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用好“四个抓手”,实现“四个绿色”
近年来,黔西南州以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管改革试点为契机,聚焦在抓垂改、抓队伍、抓治理、抓产业上发力,不断提升绿色服务、绿色执法、绿色生态的颜值,做大绿色经济的比值,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一、抓垂改、强机制,谱写绿色服务新篇章。结合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要求,因地制宜,谋划好全州生态环境机构改革工作,筑牢生态环保的防火墙,全州生态环境机构垂管改革工作排在全省前列。一是高位谋划。结合新组建机构职责和行政编制不足实际,采取“行政不足、事业弥补”的方式,设立各级生态环境综合保障中心10个,协助行政事务,提升机关效能,保障机构运转。州县(市)、新区两级配置实现统一,州级生态环境机构设置“一机关、一支队、一中心”,9个分局机构统一设置“一机关、一大队、一中心、一监测站”的模式,“人、财、物”统一上划州级管理,确保生态环境保护职能机构更契合全州实际,利于工作开展。二是合力推进。为确实解决好全州生态环境监管监测能力不足问题,机构改革期间,多次向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汇报,与州委编办,各县(市)、新区编办、政治部积极协调,有效解决编制不足。全州生态环境系统增加编制119名,其中,行政编5名,事业编114名,生态环境保护队伍不断壮大,为打赢全州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实力量。解决生态环境领域以往“职责交叉重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老问题,划入发改,水务,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职责,全州生态环境保护边界清晰、职责明确、职能完善。三是构建大格局。着力构建行业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协同作战的大环保格局,完善全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治理体系、监管体系、考核体系、防控体系,环境监管监测网络不断扩大。出台《黔西南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黔西南州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强化地方党委政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以及行业部门“三管三必管”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全州从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到乡村基层干部、从行业部门到生产企业、从新闻媒体到社会公众,逐步增强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意识。
二、抓队伍、铸铁军,树立绿色执法新形象。围绕“要建设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要求,着力在作风建设、实战练兵、结果导向上下功夫,树立起环保铁军新形象。一是强化作风建设。制定出台《黔西南州生态环境系统全体干部职工“二十守则”》,围绕“纠四风、兴三风、转作风”不断锤炼干部队伍,争做作风硬的新时代环保卫士。在全州生态环境系统开展“进企业、送政策、送服务”的“一进两送”活动,靠前服务企业、主动联系群众,走访项目、企业共102家,全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和企业绿色发展。结合党史教育,切实将党史学习成果转化为为民办事的动力,做好生态环境领域“我为群众办实事”,截止目前,办实事达50余件,有力转变党员干部作风。二是强化实战练兵。围绕执法大练兵,深入开展违法排污企业整治专项行动,重点对涉及的重金属企业、化工企业、矿产企业、畜禽养殖企业和医药制造企业等特殊企业进行检查,凝聚“争、比、赶、超”的工作氛围,所有执法人员全程参与“现场调查-执法取证-笔录制作-案件讨论-处罚决定-督查整改”的过程,不断提升执法能力。近年来全州共出动执法39414人次,检查企业11125家次,下达执法文书1844份,行政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797起,罚款金额14010.44万元,运用新《环保法》执法手段查处290起。三是强化结果导向。着力带队伍、促改革、铸铁军,各项生态环境指标均居全省前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综合业务考评从原来的年年挂末提高到目前的全省第一,树立生态环境保护铁军的良好形象。全州生态环境系统涌现大量的先进典型和行业标兵,环境信访、污染源普查、环境执法、排污许可核发等工作表现突出,目前,获生态环境部表彰“执法大练兵”先进集体2个,先进个人8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被国务院污普办表彰先进集体4个,先进个人5个。
三、抓治理、显成效,迎来绿色生态新蝶变。聚焦让生态环境产品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结合全州痛点难点重点,突出在“青山”、“清废”、“净水”上攻坚,全州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环境容量不断提升。一是开展青山行动。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低产低效林改造、退化林修复等重点项目工程。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26.10万亩,岩溶治理面积52.20万亩,退耕还林面积5.61万亩,营造林面积50万亩,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2.73万亩,通过播撒草籽、种植藤本植被等措施推进历史遗留80余家矿山矿区复绿工作,复绿面积达66630余亩,不断提升碳交换量,营造碳中和林。依托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面积192.41万亩,产值51.11亿元,林业产业带动全州32.12万人就业。二是开展清废行动。着力整治建筑扬尘、矿山扬尘、柴油货车、工业企业等重点领域大气污染,按要求划定并公布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区域,制定全州老旧柴油货车和燃气车淘汰更新目标及实施计划,中心城市兴义市环境空气质量实施预测预警预报,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6个100%”制度逐步落实,城区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清零”。建成19个空气自动监测站织密全州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全州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以上,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三是开展净水行动。以高标准要求,突出改善水环境质量,制定《黔西南州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生活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105座,建成红星工业园区5000吨/日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建成兴义市100吨/日、兴仁市15吨/日的污泥处置设施,全州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4.47%,污泥处理率达99.7%,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逐步覆盖到全州近10%的村组。纳入“水十条”考核的16个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四、抓产业、促发展,打造绿色经济新引擎。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式获得经济新增长,通过精准施策、统筹兼顾,做好科学决策、项目选择、金融助力,有效解决生态成本及产品成本增加、产量下降问题,充分释放全州绿色发展潜能。一是科学决策。根据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见》,坚持绿色产业化、产业绿色化的定位,结合全州区位优势、矿产资源、山地资源、自然气候、水文等条件,重点在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四型产业”上进行谋划布局。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大数据、新型电池材料、绿色建材、山地旅游、康养文化、新能源等绿色产品,形成有区位优势的绿色产业集群。二是项目选择。在招商引资上,支持技术先进、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项目落地,大力推进义龙大数据产业园做大做强,引进华为等30家公司入驻,大力发展以风能、太阳能、光伏发电和生物质能为主的新能源。目前,大顶柱、白龙山、白碗窑、放马坪等风电项目有序推进;晴普、册望两个新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贞兴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启动建设。生态载能工业不断做强,培育建成了粤丰环保垃圾发电、振华新材料等一批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的绿色产业企业,推进兴义市工业园区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积极打造绿色循环产业园区。三是金融助推。结合省出台《关于加快绿色金融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全州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模式,利用好省设立云上贵州大数据产业基金、智慧制造医药大健康产业并购基金、生态基金等多支绿色基金。在贵州银行黔西南分行、贵阳银行黔西南分行围绕环境治理、节水节能、垃圾治理等方面的绿色项目分别申请发行20亿元、10亿元的绿色金融债。推动申请生态基金项目68个,总投资97.86亿元,重点发展的“四型产业”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达43.25%。
(邰贵林)
责编:卢生龙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