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今天聊聊黔西南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坡岗“报笨”习俗和布依族丧葬礼俗(二十五)
坡岗“报笨”习俗
兴义市郑屯乡坡岗布依族较好地保存了本民族的传统祭祀文化习俗,布依语称“报笨”活动。“报笨”即为“请摩师办事,摆桌子祭祀”的意思。这里的祭祀活动有十二种以上。每年三月三、六月六祭寨神、山神、社神、树神、田神、水神、石神;每年正月间祭天地、祭官厅、祭先祖、祭众神,以及不定时的祭桥、祭洞等。“报笨”活动进行的时间以每年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五,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农历六月初六为主。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五刚好农历新年刚过,也正是万物复苏、萌发新生命的时候,祭祀活动在这时显得热闹又充满希望;农历三月初三,正是春耕农忙时节,这时的祭祀活动其实是举行一种村民会议,村委会领导或寨老借机安排春耕事宜,一切井然有序;六月六亦如此,为秋种事宜作准备。除这些主要祭祀时间外,还有不定期的、经常的由祭师指定的祭祀活动。如祭石、祭洞、祭桥等。
布依语“报笨”仪式大都由寨中摩师主持,摩师根据祭祀活动内容的不同,通过占卦、画符、杀鸡点血,口念摩经等一系列规范传统的仪式完成主祭。坡岗布依族的祭祀活动较为集中,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和普遍性,几乎包括了布依族的所有祭祀活动,形成了较为典型的文化习俗。
在108 平方公里内,至少有二十处祭祀活动场地。仅是上坡岗的民族村就有祭祀场所十二处。有祭山、祭水、祭洞、祭桥、祭树、祭石、祭田、祭祖等场所。此外,“报笨”活动形式多样,有舞狮、歌舞、智力游戏等表演、场面热闹,内容生动有趣,展示了布依族人的智慧和才能。“报笨”习俗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尽管外出务工的村民较多,参加祭祀活动的人数不如以前,但每一年的主要祭祀活动未曾间断,留在村里的人大都积极参加,已有年轻人愿意研习摩文化,继承摩师的工作。坡岗的查连祯摩公收年轻人为徒传承摩文化。
坡岗“报笨”习俗为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布依族丧葬礼俗
贞丰
布依族丧葬礼俗是由布依族“摩师”主持、丧家配合的殓殡祭葬的传统人生礼俗仪式,是北盘江流域布依族人民在独特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环境和农耕生活习俗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这种人生礼俗主要靠“摩师”诵经,所诵“摩经”多用布依古语道情造势。贞丰布依族丧葬礼俗2007年被列入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摩师”颂《超度经》毛天松摄
贞丰县布依族丧葬礼俗,主要流传于贞丰县北盘江流域的布依村寨。贞丰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偏北地带,东接镇宁、望谟、南靠册享、安龙,西靠兴仁,北连关岭。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低山丘陵过渡的斜坡部位,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梯形多级台面下降。境内分布北盘江、大田河、丝弯河、那郎河、鲁贡河等河流湖泊。北盘江流经县境,古称牂牁江,向北向东再折向南面,与南盘江交汇流入红水河,属珠江水系,是贞丰县第一大河,流水蜿蜒曲折,岸山雄奇险峻。北盘江流域自古以来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水陆交通运输要道和商品集散地之一,夜郎驿道在境内纵横交错,湘、鄂、蜀、滇与两广商品经水陆,在此地与黔贵商品随行交流,内陆文化与沿海文化长时期交汇,形成了各民族民间文化的多元特色。
