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今天聊聊黔西南州的少数民族节日、民族音乐和民族歌舞(十二)
民族节日
布依族三月三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贞丰、望谟等地布依族的民族传统节日。农历三月,正是农业春耕生产即将开始,春旱现象较为严重,蚊蝇害虫正在萌动,火灾事故频发的重要时节,在传统的观念中,为了使全寨人达到“禳灾祈福、寨子安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目的,祖祖辈辈生活在北盘江畔的贞丰布依族人民在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都要举行相应的祭祀活动。祭山活动是布依族“三月三”的主要活动之一,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三月三”节日的这天,寨里的每户,除了一个男家长去参加祭祀山神活动外,其余老少听到祭山神杀猪前鸣放的鞭炮后都要上山去“躲虫”,也就是躲避各种虫害、灾难和瘟疫。去“躲虫”时各家都煮好五花糯米饭、圆糖粑,蒸好香肠、腊肉等,用竹饭盒装到山头的大树下或草地上吃。现今的布依族节日“三月三”,已经有了许多变化,成为布依族地区群体性的集会,有专门的歌舞表演,以及其他节日游艺活动。
图1 布依族三月三
布依族六月六
“六月六”是贞丰布依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六月六”在布依语里称“庚香陆”,是布依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有过“小年”之称。每逢“六月六”,各地的布依族都会组织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有的地区六月初六过节,称为“六月六”;有的地区农历六月十六日或六月二十六日过年,称为“六月街”或“六月桥”。
“六月六”作为贞丰布依族最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是集生产、宗教、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六月六”活动是一种全民族普遍参与的活动,“六月六”活动内容的产生已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行为,并得到本民族的认可,人们对祖先遗留下来的这种民俗事项,在参与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熏陶和影响,存在一种潜在的心理力量。在祭田神的家庭活动中,特别要求孩子参与,让孩子目睹祭田仪式的全过程,是想使其身临其境,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祭社神的关键人物是寨老,寨老是从本寨最有声誉、威望的老年人中产生,是维系本寨村规、寨规的执行者,大公无私,一切以全族、本寨利益为重,是祭社神活动的主要传承者,而参与活动的青壮年人则是祭社神活动的继承者、接班人。唱歌、对歌则要通过口传心授进行传承。特别是在布依族“六月六”期间,青年男女对歌、唱歌、唱情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方式,以歌为媒,以歌代言,以歌表达心意,反映对过去“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婚姻的反叛,体现了布依民族的追求美满婚姻,企盼幸福生活和强烈愿望。
图2 布依族六月六
查白歌节
查白歌节是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顶效镇查白村布依族群众隆重而盛大的传统节日,于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举行。查白歌节来源于布依族的一个民间传说故事《查郎与白妹》。为了纪念一对为爱情献身、不畏强暴的布依夫妇,把他们生活过的虎场坝改名为“查白场”,并把白妹殉情的日子农历六月二十一这天定为“查白歌节”。每年歌节来临之前,居住在查白场附近的布依人家都会打扫房屋、拆洗被帐,挂满村寨前后,取意干干净净,清清白白。
图3 查白歌节
八月八苗族风情节
