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出新天地——黔西南州文化与旅游体制改革工作综述
文旅融出新天地
——黔西南州文化与旅游体制改革工作综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黔西南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深入实施“产业强州”“文教兴州”“和谐稳州”发展战略,聚焦“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城市定位和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超前谋划、积极推进、狠抓落实、大胆创新,推动文体广旅事业和产业快速发展,为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深化公共文化服务改革,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出台《黔西南州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一是加快文化项目建设,在推动公共文化设施提质升级持续发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设,不断完善上下联通、服务优质、有效覆盖的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全州现有州、县两级公共图书馆9个、文化馆9个、博物馆1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40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295个。140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已完成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在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区、学校等30余个单位,设立全民阅读示范点。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综合性文化服务示范点24个,基层综合文化站(中心)高质量发展试点11个,建设“城市主题书房”6个。二是加大文化产品供给,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上持续发力。建立“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免费开放”“戏曲进乡村”“非遗进乡村”“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景区、进军营‘七进’活动”“文化惠民演出”等文化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为总揽,结合民族节日庆典活动,以“三月三”“六月六”“八月八”等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为主线,开展群众文化活动3600余场次。开展线上线下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州图书馆平均每年举办线上活动12场,线下活动10场,年均接待读者18万余人次。三是开展文化艺术培训,在培育乡村文艺人才上持续发力。组织100余人到北京、上海、浙江等地艺术院校进行培训;面向县市、乡镇、易地搬迁安置区,开展文艺人才培训班50余期共10000余人次。万峰林景区民族村寨每周一、三、五晚上,组织专家组队伍,开展舞蹈、器乐、声乐、布依八音等文化艺术培训。改进文艺传播方式,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上持续发力。建设黔西南州文化馆官方网站、黔西南州文化馆微博、黔西南州文化馆微信公众号,搭建“数字课堂”“群艺学堂”等资讯平台,为广大群众提供线上文化服务。
深化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提高公共文化单位管理水平。加快构建黔西南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文化管理,在试点基础上,建立更加完善的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公共文化单位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制发《黔西南州公共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实施方案》,从建立理事会制度、组建理事会、制定章程、建立健全反馈机制等方面抓好落实。
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摸清遗产底数,强化非遗申报。目前,全州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4项20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10项128处;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70项403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7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1名,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06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37名。2022年,“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态保护区”获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二是完善保护机制,规范工作流程。出台《黔西南州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黔西南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等地方性政策措施,为非遗传承保护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2019年以来,黔西南州将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补助经费纳入州级财政预算,以每年每人2000元进行发放,加大非遗传承人保障力度。三是依托民族节日,展示民族风采。