布依族自古以来信仰多神,经历从自然崇拜到祖先崇拜的历程。布依族先民进入文明时代以后,逐渐认识到父母(尤其是母亲)养育子女的艰辛,因此死后子女必须敬孝,不让遗体遭践踏,收拾尸体装殓入棺,然后聚众安葬。在安葬过程中,有的即兴默念祝福语,有的诵念安慰亡灵的诵语等,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礼俗——丧葬礼俗。据清康熙《贵州通志·恋僚》一书中说:“贵阳、都匀、镇宁、普安……丧,则屠牛招亲友,以大翁贮酒,执牛角扁饮,……主人不食肉,止食鱼虾。习阴阳家音,葬用棺,以伞盖墓上。期年而火亡,不上王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布依族丧葬礼俗经过世代摩师师徒口传心授保存并发展至今。
布依族老人在病危或弥留之际,特在正屋中堂一侧设简易床铺,将老人移坐简铺,子女撑扶或抱住,尽量安慰和勉励老人,倾听遗言。同时尽快通知未到场子女守着垂危老人咽气时,敲击铜鼓数声向寨邻报丧,整理其衣冠,烧“落气钱”。此时,主人派出亲友迅速带上白酒、豆腐、丧帕讣告逝者外家,同时请来“摩师(主司葬礼的先生,布依语称为“鲍摩”)主持丧事。众亲友除尘洗棺,用松香石蜡熔液涂棺,用纯净稻草烧灰筛细装在棺底。摩师用白纸、长块纸钱铺在棺底草灰上,放一个草芯布套或纸套枕头,移棺至正堂屋梁垂直偏内位置,按不同姓氏用三根木棒或两张长凳垫棺。搁棺分横式和竖式两种,因姓氏而异。外家亲戚在场,摩师用长袖一段白布再铺棺底,并诵咒语作除臭仪式后即抬遗体入棺,同时鸣放鞭炮。子女全到场观殓,摩师诵念咒语再作除臭防腐仪式后即可盖棺。盖棺时,摩师用预制白纸剪图标签贴封棺缝、棺头、棺尾及两侧,再用三股篾绳捆扎灵柩。
布依族“耍狮子”拜望亡人习俗毛天松摄
傍晚,各方来客的乐队吹奏唢呐长号敲击铙钹鼓钗到丧家“闹丧”。摩师主持孝子举行“家祭”,孝子跪灵,孝媳哭灵,用素肴祭奠,然后集体共进晚餐。之后摩师主持“婿祭”,众婿带上香烛、纸钱、鞭炮、白酒、豆腐等再次跪祭逝者,并将众婿带来的糯米蒸熟打成糍粑祭灵。这时,孝媳与孝婿可以进行“赎猪”、“斗墨”(用锅烟打花脸)等游戏娱乐活动。半夜,“两祭”完毕,摩师开始诵经论丧,众亲友在摩师主持下手抬灵柩出堂,暂搁屋前长凳上。同时鸣放鞭炮,宰杀出丧肥猪,并将灶锅上的饭甑子转一圈,用热水洒扫刚出丧的灵堂地面。户外众亲友用大股篾绳捆扎灵柩,上捆一根大木杠和大把点燃的灵香,拴上一只大雄鸡押丧;大杠两端捆上木环担和小抬杠,形成八抬灵柩。灵柩起动时,再放鞭炮,孝子手捧灵位米升在前引路,另一孝子或侄子分撒纸钱,名曰“引路线”,众亲友抬起灵柩跟随,众乐队送行。孝女孝媳携带逝者废旧衣物、席子、床垫等恸哭送灵,踏水过桥后烧掉就回家。灵柩送到墓地,先用高凳暂时支垫,由众亲友取土挖坑后,阴阳先生将坑底分成三段,用雄黄或朱砂粉拌米粒在中段撒画成八卦图或太极图,上段和下段写成“荣华富贵”等字样,牵押丧雄鸡下坑“跳井”啄米,将部分经幡和逝者外家的祭幛烧灰“暖井”等,下葬吉时一到便鸣放鞭炮将灵柩移放坑内。灵柩正位后,孝子持四根茅草茎跪在灵柩上口念嘱词为逝者“立柱”,并用一只小鸡击棺三下示意即起身回家。亡人适宜下葬和新坟适宜开向的,当即掩埋并用石块或石碑立成墓门。若是亡人还不宜深葬者,就用一条篾绳垫棺底,只垒圆坟或只盖土而不垒坟,到适宜日辰才抽掉篾绳并用石块垒坟开向。坟丘上插残余的经幡纸吊和寿旌纸吊,并堆放各种纸扎彩染、旗伞、灵房、车轿、牛马等。安葬完毕,孝辈及众亲友将锄头与锄柄拆掉反装,然后念“叫魂词”,返回丧家举行“洗手礼”(意为“隔丧”)。
将近午饭时,摩师主持“隔丧”礼仪,点香烧纸后,在煮熟的猪肉碗上口诵经文词调,众孝辈每人吃肉一片,并且默念“隔丧词”。孝子特意挽留逝者外家亲戚另进一餐,备办猪肝、猪肠、猪肾、猪肚等菜肴和好酒盛情款待,之后主宾相送道别。实行“复山”的人家,葬后一二日送宴食到新坟燃香烧纸祭祀,祭后第三天举行新坟“复山”仪式,按亡人男左女右在坟侧垒成一小灶,用煮熟鸡肉和猪肉供奉逝者,同时鸣放鞭炮。不兴“复山”的人家,多用葬日当天下午开灶祭坟,祭品及方法与“复山”相同。老人逝后百日以内,孝辈不能剃头理发和洗孝服孝帕筹,百日忌结束摩师主持众孝辈举行“脱丧”仪式(女性洗孝衣孝帕等,男性理发,逝者亲子剃光头发以示孝道)。葬后第二、三年,须在“社日”前举行新坟祭祀活动。其中,第三年最隆重,逝者外家亲戚、女儿女婿和其他亲友带鸡买酒前来参加祭坟。父母逝后守孝三年,其间不办喜事或办喜事也不贴对联。每逢春节,所有孝辈所贴春联纸张颜色有限制,第二年用黄纸,第三年用绿纸,第四年才用红纸,有的只贴紫色春联,第五年才贴红底春联。以示守孝,怀念父母的养育之恩。