“八月八”苗族风情节,是中国贵州黔西南州兴仁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同名“贵州·兴仁·鲤鱼“八月八”苗族风情节”。源于一个美丽的苗族民间传说。相传远古时代,天降大雨,百日不绝,大地一片汪洋,生灵涂炭。唯有勤劳勇敢的苗家少年阿衣和美丽善良的阿兰姑娘带着忠实的猎狗阿嘎寄身于一只大木盆里,随波漂泊……他们心心相印,不畏艰险战胜灾害,捧来肥沃的泥土,细心栽种,日夜呵护。终于迎来了新生。
每年农历八月初八,下值稻谷黄熟收割季节,县境及周边的苗族同胞,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家家户户杀鸡宰鸭,烤一锅热腾腾新糯米酒,煮一甑香喷喷花糯为饭,或邀请客人,或走亲访友。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佩带华丽首饰,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庆祝丰收。
图4 欢庆苗族风情节
彝族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火把节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火把节对于彝族人民与各民族交流往来,以及促进民族团结都有现实作用。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图5 彝族火把节
民族音乐
布依族八音古乐
八音古乐是布依族音乐中的奇葩,其旋律优美典雅,令人难忘。黔西南八音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音是用八种器乐演奏得名,也称八音坐弹(唱)。主要流行于册亨、安龙、兴义等地。演出队伍8-14人不等,不化妆。因用牛骨胡、竹筒琴、直箫、月琴、三弦、芒锣、葫芦、短笛等8种乐器合奏而得名,现在演出中还有木叶、马锣、木鱼等参与。
“八音”常在民族节日、婚丧嫁娶、建房、祝寿等场合演奏,是深受布依族人民喜爱的民族说唱艺术形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目有《贺喜堂》、《迎客调》、《敬酒歌》、《福满堂》、《贺寿堂》、《拜堂调》、《哥妹调》等40余个,尾曲《盛世调·昂央》等。内容主要取材于布依民间口头文学、民间音乐和说唱艺术,表现出布依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丰收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对丑恶的鞭挞。因其源远流长、旋律古朴流畅、婉转优雅,优美悦耳,民族特色浓郁而被称为“天籁之音”。
图6 布依族八音坐唱
布依族小打音乐
流行于普安、晴隆、贞丰、关岭、兴仁等地的器乐演奏,一般不伴唱。其中以普安、晴隆、兴仁等地流行的“登弹达吟”(直译是“弹月琴、拉二胡”)为最典型。这种演奏形式在很多地方也称“小打”。乐器通常有箫、笛、二胡、四弦胡、月琴、鼓、锣等。据专家调查,现在民间仍有三百余首乐曲流行,主要曲目有《接客调》、《送客调》、《请客喝酒调》、《谢酒调》、《过街调》、《八谱穿梆子》等等。曲体结构有“一枝梅”、“双飞燕”、“三春柳”等,旋律发展手法有“大翻”、“小翻”、“龙摆尾”、“龙打滚”、“画眉穿山”、“双龙出洞”、“遍地撒种”、“金蝉脱壳”等。布依村寨凡有红白喜事或者节日农闲时,艺人们就聚在一起演奏,围听的群众往往通宵达旦,不愿散去,可见其艺术感染力之强。
图7 布依族月琴弹唱
布依族勒尤和勒浪
勒尤和勒浪,是布依族双簧气鸣乐器。它们形似唢呐、无碗、上置虫哨吹奏,音色明亮而甜美。可用于独奏或为歌唱伴奏,深受布依族人民的喜爱。流行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望谟、册亨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等地。
勒尤,是布依语音译,布依语“勒”作名词为唢呐,作动词是追和选择之意。布依语“尤”是指情人。因而“勒尤”可直译为“选择(或寻找)情人的小唢呐”。民间也称其为小唢呐。由管身、簧哨、侵子和共鸣筒等部分组成,全长50厘米左右。勒浪,是布依语音译,布依语“勒”是指唢呐,“浪”是坐之意,可直译为“与情人同坐的小唢呐”。
勒尤和勒浪,在布依族世代相传,与青年们的恋爱、婚姻有著密切联系,是青年小伙子用来向自己心爱的姑娘表达爱情的乐器,也常常作为定婚的信物赠给女方。勒尤和勒浪常于夜间在野外吹奏,可以吹出各种情话,以乐曲代替语言。勒尤(或勒浪)调委婉如歌、悠扬动听,除首尾稍有规律外,主要旋律常不受任何拘束地即兴发挥,同一曲调,每次吹奏都会有很大变化。
