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药草香——黔西南州中药材产业发展走笔
“黔地无闲草,处处皆灵药。”黔西南州地势起伏较大,立体气候明显,雨量充沛,气候优越,适合中药材生长,是贵州省“传统地道药材”主产区之一。
2019年,黔西南州深入推进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在充分尊重群众发展意愿的前提下,结合海拔、气候、土壤、产业及传统习惯,将中药材产业作为10个特色产业之一,充分依托州内独特的气候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八要素”“五步工作法”为方法路径,大力实施“八大工程”,扎实推进产业健康发展,中药材产业迸发出勃勃生机。
金州大地上,悠悠药草香!
种下期待 收获幸福 中药材产业惠及百姓家
初秋,安龙县万峰湖镇下箐村万寿菊示范种植基地,竞相绽放的花朵在山野之间铺就了一片金色的海洋,村民们正喜气洋洋地采收万寿菊。
今年以来,安龙县以“合作社+农户+公司”模式,由安龙绿箐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万峰湖镇下箐村因地制宜,发展种植的130余亩万寿菊,已进入采收阶段。
据该村支书李祖明介绍,下箐村自5月开始种植万寿菊以来,已带动村民1500余人(次)就业,支付村民工资4万余元,支付土地流转费用和青苗补偿费8万余元。目前,万寿菊亩产量5000斤左右,亩产值可达2300元。
同样在这个收获的季节,义龙新区雨樟镇长田村村民杨品香也忙碌起来,她家种植的刺梨进入了采摘期:“我家种了12亩刺梨,这几天已经成熟了,现在摘了2000多斤,这几天还在摘。价格能卖到每斤1块钱,已经卖了的刺梨都有2000多元收入。”
与杨品香家满屋喜悦气氛相同的,还有长田村的其他刺梨种植户们。最近,村里栽种的1000余亩刺梨成熟,各家各户都在抢抓时间采摘刺梨,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看着一颗颗金黄的刺梨果子挂满了枝头,村民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地笑容。
“爸妈种的刺梨都成熟了,采摘人手不够,爸爸身体也不好,所以我今天来帮忙他们摘一下,公司说要抓紧时间摘完。”杨品香已出嫁的女儿周艳如是说。
据了解,长田村刺梨种植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主要栽种在长田组、龙井组、田坝组、屋基坪组、汪兴寨组等7个村民小组,涉及180多户960人,其中贫困户20户80人。
“长田村在2016年发展了1000多亩刺梨,2017年收了1万多斤,2018年也收了1万多斤,今年是第三年,今年产量预计可以达到2.5万斤。这几天刺梨成熟了,老百姓都在陆陆续续采摘,老板来收购,按每斤1块钱收购。”雨樟镇长田村支书陈永龙说。
下箐村的万寿菊采摘了,长田村的刺梨也黄了……这些让村民们获得实实在在利益的产业,正是全州深入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一个个缩影。
近年来,我州中药材种植规模逐步扩大,产业扶贫效益明显。截至2019年7月底,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15.7万亩(含薏仁米),累计产量3.79万吨,累计产值5.59亿元。全州共有中药材种植品种70多个,主要种植品种有薏仁、金银花、花椒、生姜、无患子、土砂仁、艾纳香、刺梨、菊花、何首乌、铁皮石斛、白及等。其中薏仁50.87万亩,金银花14.64万亩、花椒8.78万亩、生姜9.1万亩、无患子5.65万亩、土砂仁4.83万亩、艾纳香4.2万亩、刺梨2.93万亩、菊花3.69万亩、何首乌1.27万亩,白及1.27万亩、铁皮石斛1.01万亩、其他中药材7.46万亩。
2018年全州中药材产业覆盖农户数16187户,覆盖贫困人口数5.48万人。
品牌升级 机制完善 中药材产业潜力巨大
今年8月25日,在中国(兴仁)薏仁米博览会2019薏仁米文化和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省农业农村厅宣布了《关于授予兴仁市等15个“贵州省中药材种植大县”的决定》,兴仁市与剑河县、德江县、正安县、施秉县等,入选首批贵州省中药材种植大县。
这一机遇,再次为兴仁市薏仁米品牌建设注入新活力,使之不断更新升级。
薏仁米素有“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的美誉,《本草纲目》《本草经疏》等书中均有记载,具有良好的食用、药用价值。兴仁薏仁米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兴仁市薏仁米种植面积达35万亩,薏仁米加工贸易企业560余家,年加工能力达40万吨。产品已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韩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综合年产值达50亿元,已成为亚洲薏仁米的集散中心,加工贸易占全球同行业市场份额的70%以上,年产值50多亿元人民币。
品牌的升级拓展不仅让市场越来越大,更让老百姓腰包越来越鼓。在兴仁薏仁米品牌不断发展时,普安县也正让白及产业成为群众的致富路径。
在普安县江西坡镇细寨村白及种植基地里,细寨村小河口组的罗思艳,已经在基地里工作了几个年头了。这些年,白及种植基地的工作,让她从一个完完全全的家庭主妇变成了可以灵活就业的产业工人。“家里有事时,就在家忙,家里没事时,就来基地务工,一天上班八小时,挣90块钱。”罗思艳笑着说,“家乡有了产业,我们就有了致富的路子。”
这个帮助罗思艳和乡亲们提供就业保障的白及种植基地,是2014年普安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当时,欣新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依托当地的气候、土壤等优越自然条件,落户江西坡镇,在细寨村打造了700余亩的白及种植基地。
