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态“底色”描绘发展“绿色”——黔西南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用生态“底色”描绘发展“绿色”
—— 黔西南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近年来,黔西南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一二三四”总体思路,以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为统领,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画卷在全州铺展开来。
铁腕治污 护绿水青山
1991年,天生桥水电站高坝建成,将南盘江截断形成了碧波万顷、鱼肥水美的万峰湖,被誉为“垂钓者的天堂”,成为旅游度假理想目的地。湖岸百姓过上了“以湖为业、以湖为生”的生活。
“靠水吃水”,在给当地发展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隐患。随着不断开发,导致万峰湖水体水质一度恶化。2017年,仅兴义市水域就有养鱼网箱1024户、362.2万平方米,年投入饲料约5.6万吨,湖面上充斥着大量的网箱管理棚、钓鱼棚、水上餐厅、船舶等,油污、生活污水等直接排放湖中……
万峰湖治理势在必行。
2017年7月,黔西南州召开全面推行河(库)长制工作启动大会,责无旁贷扛起珠江流域“上游责任”,强力推动水生态环境治理,率先重拳出击、铁腕治污,强力推动南、北盘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渔民转产上岸工作。
网箱养鱼,拆!河流污染,治!污水处理项目,建!一场环境综合治理的战役打响。
坚持清网、清源、清岸、清违强力推进,强化干支同治、水岸并举,同步推动绿色产业加快发展,宜居家园建设……
多措并举下,万峰湖治理成效显著。5个沿湖乡镇共清理湖岸垃圾636.9吨。开展“清网”行动,共出动执法船2800余艘(次)、人员2.8万余人(次),拆除网箱430万平方米、管理棚2612个、钓鱼棚1227个、水上餐厅40余家,吊销水上餐厅、购物店营业执照38家,清理拆解“三无”船舶32艘。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理念,黔西南大力推动产业与生态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培育生态产业,实现了从“绿色复苏”到“绿色发展”的转变。
兴义市制定了涵盖万峰湖区域湖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百姓富·生态美万峰湖发展规划》,重点打造精品水果种植、旅游业、生态养殖、早熟蔬菜种植等产业。
今日之万峰湖,湖青岸绿,业旺人兴。
万峰湖的治理,是黔西南稳步推进“护林”工程、“护水”工程、“护土”工程,实施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个缩影。
实施“护林”工程。推行州、县、乡、村四级林长制,截至目前,全州林长共有3160名,生态护林员21631名,护林面积达922014.22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1.38%,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达66.03,万峰林等9个监测点位负氧离子年均浓度均≥3000个/m3,达Ⅰ级最优等级,是当之无愧的“天然氧吧”。
实施“护水”工程。落实省、州、县、乡、村五级河长制责任网格化体系,全州102条河流共设五级河长5569名,州级库长17名,聘请河湖义务监督员1445名,河湖保洁员1371名。全州重点河流16个国控、省控监测断面水质均达Ⅲ类以上标准,优良率达100%,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
实施“护土”工程。深入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土壤修复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对污染地块开展调查评估及重点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采测,推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
2021年,全州“蓝天、碧水、净土、清废、乡村环境整治”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获优秀等次,排全省第二位。新增餐厨垃圾处理能力69吨/日,全州城镇污水处理率在94%以上,畜禽粪污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86.13%。
倡低碳生活 建绿色文明
近年来,黔西南州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围绕“绿色发展高质量 生态文明出新绩”主题,持续开展“贵州生态日”“节能宣传周”等绿色低碳主题活动,加快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建设,广泛开展节能降碳宣传教育,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在全社会营造节能低碳浓厚氛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步行、共享单车、公交,这些省事、省时、环保的出行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市民认可。选择绿色出行后,越来越多的群众发现:路变宽了,时间够用了,心情也舒畅了。
市民张嘉佳告诉记者,自己家离工作单位路程不远,但全程都要经过高峰路段,10分钟的路程每次都要至少30分钟,踩刹车踩得心很累,现在有了共享单车,有专门的摩托车自行车道,骑上它上下班可以节约一半多的时间,购买骑行卡每次只需花一块钱便能轻松出行。
2021年,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工具在全州各县(市、新区)和重点旅游景区入驻,为群众出行、观光带来方便实惠;1至9月全州新增公交车、出租车752辆,新增及更换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628辆,新增或更新公交车、出租车辆新能源汽车比例为83.51%,完成充电桩建设279个,绿色出行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提高。