民族歌舞
布依族舞蹈
布依族传统舞蹈大多与摩教信仰有关,如转场舞、绕坛舞、铜鼓舞、刷把舞、竹竿舞、竹鼓舞、耍龙舞、狮子舞,等等,属于民间娱乐活动。转场舞、绕坛舞、铜鼓舞、刷把舞均为丧葬期间超度仪式上表演的舞蹈。
铙钹舞:布依语称“佯躲”。流传于望谟、册亨、安龙、贞丰、普安、晴隆等县布依族地区。此舞一般在“砍牛”仪式前跳,舞者均为男性。伴奏乐器有大锣、皮鼓、大钹。
绕坛舞:也称回旋舞,流行于望谟一带,在超度亡灵的道场中表演。舞时第一人执令旗,第二、三人是笛手,第四、五、六人是锣鼓手,后跟五、六个执事人员,手拿香、烛、酒、肉等,随笛声和锣鼓声的节奏,绕着广场舞蹈。从第一个开始,依次每隔一人、二人、三人穿插回旋,反复变换队形,边舞边跳,笛声悠扬,鼓点节奏鲜明,十分感人。
转场舞:布依族叫“勒乌”。流行于册亨县威旁乡大寨村。“勒乌”的意思是:欢快地舞。其表演形式为:以击钹镲、敲锣鼓为节奏,男女青年手拉着手,人数不限,舞者时而围圈狂舞,时而纵横翩跹,时而穿针走线,时而蹲着奔腾。舞姿奔放、自如、细腻、潇洒、大方。舞蹈象征着布依族人民驱邪恶,丰收在望,幸福吉祥。在舞蹈开始前,要举行“祭师”仪式。仪式时间为每年正月十三清晨。届时,几位德高望重的寨老与祭师一道先祭拜土地、山神、庙神,再祭拜转场舞的舞台。祭拜时念摩经。鼓声一响,村民们手拉手,开始跳舞。舞蹈从正月十三一直跳到正月十五晚上。2015年农历十月十八,册亨县举办中国布依文化年万人转场舞,气势恢宏,场面壮观,被列入世界吉尼斯大全。
苗族舞蹈
黔西南苗族舞蹈主要有板凳舞、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祭祀舞等数种,以板凳舞、芦笙舞最为常见,也最具代表性。苗族舞蹈可单人表演,也可双人和数人表演,更适合集体表演,其动作粗狂奔放,自然大方,表演人数越多,场景越为壮观,气氛更为浓烈。如兴仁“八月八苗族风情节”展演的“苗族万人板凳舞”,其场面无不令人惊叹,“兴仁苗族万人板凳舞”已被收录入上海吉尼斯记录。
布依族龙舞和狮舞
舞龙多在农历正月举行,由舞龙队到各村寨巡回演出,以增加节日喜庆气氛。其表演具有民族特色。贞丰一带,舞龙先由寨老舞龙头向上跃起一步,然后才按乐曲节奏追逐两个绣球翻滚。舞完一圈,又向上跃举龙头一步,龙身又再次翻滚舞动,妙趣横生。狮舞多在春节期间、农闲时或在婚丧期间进行表演。有大狮和少狮之分。大狮即两人合扮的大狮子,少狮即一个人扮的小狮子。用一人戴假面具,打扮成沙和尚,手持彩球,引逗“狮子”做种种技术表演。表演文狮时,要尽力体现其温顺性格,通常有舔毛、搔痒、打滚、抖身理毛等动作;表演武狮时,则要尽力体现兽王勇猛的性格特点,有跳跃、跌打、登高、腾转、踩球等动作。狮舞常伴以武术对打,以壮“军威”。武术有长棍、钉耙、刀术等等,既是娱乐,更是体育和军事训练。在兴义、册亨、安龙一带,有表演高台舞狮的习俗。高台用八仙桌叠成6到8层,表演者从一层逐层往上,边攀登边表演,然后再从上往下表演。较为有名的兴义市瓦嘎高台舞狮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8 布依族龙舞和狮舞
布依戏
布依戏在布依语中称“谷艺”,主要分布于黔西南州布依族聚居的册亨县,它是受汉、壮、苗族戏曲的影响,用布依语演唱布依族乐曲,在八音坐弹、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都是为适应农民和农村居住特点而产生的,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具有形式多样、题材广泛、造型夸张、色彩鲜明的艺术特点。布依族历史上没有文字,戏剧传播仅靠戏师口传身授,或用汉字记布依语音成本传世。历史上的劫难和老戏师的逝世,造成大多数剧本被毁、失传。据统计,布依戏现有剧目仅80余个。布依戏剧目分为传统剧目、移植剧目、现代剧目三类。传统剧目对话、唱词均用布依语,民族特色最为浓郁。移植剧目用“双语”演唱,多年来已形成固定格局,布依族观众也随之养成欣赏移植剧目的习惯。现代剧目这类作品以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而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引起强烈的反响。
图9 布依戏
来源:黔西南宣传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