依托“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周末聚”等活动平台,开展非遗演出、活态展示、图册宣传等非遗活动。围绕布依族“三月三”“六月六”、查白歌节,苗族“二月二”“八月八”、彝族“火把节”等传统民族节日,广泛开展民俗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普及非遗保护知识。深挖文化资源,创作优秀作品。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城乡采访,深挖文化资源,编辑出版纪实文学《静听那些远古传来的声音——黔西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故事》;创编布依族八音坐唱《军民同昂央》、布依族八音坐唱《半块银元》等文艺作品,《军民同昂央》入围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半块银元》获贵州省第十五届“杜鹃书荟”曲艺大赛二等奖和文学创作奖,《红稻香》获贵州省第十五届“杜鹃书荟”曲艺大赛优秀奖,歌舞剧《山水八音》《纳央花红》获贵州省第六届、第七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银奖。四是利用文化资源,深化文旅融合。成立阿妹戚托艺术团,每天晚上八点在阿妹戚托小镇开展民族文化活动,组织100余名搬迁群众演员身着民族服饰引导游客参与篝火晚会,跳阿妹戚托舞蹈。在兴义万峰林八音堂、册亨陂鼐古寨、安龙蓝布谣等9个点,认定公布非遗旅游体验空间,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展示点”,增强游客文化体验。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推动文物工作向预防性保护转变。全州共编制申报文物保护项目75个,争取项目资金约1.5亿元。完成黔西南州革命文物保护经费需求规划申报工作,涵盖108个文物保护单位、2个革命文物保护片区。2016年以来,全州共完成安龙兴义府试院保护修缮1期工程、兴义刘氏庄园等抢救性保护工程。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总体规划、《黔西南州传统村落保护修缮加固技术导则》,完成兴义南龙古寨、贞丰花江村、兴仁白卡村等7个传统村落、贞丰纳孔1个省级文化名村的保护修缮。编制安龙新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方案,夯实安龙新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基础。完成全州150处革命遗址现状复核、价值评估和重要战略遗址设施摸排调查,采集长征文物信息;组织118处革命遗址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10处被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打造义龙万屯红军湖、坡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晴隆“二十四道拐”陈列馆、望谟红军卡法连队纪念馆、册亨坡妹红色文化陈列馆并对外免费开放。先后完成兴义威舍红军战斗遗址、兴仁海河红军战斗遗址、贞丰白层红军战斗遗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规划方案、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设,申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雕塑项目7个,扩建兴义威舍红军战斗遗址陈列室2个。
深化体育改革,加快推动体育创新发展
创建体育旅游示范区,增强体育旅游发展新动能。创建省级体育旅游基地3个、体育特色小镇1个,培育体育旅游黄金线路2条,兴义市、兴仁市、安龙县、贞丰县被命名为体育旅游示范县。成功举办中国万峰湖第十六届野钓大奖赛、2022年全国软式棒垒球锦标赛及夏令营活动、2022年全国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系列活动等赛事活动,不断扩大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州影响力和吸引力。全力打造“万峰林马拉松”赛事品牌,建成半程马拉松赛道21.0975公里,布局赛道沿线森林公园、乡愁集市等20个业态景观组团,串联贵州醇与万峰林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打造以马拉松赛道为轴心构建的农文体旅产业长廊,全面推动形成“周周有活动”的文体旅高效融合态势。
深化足球运动改革,不断充实黔西南州足球人才队伍。出台《黔西南州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方案》《黔西南州足球运动纳入体育教学工作实施方案》《黔西南州青少年足球振兴三年行动方案》《黔西南州足球特长生招生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为促进黔西南州青少年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支撑。承办贵州省足球协会E级教练员培训,黔西南州31名学员参训并通过考核;举办贵州省足球协会2024年国家三级裁判员培训班(黔西南州第一期),我州34名裁判员参训并通过考核。组队参加贵州省县域青少年五人制足球比赛等竞技体育赛事活动7场,获2024年贵州省青少年射箭冠军赛8金8银5铜等好成绩。加快构建青训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新青训模式,围绕软硬件设施、青训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推动完善我州足球青训体系,选定义龙棒垒球公园作为青训中心主场地,建成11人制真草皮足球场3块;开展U系列梯队选拔赛,初步建成U11、U13队伍。
深化体教融合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立足州情,充分学习借鉴省内外先进经验,紧扣改革创新与传承发展,出台《黔西南州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方案》,发展足球运动,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2023年7月普安县获贵州省体教融合示范县称号。组织参加和举办各类竞技体育和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激发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举办“贵州龙杯”2024年“奔跑吧·少年”全国软式棒垒球锦标赛暨夏令营活动等“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系列主题健身活动16场,覆盖儿童青少年群体11000余人次。