贞丰布依族葬礼是布依族天人合一、人神互通的人生礼俗仪式。贞丰布依族丧葬礼俗再现了悠久的民族历史,高度集中展示了布依族的民间文学、音乐、歌舞、戏剧等艺术。如立幡、司祭、奏乐、赶嘎、论丧等。同时,丧葬时的摩经、咒语及礼仪辞令是具有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形象思维,并含有史诗、神话、寓言、童话、悲剧、喜剧等亦庄亦谐的多种艺术元素。诵经,哭丧、奏乐等的音调和语感有悲欢离合及生离死别的韵味,辞灵论丧兼有朴素的人生哲理,赶嘎的形式与内容富有戏剧和舞蹈的成分,符合农耕民族的生活实际和规律凝聚了丰富的艺术成分。是布依族人民在北盘江流域独特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环境和农耕生活习俗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它独具特色而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
望谟
望谟县布依族丧俗通过千百年的演变,形成了有乡土特色的丧俗文化,其丧葬习俗分为四个程序:
一是报丧。老人病逝,其家人要在第一时间鸣放鞭炮,随后安排人到亲属家报丧,闻讯者赶来与主人料理后事,左邻右舍帮助砍柴担水,做饭菜接待前来吊唁死者的亲朋好友。报丧后,主人家请摩公主持丧事,披麻戴孝的子女男穿白土布长孝衣,女穿短孝衣。
二是入殓。用干净水将死者身体擦净,为其穿上新衣裤和鞋袜,戴上新帽或新帕,衣上不能有纽扣,以线系好。抬到堂屋中间为其洗脸。是男性的剃去头发,是女性的梳理发丝,由死者的子女用装有酒的瓶子敬酒表示敬孝,把死者放在用苦竹条铺好的中堂地上,盖上红布红绸和白布,等待吉时入棺,这个做法称为“小殓”。“大殓”是在棺木内依次铺木炭屑、草纸、白棉纸和纸枕头,将尸体放入棺里,把银饰品和几粒大米、几片茶叶放入死者嘴中,腋窝里也放银饰品,再将女儿和媳妇敬孝的红布红绸及白布盖在尸体上,脸上放一张有眼睛、鼻子、嘴巴的白棉纸,表示死者来世不会眼瞎、不是哑巴。然后盖棺用白棉纸条密封。棺木在堂屋摆放分头部朝神位,足底朝大门和顺房梁横放两种方式,女婿在灵柩头部下放一碗半生半熟的米饭,称“枕头饭”。棺柩下放个盆,盆中有一个装菜油的碗,用棉线条点亮,称“长明灯”。神龛中部斜贴一张白绵纸,再用绵纸做一串“望山钱”吊在竹竿上竖立于大门外,“望山钱”的纸张数以死者的享年为准。从入殓那天起,孝子们在棺柩前吃素食,用席子在棺柩前铺床休息。
三是祭奠。主人请摩公或道士做三至七天的道场法事,以超度死者。大祭前一天,房主将祭文挂在大门外一侧。大祭那天称“做客” 。丧家给吊唁者发一张白土布孝帕。死者是高龄老人的,吊唁的人饭后随手拿一个碗回家,意思是能沾上宏福寿运。做客当晚,亡者亲属跟随摩公和唢呐队拄着丧棒躬身绕棺,吊孝的亲朋好友也如此,后在村寨边或河边举行度亡仪式,焚烧死者生前用过的部分衣物。
四是出殡。出殡前请摩公在棺柩前唱古祭歌,孝子女们下跪细听。摩公唱多长时间,孝子女们就要跪多长时间,中途不能起身离去。在“做客”的次日清晨上山安葬死者。出殡前在棺柩上盖一床红毛毡,毛毡上放一只大公鸡,摩公发丧出殡, 由一位拿长火把的人上前引路,拿“望山钱”者走第二,边走边丢的纸钱称“买路钱”,放鞭炮者走第三。孝子们走在棺柩前,抬棺和拿花圈、祭幛的人随后,与死者生辰相同的亲人不能送葬。孝女们快到墓地时,把香插在地上就返回。摩公在墓穴内撒一把米,用朱砂、雄黄粉在地上画一个八卦,放公鸡进穴跳井,然后烧纸钱、把“望山钱”放于穴内,时辰到就抬棺入土,孝子先捧一把泥土放在棺盖上,把密封的酒瓶放在棺柩脚部,众亲友抬石头砌坟外围,内填泥土,墓碑另外择期而立。那只“跳井”的公鸡拿回家由它自生自亡,丧家不能宰吃。第三天到坟上杀鸡祭奠,称为“复山”。满三十天就解素食,不再戴孝帕,满三年举行脱孝服仪式。
来源:黔西南宣传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