茶产业示范园区、望谟县沿江热作产业示范园区、安龙县普坪果药休闲农业示范园区4个省级园区,同时,入驻园区企业493家,其中省级及以上重点龙头企业6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54个,实现总产值155.8亿元,为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和着力发展山地高效农业,取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018年,我州大力发展山地高效农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目标,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建设抓布局、促规模,抓龙头、促品牌,抓园区、促带动,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稳中向好,农民增收呈现良好态势,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农产品喜获丰收,产业规模效益日益凸显,农产品加工业稳中有升,一二三产融合、农旅一体化、农村改革得到积极稳步推进。

  2019年,以我州首批58个500亩以上示范坝区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完成玉米调减面积57.5万亩,新增种植茶叶、蔬菜、精品水果、中药材、薏仁米、油茶共50.74万亩,新增食用菌1.47亿棒。500亩以上示范坝区大力发展茶叶、食用菌、蔬菜、精品水果、中药材(含石斛)、生态畜禽、生态渔业、薏仁、油茶、烤烟十大山地特色高效产业,种植面积17.54万亩,平均亩产值达到10153元,带动17.08万农户增收,建成省级高效园区50个,实现产值220亿元。

  2020年,我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417.75亿元,同比增长6.6%,增速排全省第二位。第一产业增加值249.35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441元,增速8.6%,增速排全省第二位,交出了一份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亮眼的“丰收成绩单”。

  2021年,我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立足山地实际,做足山地文章,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确保了全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444.63亿元,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23元,增长10.3%。规模化种植菜心7.2万亩、花菜7.1万亩,总产量24.7万吨,总产值11.9亿元。水稻最高亩产达1123.87公斤,再创全省水稻高产新纪录。全年完成粮食总播面积345.9万亩,同比增幅7.3%;粮食总产量103.29万吨,同比增幅10%,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开新局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组组统计数据温暖着农民的心。

  建州40年来,农民变富了。以前低矮的茅草房变成了瓦房、平房、楼房,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穷二白”到生活富足,从满足生活需求逐步向提升生活质量转变,农民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而是成长为拥有现代市场理念的新时代农民。好多农户不仅手头有钱花,而且银行有存款,“钱袋子”真正鼓起来了。

  建州40年来,农村变美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州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一个个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在黔西南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花开朵朵,正成为多彩贵州的新名片,幸福田园的新代言。

  建州40年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挺进,全州农业变强了。目前,我州已累计培育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76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10家;农民合作社共4216个,其中国家示范社14个、全国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1个、省级示范社76个、家庭农场3233个,利用东西部协作机遇,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24个。组建集体经济组织1224个,推进1195个村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经营性资产量化15.4亿元,发放股权证75.08万个。新增绿色食品认证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2个,目前已累计认证绿色食品29个、中绿华夏有机产品4个、国家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29个,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四十年沧海桑田,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建州四十年以来,我州“强农”步伐蹄疾步稳,让生活在这片1.6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各族儿女,共同谱写了农业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韦欢

推荐阅读
廉洁黔西南  2022-07-19
廉洁兴仁  2022-07-25
亮点黔西南  2022-07-28
安龙县公安局交警大队  2022-07-22
亮点黔西南  2022-07-20
亮点黔西南  2022-07-27
亮点黔西南  2022-07-27
亮点黔西南  2022-07-24
亮点黔西南  2022-07-27
兴仁市公安局  202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