深化广播电视改革,加快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全面推动农村应急广播“建、管、用”一体化试点,搭好平台、建好网络、用好终端,为全州的应急管理和乡村振兴工作注入新活力。在“建”上,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92亿元,建设完善应急广播系统,目前已建成州级应急广播平台1个、县级平台8个、乡镇级平台140个、村级平台1290个,安装应急广播点位3.5万余个、音柱和大喇叭7万只。设施覆盖全州11424个自然村,覆盖农村人口达224.76万人,覆盖率高达86.15%,为应急广播系统全面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管”上,制定《黔西南州应急广播系统管理办法》《黔西南州农村应急广播“建管用”一体化方案》等措施,明确全州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职责和工作流程。完善维护保养制度,定期对系统进行巡检和维护,确保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加强与公安、应急管理等部门合作,联合保障信息安全传输,防止信息泄露和篡改。在“用”上,充分发挥应急广播系统在各类应急预警和防灾救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及时发布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森林防火等信息,指导群众采取防范措施,有效降低了灾害损失。制作《黔西南新闻》《黔西南乡村之声》《政策与资讯》《黔西南故事》等一批“村村响”广播节目,每天早、中、晚三个时段运用应急广播准时播出,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融互通。应急广播“视播联动”试点稳步实施,在普安县、晴隆县、望谟县等县(市)建成应急广播“视播联动”点位4037个,得到应急管理、公安、林业等部门广泛运用,被列为“数智黔乡”试点建设和森林防火工程建设实施内容。
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发挥山地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山地旅游示范区。全州开发(含正在开发)旅游资源314处,其中优良级共开发284处、普通级共开发357处。推出兴义市“一城七景”和万峰林滨河生态长廊,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体验。全力推动景区提质升级,兴义万峰林通过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申报景观质量评审,被列入5A级景区创建单位;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15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35个、省级旅游度假区4个。万峰林景区荣获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贞丰三岔河露营基地获批自驾车旅居车4C营地,兴义马岭河夜间消费集聚区获批省级文化旅游夜间消费集聚区。以兴义万峰林区域为核心的兴义地质公园正式获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
强化顶层设计,加快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编制《黔西南州全域山地旅游体系规划》,制定《黔西南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全力推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兴义市、兴仁市、安龙县等通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验收。出台《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域山地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全州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出让等进行了明确规定。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不断推动生态旅游融合促进旅游产业生态化转型发展,打造全境全季旅游、绿色生态旅游,让康养文旅产业持续擦亮“中国四季康养之都”品牌。围绕业态升级打造山地旅游度假品牌,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发展康养度假、户外运动、文化体验、乡村旅游、研学旅行等业态,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推动创建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激发旅游消费活力。打造贞丰“二月二”苗族走亲节、望谟“三月三”民族文化节等文化品牌活动,形成集“趣味赛事+文艺演出+民间美食+旅游体验”为一体的文体旅融合盛会,吸引省内外周边地区游客前来游玩,促进休闲娱乐消费。拓展新发展业态,成立阿妹戚托艺术团,每天晚上八点在阿妹戚托小镇开展民族文化活动,组织100余名搬迁群众演员身着民族服饰引导游客参与篝火晚会,跳阿妹戚托舞蹈,有效解决了三宝彝族乡部分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带动了景区周边及搬迁群众增收,让阿妹戚托舞蹈得到有效推广传承。在万峰林、峰林布依、双乳峰等景区,开设非遗体验馆,为非遗保护传承找到“展示点”,增强游客文化体验。建成册亨中华布依锦绣坊、贞丰者相土布小镇等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聚区,累计培养绣娘13万余人、带动2万余名妇女就业。推进文创产品设计研发,设计制作研发喜伞、喜字沙漏、喜筷、喜碗、喜勺、龙凤梳、合卺镇纸等文创产品40余款。
探索运用管理模式,加快推行国有景区“三权分置”改革。实行国有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置,紧扣景区功能定位,分类施策,先行试点、逐步推开。2023年,纳入省级改革试点的贞丰双乳峰景区、安龙山地户外运动示范公园景区通过省级验收。2024年,改革试点为万峰林、马岭河峡谷、贵州醇、二十四道拐,目前各景区已制定改革方案,明确管理权、所有权、经营权,正在有序推进现代化企业运营管理模式。
(黔西南州文化与旅游体制改革专项小组供稿)
来源:来源:黔西南日报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