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是营造低碳生活的重要举措。兴义市在城区主次干道安装1400余个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在桔山街道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试点片区已覆盖梦乐城、桔山湿地公园、国际生态城小区、天鹅湾小区、公园首府小区等地,累计投入近200万元。安装1个生活垃圾分类服务中心,2台智能生活垃圾回收站,41个分类垃圾桶,垃圾分类示范片区覆盖范围逐步扩大。
位于兴义市主城区的滴水污水处理厂,是全省第一个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厂区的各种设施设备都进行了合理布局,相比传统的污水处理厂,不仅节约了地上土地资源,地下空间也得到了有效利用。厂区运转可日处理污水3万吨,服务人口20.5万人,处理达标后的水还可对市区各湿地公园的景观用水进行补给,做到了中水回用,有效保护了马岭河及其下游水体的环境质量。
滴水污水处理厂顶层,是一个占地20亩的景观公园,绿地广场、木质凉亭、巨幅壁雕……到此休闲、健身的市民也络绎不绝。公园现已成为一个环保教育基地,向各类人群传递绿色低碳生活理念。
贵州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省教育厅与省生态环境厅2019年编写了全省各级各类学校《贵州省生态文明教育读本》,黔西南高度重视读本的运用,积极开展宣传、竞赛、体验、展示等生态教育主题活动。
兴义市利用读本,在全市中小学探索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在全市500多所学校、20万名中小学生、1.5万名教职工中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绿色、低碳校园文化。
如今,绿色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逐渐发生改变。在黔西南,越来越多的单位、企业、群众都在认真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自觉履行节能减排义务,共建舒适美丽的绿色家园,绿色能量正惠及越来越多的人。
践行新理念 促绿色经济发展
绿水青山的经济效益,正日益显著。
黔西南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持续不断推动能源产业改革创新,立足山地实际,依托良好的生态气候资源禀赋,优化能源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风能、光伏等清洁能源产业。
在晴隆县大山中,一排排单晶硅组件板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蓝色光芒,照映着山岭。将光能转化为电流,正在为这片喀斯特石山区注入强劲的能量。
一个光伏电站项目,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多能互补”。
晴隆县紫马乡栗树村村民李昌学,是陇阳新能源晴隆紫马80兆瓦农业光伏电站首批务工者。
“光伏电站就建在我们村,我在电站除草、清洗太阳能板,收入有保障。”李昌学说,他女儿、女婿也在电站务工。
据了解,一个光伏项目,可为当地提供光伏区日常维护员、驾驶员、厨师、保安、保洁等上百个长期聘用岗位,保障村民就近就业、增收。
在贞丰县长田镇长田村,该村充分利用单晶硅组件板下丢荒的土地,引进金花茶等作物种植成功,实现农业光伏互补,有效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2021年,全州共有43个新能源项目获得省局批准开展前期工作,装机406.5万千瓦。其中,光伏项目28个,装机281万千瓦;风电项目15个,装机125.5万千瓦。截止到9月底,全州有11个光伏项目全容量并网,8个项目部分容量并网,累计并网容量93.98万千瓦;风电项目完成4个全容量并网,1个项目部分容量并网,累积并网19.95万千瓦。1至9月,全州新能源发电量23.1046亿千瓦时,同比增加66.47%,其中,光伏发电量19.8964亿千瓦时,同比增加65.21%,风力发电量3.2082亿千瓦时,同比增加74.72%。
与此同时,黔西南不断加快绿色工业融合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着力全面提升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水平。义龙大数据产业园1号楼互联网数据中心建成机房11个,机柜共计1466台,入驻企业有5家,义龙大数据中心已连接到中国电信国家主干网贵安直连点,网络延迟降到10ms以内。截至9月底,全州大数据与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纳入建设标杆项目7个,示范项目建设78个,目前共带动153户实体经济企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全州融合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黔西南州将继续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紧紧围绕省委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的工作部署,奏响绿色发展主旋律,大力实施大生态战略,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推动河湖、森林、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用生态“底色”描绘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奋力推动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来源:黔西南日报 作者:记者 黄崇星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