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龙新区织密“六张网” 守好饮用水源地
近年来,义龙新区围绕打好“碧水保卫战”目标,通过织密制度网、责任网、治理网、监督网、监测网、防护网“六张网”,牢牢守好全区人民的“大水缸”,奋力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织密“制度网”,构建饮用水源地管理体系。印发《义龙新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义龙新区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义龙新区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10余份文件,加快推进新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健全新区生态文明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为打好打赢全区“碧水保卫战”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印发《义龙新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三线一单”工作方案》,建立覆盖全区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三线一单”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管理体系,使水生态文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
织密“责任网”,压实饮用水源地部门职责。水环境问题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投入资金大,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水环境治理,特别是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治理。全区上下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三管三必管”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层层压实责任,传导压力。着力在强化研究部署、推进落实、制度考核问责上下功夫,明确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周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监管执法、市场规范、宣传教育等具体责任,让职责部门各司其职确实履行好责任,形成强大合力。
织密“治理网”,抓好饮用水源地问题整改。结合2017年以来,中央、省委环保督察组反馈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不善,整治不力等问题,义龙新区按照“一个水源地、一套方案、一抓到底”原则,全面开展辖区围山湖、柘仑水库等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整治,总投入资金约为18284.74万元,编制《贵州省兴义市围山湖水库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等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整治文本6本。截止目前,辖区内2个中大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安全隐患得到消除,其他5个乡镇及千人以上饮用水源地均按照以上原则积极实施整改,全面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织密“监督网”,打击饮用水源地违法行为。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多次组织各部门召开水源地监管协商会议,搭建水源地监管机制,组织公安分局、生态环境分局、农林水务和移民局、综合执法局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重点打击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违规建设项目、违法排污、非法养殖、垂钓等环境违法行为。近年来,共计开展执法1000余人次,发现环境违法行为立即下达整改通知书,立案查处1家,同时利用无人机、义龙通航等新型设备,将辖区6个饮用水源地钓鱼、网鱼等违法行为纳入常态化管理,发现问题立即推进整改。
织密“监测网”,开展饮用水源地动态监测。根据《2021年黔西南州生态环境监测方案》等文件要求,每季度对全区5个乡镇及千人以上饮用水源地开展水质监测1次,其中,对地表饮用水开展透明度、电导率、叶绿素a等32项指标开展监测,对地下饮用水开展浊度、微生物、总硬度等34项指标开展监测,自开展监测以来,全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地表水、地下水Ш类以上标准,水质达标率为100%。在围山湖地级式饮用水源地出水口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1座,对出水口水质实时监测,自水质自动监测站建成运行以来,尚未出现超标、异常等情况。
织密“防护网”,保障饮用水源地持续安全。以演促练以练为战,近年来,每年均制定突出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1次围山湖地级式饮用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不断提升各级各相关部门在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联动指挥机制和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全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机制和环境应急管理体系,保障应急处置机制运转畅通。同时加大全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运行及维护。截止目前,全区6个饮用水源地共计建成防撞墙及玻璃墙700余米,盖板式边沟2788余米,双边剌铁丝围栏259000余米,应急池8套,守好饮用水源地第一道防线。
(邰贵林)
责编:卢生龙

频道推荐
共有0条评论