“公司的白及种植基地每年用工量达10000人次,提供了40多个固定工作岗位,使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欣新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陈金祥介绍道。
同时,细寨村村委会抓住机遇,组建了新农惠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同欣新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1500万元打造白及种植基地。其中,公司出资904.5万元(占总投资的60.3%),合作社利用100户精准贫困户“特惠贷”500万元和财政扶贫资金95.5万元出资(占总投资的39.7%),双方签订入股协议,约定于每年11月底前按入股资本金的12%分红给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兑现给入股贫困户。白及收获产生效益时,对入股所产生的收益按出资比7∶2∶1进行分红,其中,精准贫困户占70%,公司占20%,合作社占10%。三年期满分红后,公司负责归还500万元的“特惠贷”资金。村级投入的95.5万元财政扶持基金由公司全额返还合作社,用于扶持下一批精准贫困户。就这样,欣新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普安县新农惠民农民专业合作社结成“姻缘”。
不论是薏仁米品牌的升级,还是白及产业利益链接机制的不断完善,无不显示了中药材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
这些年,通过加大招商和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我州引进和培育了一批中药材种植、加工以及产品研发企业。目前,全州共有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430余家,合作社50余家。
依托全州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断创建“三品一标”和打造产品品牌,兴仁市被授予“中国薏仁米之乡”和“国家级出口薏仁质量安全示范区”及“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称号;“安龙白及”“安龙石斛”“兴义石斛”“兴仁薏仁米”“晴隆糯薏仁”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薏之源”获国家商标总局注册商标,“苗岭人家”获贵州省驰名商标;“黔帝龍草”已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黄草石斛”“峰林石斛”已通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注册受理。
政策支持 携手前进 中药材产业香蕴金州
为推动中药材业健康有序发展,近年来,我州相继出台《中共黔西南州委办公室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中药产业发展实施意见》《黔西南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编制了《黔西南州发展中药材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规划(2018-2020年)》,引领中药材产业合理布局、分步实施、优先发展。全州初步形成了兴义以仿野生铁皮石斛、生姜为主,安龙以仿野生铁皮石斛、金(山)银花、白及为主,兴仁、晴隆以薏仁米为主,普安以白及、天麻为主,贞丰以花椒、土砂仁为主,册亨、望谟以艾纳香、灵芝为主,义龙新区以金(山)银花为主的“一县一品”发展格局。
同时,全州积极争取财政扶贫资金、创新基金、科技支撑计划资金等投入中药材产业;积极申报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项目16个,总投资29.67亿元,已将申报项目可研报省基金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已编报项目11个,总投资20.1亿元,入库对外招商;进一步加大“农调扶贫险”投资,切实降低风险。
在实施中药材产业化扶贫项目中,我州坚持采取“企业为龙头带动、政府协调服务、农户自愿参与、专家技术指导、协会监督管理”的运作机制。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成功总结出花椒种植的“顶坛模式”和金银花种植的“坪上模式”,为中药材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5月中旬,州政府与安徽亳州建立中药材友好关系市州,签署意向性合作框架协议。目前,位于亳州市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的黔西南州道地中药材营销中心已经开业;我州积极组织中药材种植企业和加工企业,到亳州设立中药材营销专区,推进药网通黔西南分站的建设;亳州市一家中药材种植企业已落地兴仁市,进一步推动我州中药材在品种选育、种植管理、规模化发展、产品加工、市场销售等方面的协同发展。
下一步,我州将从加强专业人才引进力度,提高种植、管理水平;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加强品牌打造,提升产品影响力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完善经营主体培育政策体系,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加强现有中药材经营主体的培育,并在中药材重点县建设中药材交易市场和网络销售平台,进一步规范中药材市场秩序,打通销售渠道,打好中药材产业这张牌。
2019年秋,薏仁米、白及、金银花、花椒、生姜、无患子、土砂仁……一味味中药材正在田间地头恣意生长。(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记者 邓伯祥 严竹芸)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