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今天聊聊黔西南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高台狮灯舞(十八)
布依族高台狮灯舞
在黔西南州兴义市马岭镇瓦嘎村
流传承着一种布依族世代相传的民间杂技艺术
——布依族高台狮灯舞
👇
马岭镇瓦嘎村位于兴义市东北部,距市区 13 千米,辖 5 个自然村寨,即上瓦嘎、下瓦嘎、滑石板、王家坡、邓家坡。古寨群山环抱,千年古榕盘根错节,茂密的枝叶似巨伞遮盖的大坝,形成瓦嘎高台狮灯的传统活动场所。
据传舞狮于东汉时期传入盘江流域,三国、南北朝以后逐渐盛行。古有“避邪狮子引导其前”的神话。元、明、清各代,舞狮活动更加广泛。舞狮何时流入黔西南,无文字记载。因佛经上说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具有镇邪的本领。因此,这种历史上带有宗教色彩的舞狮活动,很早就在兴义盛行,不少的布依族村寨,至今还保持着这一活动,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舞狮活动。据民间艺人介绍,高台狮灯多年前已在瓦嘎流传,他们学舞狮是世代承传的,一般从六七岁学玩“猴子”,然后学舞狮的各种技法。一百多年来,瓦嘎狮灯代代相传,沿袭至今。舞狮一般是“玩平地”,而瓦嘎布依高台狮灯以“上高台”著称,搭台后,先由狮子头“圆台子”,再进行表演。以“杂脸子”(唐僧取经)一套二十余人表演和“大脸子”(沙和尚)、狮子一对、猴子一对上台表演。在高台四支桌子脚上表演时,其他的用“摸脚”(即慢慢摸索),而瓦嘎的狮灯艺人则用“跳脚”(即快速准确地跳过去)。瓦嘎狮灯的“响器”(即打击乐)是由马锣、钵、堂锣、鼓等组成,打法别致,变化极大,其打法有上百种。
高台狮灯舞
“瓦嘎布依族高台狮灯”是瓦嘎布依族村民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中,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别具特色的民族杂技,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体现了布依族古老的历史文化信息,根植于布依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中,与布依族人民生息相关,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百余年来,瓦嘎布依族高台狮灯一直在瓦嘎布依村寨世代传承,虽然保存了布依族古老的杂技表现形式,并被命名为省级“布依高台狮灯艺术之乡”。但由于瓦嘎布依族高台狮灯没有文字记载,加上布依高台狮灯艺人在口传心授的时候都是传内不传外,给高台狮灯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人为的障碍,存在流传的局限性。
关于舞狮,除了在兴义等地有出现之外,在册亨县也有出现。
在册亨县,狮子在民间被视为力量和正义的象征,是吉祥福瑞的体现,因此舞狮之风经久不衰,备受人们喜爱。舞狮者要有强健的体魄,有一定的武术功底,动作要敏捷灵活,首尾舞者要配合默契。
先是沙头(沙面和尚)上高台桌的最顶层做“洗面”动作(意为给全村的寨民洗去所有邪气)。其次是两个小狮上台“翻天云”(意为上天接福)。再次是单狮或双狮上台“踩斗”(意为护福回寨)。
一个舞狮班子,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五人。一般同时登台表演的是4人。两个人扮狮子,把狮头狮皮披盖在全身,只露两脚;另外2人分别装扮成孙猴和笑脸和尚。有时还有同时出场的小狮子。“孙猴”和“笑脸和尚”挥舞手帕逗引大狮子逐层攀上高台,直至顶端。上攀的动作十分惊险,有正上、倒上、翻上,“小猴”与“沙头和尚”,“小狮”与“小狮”一正一倒向上;大狮子有直上、穿上、穿绕桌子螺旋上,到最高处还要四脚踩桌腿表演,不带任何保险绳索。所表演的技巧,都有生动形象的名目,如“燕子翻飞”、“蛤蟆抱崽”、“鳌鱼吃水”、“雏鹰展翅”、“鲤鱼晒肚”、“蜘蛛吊线”、“仙猴摘桃”、“滚龙抱柱”、“冲天倒立”、“靠背翻”、“踩高桩”、“叠罗汉”、“旋风车”等。一个舞狮班有时可连续表演四五个小时。有些动作使人屏息,怦然心动,有些动作又因滑稽可笑而使观众忍俊不禁。
【2008年,布依族高台狮灯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来源:黔西南宣传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